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序评三篇

作者:刘 华





  一个人的背影和心情
  
  ——读余昭安的诗集《知青岁月》
  就我的目力所及,这是我看到的唯一的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诗集,更重要的是,里面的许多诗作已经三四十岁了,是那个远逝时代关于情感的断简残篇,为我们回顾历史、回望人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心灵线索。不过,当它们被收入这部集子里,依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走进它们,知青岁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广阔天地的生活氛围真切感人,而在它们的内心里,理想之光却是灼热逼人。
  正因为它是我眼前的唯一,所以,我格外珍视它。我愿随着那些热情而率真的诗行,走向“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人”,倾听潜藏在激昂的歌声和口号声之下的“爱的倾诉”,打开那本信念不灭、真情长存的“岁月纪念册”,追索我也曾经历过的知青生活,反刍我也曾体验过的成长中的欢乐和痛,并且,领略我不曾感受、却可以感同身受的属于作者自己的内心生活。
  作者以劳作入诗,以日常生活入诗,以乡村人物入诗,以点点滴滴的自我感受入诗,诗歌仿佛是他的青春日记。可以想见,在插队落户的艰辛时光,诗歌成为他最忠实的青春伴侣,写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倾诉,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抚摩。于是,在只有“竹片做隔篱”的知青宿舍里,一豆灯火,照亮了他既充满青春冲动又不无青春彷徨的诗心。我不知道他是把诗写在信纸上呢还是撕开的化肥袋上。那时我也写诗,我的诗作背面的文字是“钙镁磷肥”。
  相信这部诗集能够轻易地唤起所有老知青的亲切记忆,是的,对于当时刚刚成人的一代,那段生活无疑是人生的磨难,更多地充溢着苦涩的味道。然而,当我们在回望人生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去怀疑曾经的热情,曾经的向往,曾经的生活。毕竟,那段生活已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开采出不同情感的矿藏。与此同时,我固执地相信,所有读者都可以通过这部诗集,认知他们所陌生的发生在上世纪的知青生活,尤其是,认知一代人曾经的生活命运、曾经的理想追求、曾经的真情实感。
  谁能说这份情感不是真实的呢?当被派去修桥时,确信这是出自组织的信任,生出的是“大风大浪锻炼人/艰苦奋斗寻幸福”的豪情;当能推着载重二百斤的车上坡后,激起的是“一路还会轻吟歌”的欢喜;当水库出现险情时,对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自会好好地表现自己,哪怕“此时冰霜未融化/拔塞吸力更是大”;而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日子里,“自从卖了一担柴/心中有愧头难抬起”。如此等等。这些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是一个时代的普遍情感,毋庸置疑,也是一个时代的个人情感。在那个时代,个人情感是与时代情感息息相通的,时代的光芒穿透了所有的心窗,任何个体无不虔诚地敞开自己去迎接它,并任由它融化在自己的血脉里。这可能是我们在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学时必须清醒认识的另一种真实。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有着鲜明时代烙痕的情感,总是寄寓在对具体的农事活动、生活场景以及乡村人物的叙写中,因事生情,触物兴怀,这样,即使那种对虚幻理想的向往之情,也有了发生在特定时空的具体生活事件为根基,因而,成为亲切可感的诗人之情。
