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清新自然见真情

作者:谢 冕





  打开诗集,第一篇便是《中国的月亮》。诗人说,中国的月亮是从嫦娥的舞袖中抖出来的,中国的月亮是从诗人的酒壶中筛出来的,中国的月亮有情人的相思,也有游子的乡愁。写到这里,他似乎意犹未足,他的想像继续由此荡开去,说那月亮是在二胡的琴弦中,是在古筝的弹拨里,是在洞箫的吹奏中。他的月亮升起在中国的大地和天空,更升起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话是用来嘲笑那些一心崇洋的人的。当然,外国的月亮未必比中国的圆,同样,中国的月亮也不见得比外国的更圆。月亮只有一个,月的圆缺是一样的。但是,在诗人的眼中,外国的月亮和中国的月亮就是不同,这人看到的月亮和那人看到的月亮就是不同。换言之,要是诗人看到的月亮和所有人看到的都一样,那他可能不是诗人。全世界的诗人都在写月亮,只有创造性的诗人写出他自己发现的月亮,与众不同的月亮。这就是诗人的创造。
  现在回头来看陈菲的“中国的月亮”,就是一轮这样独特的月亮。他把月亮和嫦娥的舞袖,和李白的花间对饮,和羊毫的书写联系了起来,这就使月亮充满了独特的“中国属性”。这是文化的、乡土的、家园的、镌刻着中国的历史印痕的月亮,也是诗意的和永恒的月亮。中国历朝历代的诗人,都在不遗余力地书写着这一轮美丽的、独一无二的,话说回来,也可能是一轮最美、最圆的月亮。
  这篇开卷之作,展示了诗人的才华、涵养和积蕴。他的诗篇中有很多像吟咏月亮这样,吟咏着大地、天空、以及世间万象。罗丹的永恒之《吻》,贝多芬让人永远心动的《致爱丽丝》,以至于体现当代中国充满人情诗意的《千手观音》,他歌唱吹箫的女子、吹长笛的女子,以及弹琵琶的女子,诗人展示的是他的高雅的素养,美好的情操。他不仅能够欣赏那千种风情,万般神韵,那无尽的神情缅邈,而且也能在《雪天读艾青》中,读得热血沸腾,竟也忘了外面的严寒。因为他心中点燃的是烛照黑夜的“火把”。
  诗人把温柔的桑梓情怀和雄浑的历史风烟联系了起来,组成了一曲又一曲深情的咏叹。他的家乡有火燃成的、血凝成的红土地。他把他的爱献给了火红的岁月,苍茫的岁月。当然,他用的是诗的方式,审美的方式。一题在手,他决不敷衍,他总是认真地体味那美妙、那神奇,总是用一颗诗心极精致地表现那一切。
  除了范围广泛的世情和乡情,他还有很多表达人生体悟的诗。这些诗都是用生命写出来的,亲切、自然而深沉。那是一种被秋色点燃的爱情和亲情,他在此卷的卷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如今我已领悟,在你的爱里自有痛苦的打击在,但决非死亡的冷漠无情。”这里点到爱与死,诗是让人爱的,尽管有的诗人歌颂死亡。那多半是对人生真谛的参透。但诗到底是导引人去爱生命,它的天性拒绝死亡。正因为爱,所以好诗和真诗永生。
  在一首诗中他讲人生的苦厄,但他坚信“否极泰来”,是“荒芜过后涌动着春潮的绿海,寂寞到头迎来迷人的风采”,“一切都戏剧性地安排,不必沉湎于过多的怨艾”。这里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他说,一切随缘,一切顺乎自然。他微笑着面对一切,包括悲哀和苦难,乃是一种放达。他还说,“只须畅快地饮过一回酒,何必孜孜于天长地久”。那里有一茎“白发的芦苇”,它守望在初冬的湖边,它不甘于匍匐,也不事张扬。微风不是它的叹息,湖水静静地面对它的守望。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我最欣赏他的《中年如茶》。这首诗是成熟人生的一幅清雅恬淡的诗意画图。在读惯了那种浪漫而热烈的青春曼妙的歌唱之后,读这诗如对一杯清茶,心中升起的是一种安慰与温暖。你收起了艳丽的花伞,我放下了浪漫的琴弦,厮守的是寂寞的长夜,这当然有一些感伤。但是茶是慢慢品下来的,曾经有过的热烈的咖啡已经凉了,如今拥有的品尽人生甘苦之后的宁静与悠长。这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境界。
  我和诗人曾经见过一面,但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了。那年我应邀在南昌参加了江西谷雨诗会,正是朦胧诗方兴未艾的时节,我在那里谈诗,充满了步入中年的那份激情。陈菲在场。时间竟是这般的匆匆,真是往事依稀!所幸的是,如今中国的诗歌已相当的繁盛,面对这一片繁盛,我们都有一种安慰。
  
  诗集《田心流韵》,陈菲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