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自然的箫声

作者:谢维境





  自然的箫声亦即天籁。天籁就是大自然的声音。什么是大自然的声音呢?我想,无非是风声雨声树叶声,水声鸟声山泉声。这“自然的箫声”五个字,非常的富有诗意,让人想起悠扬古雅的箫声,让人想起竹子,想起竹林,想起竹林里的朗朗月色来。你试着想一想,朗月的夜晚,幽静的竹林,清风徐来,竹影婆娑,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如果此时更有人吹起竹箫来,箫声因优美而凄凉,又因凄凉而越发优美,那就活脱脱一个人间仙境了。也许有人会说,这境界美则美矣,然而并非纯自然的产物,也就并非什么“自然的箫声”了。这个问题说得有些意思,由于人的介入,自然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然而,我们回过头来一想,人不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么,我们为什么总要把人类自己同自然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呢?退而言之,即使我们不愿把人类看成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吹出来的箫声,也是有极浓极浓的自然成分的,因为箫管便是竹子,竹子可是有生命的自然的产物了。
  不知是因为什么,一提起大自然的声音,我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箫声来。也许是因为我觉得,自然界本身就是一管大而无形的箫,沟沟壑壑、孔孔洞洞都是箫眼,或徐或疾、或急或悠的风吹来,这支大而无形的箫便响起来了。当然,自然的箫声或许没有人吹出来的箫声优美动听,但它比人吹出来的箫声更自然,更真实,更客观地反映了世界的存在。人类的箫声尽管优美,但它毕竟有着太多的取悦人类的成分,有着明显的美化和造作的痕迹。因为自然的箫声更真实更客观,所以它从时间上来说更悠长,从空间上来说更广阔。置身于大自然的箫声之中,你会感到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感到时间的深邃无限和人生的短暂虚幻。这时你会很自然地吟唱起陈子昂的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类除了会创造优美动听的音乐之外,还会制造汽车声、敲打声、爆炸声等一系列的噪音。对于前者,我们美化为艺术;对于后者,我们却无法恭维。当人们对音乐厌烦了,对噪音无法忍受了,自然而然,就会义无反顾去寻找大自然的声音。一声虎啸,一声雁鸣,一声树叶之沙沙,一声山泉之叮咚,都能寄托人们的某种情思……
  然而有一种声音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感受的,那就是我要说的“无声的声音”。记得早年很喜欢读鲁迅先生的诗,其中有一名很有名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这种雷声当然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去听的。老子说:大音稀声。道家哲学是一种灵性的哲学,它与人们的心灵相关。在无声中听有声,完完全全是一种道的氛围。而用耳朵听来的声音,远远没有来自心灵的深刻。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景色,或者读到一段优美的文字时,那种优美的旋律就会在脑海或者耳际缭绕。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先生听到的“和谐的旋律”,绝对不是来自耳朵,而是来自心灵。由是我想,自然的箫声不一定非风声雨声树叶声不可,也并非水声鸟声山泉声不可,那无声的声音也未必不是自然的箫声之一种,而且是不同寻常的一种。
  唐代文学家李翱赠给药山惟俨禅师一首诗,诗云:“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也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惟俨禅师的一声长啸,回响了九十里方圆的夜空。我明白,为什么惟俨禅师会如此长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