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历史与虚构之间的从容游走

作者:倪爱珍





  电视连续剧《大明奇才》是在《明史》记载的《解缙传》和大量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一部30集历史电视剧。它兼顾了历史文学的知识性和电视艺术的娱乐性,比较成功地表现了一代奇才解缙超人的才华和刚正不阿的性格,再现了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真实地反映了明代复杂的宫廷纷争和广阔的社会风云。
  
  一、尊重历史真实“失事求似”
  
  20世纪末以来,历史倍受文学家的宠爱,无论先锋派作家、新写实小说家、新生代作家、女性文学作家、军旅文学作家,还是年轻的80后作家,都无一例外地喜欢出入于历史上的宫廷民间,在精心编制的帝王将相、匹夫野老的故事中释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看多了新历史小说作家们对历史任性地解构、调侃、戏说后,读者或观众已经产生了一种警惕,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历史小说或影视剧与历史进行对照,以分清哪些是历史,哪些是虚构,哪些可以增长知识,哪些仅是艺术享受。这样的区分,并非有扬此抑彼之意,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欣赏作品,因为不同类型的作品理解欣赏的方式是不同的。
  所以,当《大明奇才》播出时,人们首先要问的就是它到底有几分历史,几分艺术,也就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关于这一点,郭沫若先生凭着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和精深的理论研究所概括出来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失事求似”就是不拘泥于史实,不为史料所牵绊,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虚构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创造出一个独立而自足的艺术世界,以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地揭示历史本质,升华历史精神,表达审美理想。余秋雨在考察了大量成功的历史剧后总结指出,历史剧创作时,著名历史事件的大纲、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等要与历史一致,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必须力求真实。
  解缙作为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大明奇才》在塑造时突出了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人耿直、刚正不阿的特点,表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史料的认真研究与准确把握。解缙的满腹才华与刚直不阿的性格在乡试“考场辩卷”一幕中初现锋芒。进京会试途中,其他书生因嫉妒而总想找机会为难于他,而他却凭借自己的博学与机敏屡屡获胜。殿试时,他从容应答,表现杰出,赢得了皇帝与满朝文武的齐声称赞,被录为二甲进士。进入仕途不久,就以《大庖西室封事》而名声大噪,官升吏部都察院御史大夫。明太祖驾崩,满朝学子竟无一人能写出像样的祭文,而解缙仅一夜时间便写出让他的死对头曹萱都不得不惊叹其为奇才的祭文。祭典时,曹萱将祭文调包成一张白纸,妄图置解缙于死地,而他竟然在新皇朱允炆的盛怒之下,当场出口成章,反败为胜。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历时六年,“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成为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部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
  该剧还通过解缙为许多忠臣义士解脱困危、为广大黎民百姓伸张正义、为江山社稷与奸臣誓死斗争等事迹来表现他的刚直不阿、一身正气。如解缙被贬河州,其前任知事兰文睾与当地恶霸钟祥材狼狈为奸,为非作歹,百姓私下里称他们为“狼知事”、“真像豺”。尽管这样,可是毫无办法。因为兰文睾背后有长安知府陈林和当朝尚书曹萱作靠山。百姓状告无门,只能忍气吞声。解缙上任后,毫不畏惧,与他们斗智斗勇,终于将他们送上断头台。解缙一生仕途坎坷,浮沉不定,可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伟大气魄与高尚节操。
  《大明奇才》对历史的尊重,还表现在剧中解缙的主要人生经历上与史实的基本一致上。史载解缙自幼聪敏绝伦,18岁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次年,夺得会试第七,登进士第,朱元璋对其甚是宠爱。一日,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他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解缙于是上万言书,被朱元璋称赞为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此后,因年轻气盛、仗义执言遭遇朝臣攻击陷害,太祖以为其涵养不够,遣其回家闭门读书十年,再召回大用。解缙居家八年时,母亲去世,又恰逢太祖驾崩,便私自进京吊丧。佞臣以不忠不孝之名向新皇帝进谗,解缙因此被贬为河州卫吏。后因礼部侍郎董伦为其美言,才召回京师复职。成祖登基,解缙受到重用,连连升职,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达其仕途之巅峰。后在立储之事上,因直言立太子高炽而得罪皇帝次子高煦,屡遭迫害。由此可见,《大明奇才》中解缙一生的坎坷浮沉基本有史可依,与当今某些电视剧任意窜改历史事实、错乱历史时序、颠倒黑白是非相比,表现出对一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踏实严谨的创作作风。
  
  二、遵循艺术规律 合理虚构
  
  《大明奇才》作为一部电视剧,它的本质是艺术,而非历史。所以,虚构是必需的。虚构把史料上寥寥几笔记载下来的枯燥无味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形象、生动、感人的艺术情境,让人物活起来,让读者或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史料是骨干,虚构为其增添血肉。狄德罗曾说:“历史家只是简单地、单纯地写下了所发生的事实,因此不一定尽他们的所能把人物突出;也没有尽可能地去感动人,去提起人的兴趣。如果是诗人的话,他就会写出一切他以为最动人的东西,他会假想出一些事件。他可以杜撰些言辞,他会对历史添枝加叶。对于他,重要的一点是做到惊奇而不失为逼真。”①
  虚构,是必需的,也是合理的,可能的。历史学家因其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在记载历史时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许多空白与盲区,这为文学家、剧作家的虚构提供了诸多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在对历史的本质与精神的理性思考后,他们就开始借助自己的想象力,驰骋于广袤的历史天空,用审美之光照亮那些被遗忘与遮蔽的角落,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画面。电视剧的特点是以视觉形象直接反映生活,所以,它呈献给观众的,必须是鲜活的人物和逼真的事件。
  《大明奇才》中的主要人物曹萱是虚构的。他作为解缙的主要对立面,是贪官污吏、奸臣小人的代表,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是对历史上曾经陷害解缙的尚书沈潜、御史袁泰、礼部郎中李至刚、锦衣卫帅纪刚等人的性格特征、所作所为的集中概括与提炼。它使该剧的矛盾更集中,更尖锐,人物的个性更鲜明。用曹萱贯穿故事的始终,增强了剧情的完整性、紧凑性与连贯性,契合了电视剧艺术的特点。从本质上讲,电视剧就是讲故事的艺术。电视连续剧吸引观众主要靠两点,即情节的曲折和人物命运的起伏。它往往以几个主要人物、几个中心事件作为全剧的支撑点,通过事件塑造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又决定和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映照,吸引着观众不断地看下去。《大明奇才》中虚构曹萱及与之同年出生、同堂读书、同朝为官的反面人物吴光并让他们贯穿全剧是必要的;虚构贤妻良母翠莲、红颜知己曹贞,不仅对解缙起到正面衬托作用,还使该剧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增加了可观赏性。这也是电视与电影的不同,电影高度凝练,电视则与生活基本同步。
  情节设置上,该剧依据史实而又有所增减与删改。比如,史载解缙被贬为河州卫知事,但剧中他先是被委任为河州卫知事,后在赴任途中又改之为河州卫知事。这样的虚构很重要。因为只有担任卫知事,才能成为一地之长官,才能有足够的权力把兰文睾和钟祥材送上断头台。其余虚构的情节如考场辩卷、冒死解救因为皇帝解梦而招致杀头之祸的四位朝廷重臣、巧破都御史袁泰失踪奇案、降职去宣州督造宣纸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