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一份厚实的思想资料,一项开创性的文化建树”

作者:杜华平





  《江西文学史》的确不是一部普通的地方文学史,通过这部80万字的厚重的著作,人们不难发现它以下几大特点;
  
  一、贯通古今的学术勇气
  
  一般的地方文学史都承袭二级学科“中国文学史”的概念,仅限于展示古、近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基本面貌。然而,《江西文学史》不是这样。虽然在课题设计之初,已经问世的数部兄弟省市的地方文学史,都属上述类型,但是课题组几乎一无争议地确定了编写一部囊括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江西文学通史的方案,下线甚至延展到了编写任务正式开始的1997年。一部文学史,既有远距离的纵览把握,又有近距离的谛观审视,还要把两者贯通起来,勾勒出一条“晋唐初兴,两宋辉煌,元明平稳,清、近代日趋保守与滞后,现代相对低落,进入当代又逐渐走向繁荣”的江西文学发展线索,并对江西文学起伏兴衰的原因作出客观科学的分析,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历史的总结,从而为江西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历史的借鉴,这是不容易的,也是很冒险的,但却是吴海、曾子鲁等主持人以极大勇气主动承担的历史责任。
  阅读这部文学史,可以看到全书包括晋唐、两宋、元明、清近、现代、当代等六编,贯穿于每一编的最深刻的用意、最重要的主题是召唤江西文学艺术界奋发自强,这个主题在当代文学编的概述末尾饱含激情、充满自信地点出来了:
  我们期待着在新的世纪“文学赣军” 能真正崛起,江西文学大厦能巍然屹立,江西文学的崭新的“宋代气象”能出现在这片古老而新生的神奇的红土地上!
  事实上,一切人文科学研究最深刻的原动力都是现实的困境。根源于这种原动力的科学研究当然可以而且需要有多种形式,如偏重于学理,有意无意与现实疏离,保持一种学院派的冷静与专注,这样的研究不应否定,但也特别需要有把学理与现实结合起来,既严谨科学又充满着现实焦虑的富有人文气息的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江西,经济、文化的严重滞后是江西人民最深刻的焦虑,如此语境中产生的《江西文学史》最为人欢迎的方式,便是这样一种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历史研究。
  
  二、严谨客观中渗透着强烈的反思意识
  
  中国是个注重历史的国度。但是,回避矛盾,专摆成绩,专说好话的“谕史”,从来都有;闭着眼睛说瞎话,否定历史,骂倒一切的“谤书”,更不陌生。这都是歪曲历史。编写地方文学史,如果缺乏基本的“史德”,就最容易把它写成历代名家的“功劳簿”,这种文学史是不会让当代读者满意的。《江西文学史》的写作队伍是由一批严谨求实的学者构成的,面对着远自陶渊明,中经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姜夔、杨万里、文天祥,后到汤显祖、蒋士铨,最后至陈三立这一长串古、近代大家的名单时,他们的笔触在自豪中保持着清醒;而当笔锋转到现当代时,他们也没有因为鲁迅、郭沫若、沈从文、老舍、巴金这样的巨子未能出现在江西这块红土地而妄自菲薄,苏区文学的深厚滋养、江西当代作家的坚忍不拔的创造精神,仍然使编写者们深受感动,在困惑与感动中,他们看到了江西现当代文学走出“盆地”,正呈现出隆起的“丘陵”态势的事实。
  文学史的天空从来都不可能仅由几颗巨星寂寞地连接成线。《江西文学史》在体例上颇费苦心,那些较重要的作家一般都设置有专章或专节,而全书导言、每编概述则点线面结合,是纵观全局之后的历史描述,线索清楚,内容饱满,史的面貌全面而完整,真实而具体。
  在历史描述的同时,《江西文学史》还渗透着强烈的反思意识,表现出不凡的“史识”。“导言”体现的是全书的基本思想,课题设计人运用文化学方法,在实地考察江西历史文化遗迹,大量研读各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研究,揭示出由几大地域文化因素影响而在江西文学史中表现出的四项特征:一是文学观念上的强烈的正统性,二是创作上的开拓性和进取精神,三是作家队伍形成中明显的家族性,四是地域分布的群体性,指出江西现、当代文学对以上几项特征的变化与延续。全书各编基本上体现了这一思想,其中,两宋编概述侧重总结宋代文学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元明以后各编则直面江西文学的保守性缺陷,透出严峻的审视和反思的色彩。这种冷峻的自我剖析的勇气,是从全面而客观的历史总结中获得的,是全书的精神意脉所在。
  应该指出,书中得出的这些结论容或有进一步探讨和商榷的空间,但是,正是编写者严谨客观、注重事实的著史态度,敏锐、深邃的理论眼光,使这部地方文学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采铜于山”的原创性研究
  
  要写好一部地方文学史,难度首先在于资料的收集。我国学术界以往的研究,由于众所周知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很匮乏,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就中国文学史而言,以往最主要的成果都集中在不多的一流大家身上。因此,地方文学史的编写,可资借鉴的成果很有限,要展示较为完整的文学史面貌,就必须“采铜于山”,编写者必须从大量文献中爬梳剔抉,在第一手材料中作出原创性的研究。
  《江西文学史》就是这样。披阅全书,不仅能感受到编写者反思历史、服务当代的主观意图,还能处处看到新资料、新发现,这是一部富有原创性的著作。这种原创性,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重要作家、高潮阶段,不重复已有成果,能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譬如,宋代江西,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宋代卷,都有近半的篇幅是在写江西宋代文学,这为《江西文学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仅仅照搬《中国文学史》的写法,江西文学的个性特征是不清晰的。本书不仅在第七、十一、十二等章中对于难人《中国文学史》的江西作家作品,安排了相当的篇幅来描述,而且在第五、六、八、九等章中还把曾巩、王安石家族,江西诗派中的江西作家纳入,这些都需要第一手材料的支撑,这样做难度加大了,但经过这样的工作,江西宋代文学的清晰面貌才得以呈现。
  2、其他时期,没有或者很少有可资利用的研究成果,则在辗转各大图书馆广泛查阅地方文献,甚至采访有关当事人及其家属,直接获取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作出全新的原创性研究。如明清时期的江西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中的描述少而又少,几近空白,这显然与明代“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事实不吻合。本书编写者为了还原出历史的真面貌,大量利用了方志资料,并以方志为线索作了很艰苦的调研与阅读,书中基本勾勒出了江西明清诗文的大致轮廓。阅读这部分章节,不仅能具体地认江西文学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客观存在的保守、僵化的缺陷,同时还可丰富《中国文学史》明清卷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不可忽视的贡献。而编写缺乏巨星的江西现当代文学部分,其困难还多一重,新修的地方志大多很不完善,几乎没有保留现当代文学史资料,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有更长期的准备、更多途径的资料来源,现在看来,本书所描述的是较为完整和清晰的现当代文学景观,尽管有些文体、有些描述并不很完善,有些结论尚待斟酌。
  可以这样说,许多尘封已久的资料背后,都可能有被后人所忽略的重要历史真实。今天的学术界,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应该鼓励、提倡这样的研究工作:挖掘和清理历史“遗迹”,从残存的历史碎片中拼凑和复原完整的历史真实。
  感谢《江西文学史》的编写者们,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部扎实、厚重,兼备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