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地域文化研究的开拓与深化

作者:缪俊杰





  江西向被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神奇土地,也是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和人文传统的文学沃土。自陶渊明以来,江西相继出现了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姜夔、文天祥、汤显祖、蒋士铨以及近现代的熊佛西、石凌鹤等称雄中国文坛的诗人、词人、剧作家。认真研究和总结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验,对于促进江西乃至全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与繁荣都有重要意义。由江西著名学者吴海、曾子鲁主持,有几十位专家、教授参与,历时九年编撰,洋洋80万言的《江西文学史》,最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是江西文学界和学术界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也是我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开拓和深化。初读吴、曾两先生主编的这部文学史,感觉它有这样几个重要特色。
  
  第一,建构宏大,史料丰厚。
  
  中国文学的伟大成就是华夏各地域、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江西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有着丰厚的文学遗产,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与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大地相比,江西文学的发展相对滞后。但中晚唐之后,特别是两宋以来,江西一批批有才华有抱负的文人崛起,呈现出一个又一个辉煌景观,使江西文坛取得了独领风骚的地位。《江西文学史》正是从“纵”“横”两个方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切入点,全面地、历史地把握了江西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上下两千年,纵横数千里,建构宏大,史料丰厚,对江西文学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检阅。在这部囊括千年的文学史中,我们既可看到江西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又可以从它对许多重要作家作品的剖析中,比较全面地了解江西作家的创作成就和心路历程。可以说,无论从宏观上或微观上,这都是了解江西文学的一部有认识价值和文献价值的著作。
  
  第二,史论结合,勇于探索。
  
  地域文化的研究同整个文学史研究一样,应该通过对主体的研究,探索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部史学著作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志。《江西文学史》通过对江西上下两千年、大小几百位作家的研究,初步探索了江西文学发展的轨迹与规律。编著者们把江西文学发展梳理成六个阶段,通过对历史上有影响的江西作家作品的分析,认为江西文学是“晋唐初兴,两宋辉煌,元明平稳,清近代日趋保守与滞后,现代相对低落,进入当代又逐渐走向繁荣”。这种发展态势,决定了江西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和成就。例如在分析元明之后江西文学平稳、清代变得滞后的原因时,他们深入探讨了江西文学发展的复杂原因。认为时代的发展变化,江西一方面出现了与西方莎士比亚媲美的汤显祖这样个性解放的伟大戏剧家,但同时,受唐代诗文模式以及迎合封建思想的正统性与保守性对文学创作的不利影响,使江西文人明显地落后于时代步伐。在对江西文学发展的研究中,他们还注意到社会思潮对文学风格的影响。例如,江西文人在恪守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因而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相当浓重的出世思想;在回天无力、思想失落时,作品中又向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求得生命的自我圆成。这些分析都很有见地,而且有相当的思想深度。
  
  第三,着眼未来,促进繁荣。
  
  我们过去在研究文学史时,往往都在“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绕来绕去。这部文学史不囿于这些成见,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充分注意展示江西历史上出现的文学辉煌,同时又着眼于现实与未来,使文学史研究有利于促进江西文学的繁荣。全书六编论述中,有两编是“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自“五四”之后不足百年,却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编者们注意到“五四”之后,大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作为革命老区的江西,红色经典对江西文学发展的影响。这部文学史认真分析了方志敏的散文,邹韬奋的报告文学,熊佛西、石凌鹤的剧作。改革开放以后,江西文学走出低谷,逐步出现了走向繁荣的好势头。他们拿出很大篇幅叙述江西籍或扎根江西的当代作家们的作品,如对俞林、杨佩瑾、彭荆风、罗旋、凌力、陈世旭、胡辛、方方的小说,杜宣的散文,公刘的诗,胡平的报告文学等等,都作了认真的论述,充分表现出一种地域自豪感。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也有一种亲切感。
  作为一部地域性的大型文学史,尽管还有不完善或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开拓和深化,对于促进江西地域文化的发展,促进江西文艺创作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