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惊天动地抗寒歌

作者:杨沥泉





  镜头二:
  南京军区某部连长李军,2月11日傍晚右手搀扶着刚动过手术的妻子,左手抱着两岁的女儿,缓缓向一辆面包车走去。
  李军告别病妻幼女,启程前往江西抚州的金溪县,去参加抢修高压线塔的战斗。团部领导劝他留下照顾家庭,他眼里闪着坚毅的目光:“在这种时刻,我只能选择灾区。”
  镜头三:
  抚州供电公司应急办公室,两位医生守着一个左手正在打吊针、右手急急忙忙写字的病人。这个病人叫谭永香,是江西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
  谭永香指挥抢修石临线,患重感冒咽喉发炎化脓。医生要他上医院,他说:“我生病不要紧,石临线‘生病’就不得了,它是为抚州送电的最后生命线!”
  2月6日上午,谭永香在应急办公室拔下尚未打完点滴的针头,下楼赶往临建线抢修现场。守在他身边的女护士泪如泉涌。
  镜头四:
  南城县太平山上,抢修110千伏建资线现场。一个正在抬线材的农民先是蹲下去,然后躺下来,接着不省人事。同行人从他的衣兜里翻出了两个苹果,两个茶蛋。
  这个50多岁的农民叫罗金生,南城县沙洲镇珀干村人。从正月初四起,他连续五天山上山下奔忙,每天干十六七个小时,两餐饭甚至三餐饭并作一餐咽,就是他这几天的生活。他倒下的日子是正月初八,时近中午,连带在身边的苹果和茶蛋都来不及吃。
  镜头五:
  临川区腾桥镇白沙村界石岭电力设施抢修现场,一个专扛重器材、老是走在最前头的军人名叫吴仁权,人喊“拼命三郎”。“腰椎间盘突出”和“半月板损坏”两大伤痛吓不倒他,反而让他“牵”着走南闯北。他是1998年的九江抗洪英雄,又何尝不是今天的抚州救灾英雄?――你看,你看,军医刚刚为他的膝伤针灸完毕,他就扛起器材出门了。
  镜头六:
  除夕之夜。上海电力公司抢险突击队几名队员在宜黄县城安装柴油机组发电,一个宜黄老表拿着热水瓶,为他们倒好热茶说:“难为了师傅们,不能回家过年。”
  “我们虽然少了一点家人除夕团圆的温暖,但是收获了宜黄老区人民期盼的热情。”上海师傅说。
  ……
  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组合成色彩斑斓的2008年抚州抗冻救灾图。这幅浸透雪水和冻雨,沾过汗渍与血迹的图画,不仅镌刻在几百万抚州人民的心头,而且收藏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博物馆内。
  
  五、抗灾成果
  
  人定胜天是民间的老话,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意愿和奋斗精神。
  在意料不到的冰冻灾害面前,抚州人民就抱有人定胜天的信念,因此在子弟兵和省内省外电力部门的帮助下,能够实现抗冻有作为,救灾有成效。
  冰冻灾害造成的交通堵塞,从1月25日算起,6天之中全部解决问题。
  部分县、乡电信中断,5天之中恢复正常。
  物价上涨问题,除了汽车票价,4天之中全部解决。
  农村生产自救问题,一派工作组下乡帮农民;二由民政部门拨款和发放救济物资;三让社会捐款,拓宽救助渠道。
  回到供电问题上,可以查看一份记录表:
  1月29日,抢修东乡35千伏供电线路成功,保障了浙赣电气化铁路安全运行。
  2月1日,110千伏临上线恢复运行。
  2月3日,110千伏临崇线、上沙线恢复运行。
  2月4日,110千伏临抚线恢复运行。
  2月5日,110千伏北展线恢复运行。
  2月8日,110千伏南南线、洪黎线等6条线抢修成功,黎川恢复供电。
  2月8日,220千伏临建线抢修完毕,南城、南丰、广昌三县恢复供电。
  2月9日,110千伏松大Ⅰ线、Ⅱ线等5条线路抢修结束,东乡县恢复供电。
  2月10日,110千伏崇乐线修通,乐安县恢复供电。
  2月15日,110千伏建资线全线打通,资溪县恢复供电。
  2月19日,三千四百多军民苦战20天的110千伏建宜线终于开通,宜黄县恢复主网供电。
  看起来,以上只是一段简单的供电流程;其实,那些时间所体现的超常规的抢修速度,足以人感到震惊。
  
  六、灾害启示
  
  有人把抗击严重冰冻灾害的过程,比作应对突发性的现代战争的演习。这很有见地。
  现代社会,一切依赖电力,可以说无电寸步难行。抚州人民从灾害中得到的启示是:一定要群策群力,为建设能够抗击更大的自然灾害袭击的电力系统创造条件。
  诚然,380万抚州人民也有信心和决心:如果再度降临这样的冰冻灾害,可以借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段:“抗严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