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抚摸血脉里的隐痛

作者:浇 洁





  故土,是生你养你的血地。
  在膨胀的物欲追求、浮躁的精神领域,在庸常的黑暗一点点模糊你双眼的时候,你是否点亮心中的光,抚摸过脚下的这片土地,抚摸过你血脉里的隐痛?
  段文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和土地有过肌肤之亲,祖祖辈辈把土地视为命根子的作家,看到了根植于土地的文明和野蛮,看到了一夜之间失去土地的农民挣扎的呐喊,看到了新时期“发展经济”的幌子下,“圈地运动”所隐藏的巨大腐败!这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与官商和黑社会势力相勾结,对土地掠夺式的侵占,这种对社会对人类的最大犯罪,终使一个作家的良知不泯!
  段文华怀着一腔热血,紧握解剖社会现实问题的一支笔,通过《血地》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金钱与权力结合,使土地执法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话剧,一轴中国当代社会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画卷!
  罗丹说:“伟大的艺术家,到处听见心灵回答他的心灵。”作品是作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是用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说出人们想说而说不出,甚至是存在于潜意识的东西。土地的隐痛是人类的隐痛。土地的变迁是人类的变迁。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土地的争夺史。人类的发展,与土地的合理利用息息相关。土地的腐败来源于社会的腐败。社会的腐败来源于个人私欲的膨胀,道德的沦丧,信仰的溃失。这是土地的心声!段文华聆听了这种心声,用敏感的笔触通过《血地》塑造一系列基层国土管理工作者形象,向我们倾诉“忧土兴国”情怀,以唤醒国民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
  这就是这部长篇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思索。它让我们撕开熟视无睹的生活表面,用审视的目光重新打量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血地,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价值、认识人性人情人生!一部优秀的作品,它必须开掘出扣人心弦的情节,必须给人以感悟,以共鸣,以震撼的精神力量。它必须让塑造的人物站起来说话。
  小说重点塑造了罗浩这么一个爱憎分明,坚守自我,为保卫国土秉公执法,至情至性的铁铮男儿形象。他出身军人,是新到任的东州市土地监察大队长。在贪官和社会黑势力狼狈为奸制造的一系列事端和血案中,他临危不惧,睿智从容,怀着对土地对人民的赤诚之心,用真情、勇气和法律抵御邪恶、伸张正义,终破“圈地”大案,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使土地重新归属于挚爱它的农民!
  德国学者雷诺德·维霍夫在《大众传媒社会文学的功能和文化身份》一文中,曾尖锐抨击当今文学没有方向感和公众目标,缺乏建立人文主义价值的信念与力量。他认为:“在使世界变得人性方面,文学的作用通过为身份建构使可参照的故事经典化而显示出来。”
  作者在塑造罗浩这个人物形象上,是下了功夫的。罗浩耿直、果断,却并非无情。他爱妻子、爱家。岳母生病明知无治,为安慰妻子,他想方设法借钱。在与初恋情人叶子的接触中,他本着人性的善良、友爱,给叶子同情与关爱。尽管心中有一盏灯,遇到叶子“突”地明亮起来,但他从未越雷池一步,从未让它恣意燃烧。即便妻子移情别恋,乃至离婚,罗浩“从来没要求叶子做他的妻子,他觉得,要求他人就是给他人累赘,一切都需天然而生。”当罗浩买了有初恋情结的礼物———白羊毛衫去看叶子时,叶子因女儿溺死,不知去向。这时经受过种种磨难的罗浩对待情感似乎也达到一种超越,“他正视了自己从前不敢正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心里一块石头砰然落地。”罗浩在人情人性上几乎是完美的。他面对贿赂,凛然正气;面对威胁,毫不畏缩。在犯罪分子恶施美人计,诬陷诬告,家庭破裂,性命攸关之际,他依然想到“自己还是土管干部,免了大队长并没有免掉自己的职责,怎么能坐以待毙?他觉得在这种时候,更应该主动出击,冒险走一回‘钢丝’……”困境没有把他击倒,反而使他内心坚硬、百炼成钢。
  在罗浩身上,我们看到了萨特所主张的“自为存在”价值:“即使人不能选择他所处的环境,但他可以自由地对待他的处境,即可以通过自由选择行为赋予他的处境以意义。”罗浩即使在秉公执法的孤独中,仍一直走着自己选择的路,对弱势族群的悲悯,对亲人、土地,对岗位发自内心的爱!直到最后,执法取得胜利,大队受表彰之际,作品却颇有意味地安排罗浩调离珍爱的岗位———执法监察工作,下调宁塬县国土资源局任局长。自始至终,罗浩都是一个有着炽热之心忧国忧民血气方刚的汉子!
  正是罗浩身上自觉自醒的人性大美,才导致了他见义勇为的壮烈牺牲。当读者沉浸于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痛快,期待好人终有好报,罗浩与叶子大团圆的推测之时,没曾想,结尾笔锋一转,罗浩没有倒在捍卫土地的执法中,却死于公共汽车上歹徒抢劫的凶残,死于围观民众的良知麻木,死于当地公安民警的作风拖沓和该县人民医院的见死不救……总之,罗浩倒在国人可悲的劣根性上,倒在道德的苍白、社会的腐败里!
  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可谓凤笔,是作者的发挥和某种超越。他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与习见模式迥然不同的新路。全文始终萦绕着悲剧氛围,文中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结局要么是死要么是伤。而罗浩的异外牺牲,更使小说充满发人深省的悲怆效果,催人泪下。
  罗浩的死,无疑向国人敲响了建立人文主义价值信念与力量的警钟!这也是《血地》最可贵最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