  如果说,像“田畔印遍我们足迹/大山书写青春的符号”那样的诗行所抒写的豪迈之情,是知青岁月的主旋律的话,那么,在许多诗作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听出有着各种不同意味的弦外之音。也许,它心平气静地道来,却道破了生活中的荒诞,比如,在那创造了先进典型的水利工地上,“队长就是工程师,不用画图做设计”;也许,它怀着淡淡的感伤,忍不住慨叹那个时代的世故人情,比如,那个能够改变知青命运的下放干部老张,一直被人们亲切唤作连长,而“干部回城他也返航/当天没有人去送他/瞬间一切变了样/记不起连长就知老张”;也许,它是伴着“思绪在晚风中徘徊”的凄凉,因为除夕之夜只有自己独守空屋,痛彻地感知“心灵的创伤/比艰辛的生活更苦楚”,“在下放的岁月里/没有选择只有等待”;也许,它是目送别的知青回城的酸涩,“你兴奋地离船去了/他却在船上等到天光”;也许,它原本就和任何生活一样,有酸甜苦辣,有起伏跌宕,有“进入洒满月色的梦乡”的欢快,有“希望成了炊烟/愁绪难得释然”的失落,也有无望地“望着宁静的湖泊/含泪脱下衣裳”的悲怆……写到这里,我不禁为此惊讶,在那个年代,敢于抒写如此浓重的个人情绪,可谓大胆了。对于一个习诗的知青,显然,我们不能说作者已有了在诗歌中坚守自我的清醒的主体意识,但是,据此,我们尽可以相信,他是拿诗歌当作甘苦与共的知己了,时时在向它倾诉自己的心声。
  这样,这部诗集就成为经历了知青岁月的一个人的背影和心情。我想,正因为如此,它才有了值得珍视的价值。那时候,我也写下了数千行诗,礼赞广阔天地里的杜鹃花紫云英马尾松什么的,当年工农兵文艺站的老师批评我的诗充满“小资情调”,弄得我挺委屈的。后来,我的诗歌就成了在“大我”、“小我”的积木之间平衡关系搭起来的小房子,我把自己关进这样的小房子里了。我怎么就不知道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呢?
  既然作者把内心情感都倾注在诗里了,那么,他的诗歌注定也是播种爱情的田园。事实上,那些爱情短章称得上是这部诗集里的华彩乐段,正如男女之情在那段非常的青春岁月是精神荒漠里的绿洲一样。然而,连自己的命运都无从把握,爱的渴慕、爱的追求自然也就笼罩在命运的巨大阴影里。通过这部诗集,我们所看到的萌生在艰辛岁月里的爱的情愫,是那么热烈而犹疑,那么多情却敏感,那么甜蜜又忧伤。因为,“插队前程风云多变”,一切的两情相悦、一切的心心相印都成了“难以预测的心海”;因为,一个人的命运改变,总是意味着爱的终结:“曾有过的欢悦/紧锁住了心结/她收到一纸通知书/给我换来疾雨残月”;因为,随着爱的远走高飞,留给自己的是更加悲凉的心境:“送别亲密的战友/问自己路在何方”,“此后常在村口/神情恍惚四处荡游”……缕缕情思,丰富、细腻而微妙,编织出一只只盛开着真情挚爱的花环,却是不知它们是要献给爱情呢,还是要祭奠爱情?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吧?
  读着那些爱情短章,我想,在那把爱情视为禁区的时代,如果秘密地传抄开去,它们大约是可以成为流行一时的地下文学的。毕竟,它们真切地抒写了知青这一广大群体的情感生活,呼应了情窦乍开的少年对爱的梦想和渴求,更重要的是,它们对那些为爱所惑、为爱所伤的心灵,是熨帖而温情的爱抚。
  我注意到,在直白、明朗的字里行间,作者质朴、率真的情感总是饱满的,每首诗的情感一定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着激发创作冲动的具体动因,这就是我在上文提及的具体生活事件。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抒情方式的把握是用心着意的,是有所节制的,有感而发,适可而止。比如,《夜渡》把无尽的感伤都蕴藉于那在船上等到天光的身影里了;《水井》也是默默无语,“不约而同站在井口/双双仰望水中倒影”,望不穿人间的离愁别绪和前途的扑朔迷离;《老知青回娘家》则把万千感慨都凝聚在这样的诗句、这样的意象里了:“岁月悠悠真情不忘/当年的牛栏花又在开放。”牛栏花唤起了我对知青岁月的绵绵无边的亲切记忆……
  我得感谢作者通过抒写自己的身影和心情,为我、为众多的老知青,记录和珍藏着属于我们的青春时代的心灵影像。我愿意借用作者的诗,来表达自己回望知青岁月的感受:“她是潮汐浪花一朵/即使将其击破/也会四处飘荡/不会沉没”,爱也好,怨也罢,“她”都是属于我们的了。是我们履历表中的一行。是我们心室中的一隅。是我们血脉流淌着的一股。
  
  明澈的散文之心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