首页 -> 2005年第6期

历史的脉动

作者:陈 菲





  载入中国近代史的1898年,是一个复杂而不平凡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不愿作亡国皇帝的光绪皇帝力主变法,推行新政,却惨遭失败,“六君子”人头落地;这一年,为了培养人才,广揽人才,全国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办;这一年,清朝大臣盛宣怀引进西方资金、技术与设备,创建萍乡煤矿局。交织着“戊戌变法”血腥味、办新学的书卷味、开洋矿的硝烟味的1898年,既有变革维新的旗帜高张,又有近代文明的曙光升起,也有保守势力的浓重夜色高压。张学龙的历史小说《大清洋矿》正是从1898年切入,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闪回,触摸到历史的脉动,感应到历史的观照。
  这是一部反映晚清朝野走实业救国、实业强国之路、展示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历史小说。自鸦片战争后,面对积贫积弱的状况,中国的有识之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强国之路。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之长、以夷制夷的主张;曾国藩、李鸿章力主办洋务,并采取相应举措;张之洞、盛宣怀兴办实业,勾绘中国近代工业的画卷。在这股实业救国、实业强国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萍乡煤矿局及其安源煤矿则是一个典型,一个缩影。在中国近代工业的草创时期,盛宣怀设想安源的优质煤供应汉阳铁厂冶炼钢铁,汉阳铁厂的钢铁制成铁轨铺设京汉、粤汉铁路,形成良性循环,尔后并组成中国第一个股份公司——汉(汉阳铁厂)冶(大冶铁矿)萍(萍乡煤矿局)公司,以带动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华振兴奠定物质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盛宣怀的设想无疑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透过安源开矿,我们看到前辈志士仁人荜路蓝缕、坚韧不拔、发奋图强、励精图治的恢宏抱负,这种抱负体现了我泱泱中华历经磨难而不衰,历经战乱而不散,历经忧患而不垮的伟大精神!纵观我国的小说创作,以表现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为题材的作品颇为鲜见,因此,《大清洋矿》是一部具有开拓性、开创性的力作。
  这是一部塑造中国早期实业家盛宣怀、维新志士文廷式形象的历史小说。盛宣怀、文廷式乃晚清的风云人物,他们呼唤变革,推崇维新,眼界开阔适应潮流,身体力行兴办实业,他们是秉笔直书中国近代史和实业史不可绕过、必须着墨的时代精英。《大清洋矿》以他们作为重要人物来描写,来刻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闪光,也为我国历史小说创作增添了新的人物形象。书中展示安源开矿过程中,盛宣怀睿智过人的卓识,果敢坚毅的性格,大刀阔斧的办事作风,采取“拿来主义”的胆略,甚至狡狯的商人习气,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文廷式不仅是晚清著名诗人、词家和学者,更是鼎力相助光绪皇帝变革的著名维新志士,他虽然被革职回乡赋闲,然而“铁无可铸神州错,寒不能灭烈士心”,奋起办实业,兴学校,表现出“万死不摧惟傲骨”的可贵品格。当盛宣怀来安源开矿,为了国家利益和造福桑梓,他雍容大度,捐弃前嫌,历风经雨,同舟共济,晚年呈现出一抹亮色。小说中立起来的盛宣怀、文廷式,形象丰满,光彩照人,有血有肉,可亲可信。此外,书中对追随盛宣怀办实业、安源煤矿创办人之一的张赞宸、李寿铨,以及具有开明思想的萍乡知县顾家相亦刻画得鲜活生动,各具特色。
  这是一部反映安源开矿过程中,新与旧、变革与保守矛盾交织、风云起伏的历史小说。中国在清代中晚期为何沦为积贫积弱、积重难返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局面。求变革、办洋务、兴实业,必然要打开国门与世界对接,敞开胸怀与外界对话,这种冲破传统思想、传统体制、传统作法的举措,不可避免地酿成新与旧、变革与保守的矛盾冲突。安源开矿大举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设备,无疑卷入矛盾的漩涡。由于利益驱动,形形色色的各界人士认为开矿损我风水,伤我元气,断我财路,闹得风风雨雨,沸沸扬扬,加上日本企图染指安源开矿,局势错综复杂,云谲波诡。《大清洋矿》浓墨重彩地描写这种矛盾,展示这种矛盾,因而,故事曲折有致,情节跌宕多姿,细节亮点纷呈,有利于场景的展现与人物的塑造,小说显得那么厚重,那么深邃。
  张学龙是一位勤于思考,勤于笔耕的作家,他推出的历史小说《大清洋矿》,不仅题材重大新颖,而且写得好看,历史叙述中寓含现实观照,可读性中寓含深刻内涵,这是历史小说创作的新收获,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