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一项继往开来的文学工作

作者:胡颖峰





  由吴海、曾子鲁主编,数十位专家、教授参与,历时九年编撰,洋洋80万言的《江西文学史》新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西文学史》一书,对江西两千年以来的文学发展成就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检阅,建构宏大,史料丰厚,是了解江西文学的一部有认识价值和文献价值的著作,对于促进江西地域文化的发展,促进江西文学创作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江西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地创造未来。本刊将《江西文学史》评论文章编成小辑,以飨读者。
  ——编者
  一部全面了解江西两千多年文学流变的可贵著作——《江西文学史》日前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洋洋80万字,资料翔实,选材精当,论述严密而科学。它的出版,是江西文学界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7月20日上午,江西省文联、江西省社科院、江西省作家协会、江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江西师大文学院、江西人民出版社在南昌联合召开了《江西文学史》出版座谈会。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联、江西省社科院、江西省出版总社的领导同志和编撰人员代表、人选作家代表及有关部门的同志共40余人齐聚一堂,祝贺该书出版,汇报编撰出版情况,总结交流编撰体会,以期促进新世纪江西文学研究与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会议由省文联副主席刘华主持。
  
  一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首先肯定了该书的出版意义,并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祝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俞向党认为,该书的编撰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工作,凝聚着编撰者的心血和智慧,来之不易。这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江西学界做了一件具有奉献精神、创业精神的大事,具有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可喜可贺。
  省社联主席尹世洪指出,《江西文学史》的编辑出版,在江西文化界、社科界、出版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正如陈世旭主席在序言中所讲,这是“一部由江西学者自己编撰的、迄今为止惟一完整的《江西文学史》”。他说,他在省社联、省社科院分管科研工作,该书从立项到最后完成他都很清楚,其间历时九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克服了不少困难。他认为,该书概括起来体现了以下几个精神:一是体现了创新精神。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江西文学史》很好地体现了理论创新的精神,从晋唐开始一直写到当代,这种体例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写当代需要勇气。二是体现了江西文化界、社科界、出版界的合作精神。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与江西师大文学院两个课题组合二为一,合作非常成功,在编写、出版过程中又得到江西人民出版社、省文联的大力支持,整个过程堪称江西学界合作的典范。三是体现了严谨的学风。从框架结构的设计、人物选择及落实到文字上,均很严谨。主编为本书的最后定稿呕心沥血。在当前学风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专家、教授能够静下心来,耗九年之功写书,难能可贵。要向全体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希望今后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陈世旭为该书撰写了序言,他表示自己的基本看法均表达在序言里。他说,《江西文学史》的出版使他非常感动。江西省是文学弱省,该书在我们最渴望、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吹来了一股强劲的风。该书编撰历时九年,其中甘苦,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编撰者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反反复复修改,付出的心力和脑力难以想像。他还指出,该书是合作的结果。江西社科界、文化界、出版界表现出可贵的合力和热情,省文联主动牵头开这个会,以表达对社科界的深挚的充满敬意的感谢,希望当代作家在此激励下更好地创作。
  省出版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省出版总社副社长周文对前面几位领导的讲话表示赞同。他为能得到一本向往已久的《江西文学史》感到特别兴奋。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策划好选题,出版部门将不遗余力地为出版好书作出贡献。
  
  二
  
  该书第一主编吴海和责任编辑彭新元向与会者介绍了该书的编撰出版情况。
  吴海对此次举办会议的各单位和与会人员表示感谢。他说,他在文学界几十年,记忆中专门为一本书的出版开座谈会不多见,《江西文学史》的编撰者们享受到了一种厚爱。书中写到的当代作家85人,书出版后,如何使这些作家看到书,省作协领导陈世旭、刘华当即表示用会费买书给作家赠送。这些天接到一些作家的反馈电话,他们认为江西作协是作家之家,为他们做了件使他们难忘的事。《江西日报》在书未出之前就发表了陈世旭的序言,近日又发表了周劭馨的书评文章,非常热情地宣传《江西文学史》,《信息日报》也用整版的篇幅予以介绍,使该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对此感谢不尽。此外,吴海还对该书编撰的起止时间、体例、构架作了说明,指出该书是江西第一部综合性文学通史,编撰该书的目的是抛砖引玉。由于下限时间是1997年,致使近几年涌现的优秀作家、作品未能写入其中。文学历史是客观存在,但写史的人是有主体意识的,必然会见仁见智,一百个人来写会有一百种写法,这部书只是一百种写法中的一种。尽管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也力求客观、准确,但遗珠之憾和偏颇之处一定存在。因此这部书只能作为一种尝试。最后,他表达了一种期待心态,期待大家的批评和建议,以供继续研究、探索。
  彭新元则表示,《江西文学史》的出版,他高兴的感觉不亚于作者。该书虽然谈不上鸿篇巨制,但也是洋洋大椽、前无古人的作品,它第一次梳理了江西文学发展的脉络,描绘了从东晋至20世纪末的文学画卷,它的出版是大事、喜事。该书是江西社科规划的重点,放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出版社的荣幸,出版社一开始就作为精品书、重点书来安排。作为责编,他认为该书是江西文学界花了心血的创新之作,创新表现在:一般文学史都追根溯源,但该书从晋唐写起,完全符合江西文学发展的实际,在体例构架上既师法前人又突破前人;对研究对象、作家作品的选择处理得不错;通常文学史写作每部分前面必有一大段社会政治状况的描述,但此书未更多地写大的社会背景,而是将有限的笔墨集中在文学本身。现当代部分尤其是现代部分有对江西苏区文学的描述,反映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总之这是一部充满创新精神的佳作,体现了良好的合作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风格体例总体上也比较统一,统稿人员花了非常多的心血,如在出版过程中吴海老师一次次跑印刷厂,连过年都在忙。该书是江西文坛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劳动的结果。最后他指出一点不足,认为古代和近代部分写得饱满,现当代部分写得相对较弱,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
  
  三
  
  与会编撰人员代表王琦珍、蒋克己、汪大钧、颜敏、周劭馨等畅谈了具体编撰、写作体会。
  王琦珍首先肯定,该书前后花九年时间,集中了相当一部分江西学人编撰,是团结协作的成果。他提到,今年4月份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来江西,对该书反映很不错,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