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激荡在胸中的主旋律

作者:远 征





  那还是春寒料峭的二月,我有事去詹明荣住处。刚进并不大的厅房,我就被一张蒙住整块墙壁的画稿吸引住了,上面用柳炭条勾画了20多位藏胞,舞动着衣袖,尽情地歌唱,中间一位美丽少女,手捧洁白的哈达……
  詹明荣说,这幅画题为《吉祥西藏》,他想赶起来参加全国首届线描中国画展。他的电脑里播放着容中尔甲的歌曲,《神鹰》的旋律弥漫了小厅的每一个角落,与画面上起伏飞舞的线条汇融在一起。我明白了,他在以音乐为自己的创作造成一种高原的氛围,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充分地调动。据我所知,因为忙,这画没能赶上那次展览。但西藏骚乱发生后他更想把正稿画完,用西藏人民欢乐锅庄的画面,给“藏独”以有力的反击。
  他是1977年从企业被选调到文化部门从事美术辅导和创作的。30多年了,他习惯用小纸片把心中瞬间的形象记录下来,反复地勾画,这就是小构图,然后素描稿,色彩稿,上正稿。大音希声,一幅美术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画家的胸中始终澎湃着一种声音,一种旋律,一种深情……
  30年前,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拨乱反正,重新使文革中的“臭老九”站起来了。他创作了科技人员身陷牛棚还在潜心科研课题的油画《壮心不已》,反映中国知识分子艰难时世中仍壮心不已。
  1981年,正值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詹明荣背着油画箱、背包和水壶,深入到革命老根据地篁坞体验生活。当年方志敏曾在这里策划了著名的“弋横暴动”。詹明荣采访了当年与方志敏一起战斗的老同志,采访了方志敏烈士的姐姐,晚上翻开《可爱的中国》、《清贫》,一个对祖国和民族无比忠诚的伟大形象在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白雪皑皑的怀玉山上,傲然挺立的方志敏,怀表、钢笔、气急败坏的匪兵……
  他创作的油画《清贫》得到中国美协机关刊物《美术》的好评,入选全省建党60周年美展,在《江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时隔25年,2005年,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中央电视台播出《永远的丰碑·方志敏》专题时,又选用了这幅作品。方志敏烈士的长孙方华清同志对詹明荣说,这是一幅成功塑造他爷爷形象的佳作。
  “丹青不知老将至”,当年的青年画家正在步入晚秋,而他的心中,依然充满那种激情。他说:清贫精神,天地间流芳千古的清风正气;弘扬方志敏烈士的崇高精神和品格,依然是共产党人的永远。
  我被深深地感染了,对于一个正直的艺术家,时代赋予的责任感就是巨浪,常常有力地撞击心灵。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那时候他每次下乡都带着速写本,每次回来都揣着沉甸甸的素材。他在《江南古渡》中,用长长的青石板深深的车辙这些细节,表达对民族的寻根意识。而他又在几乎同一时期创作的《新蔗》中,以蔗农一家秋天的喜悦,歌颂了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伟大变革,那宏大的弯弯的木榨,那三条水牛有力的步履,使人感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动力。《新蔗》被选入首届中国油画精品展,《人民日报》发表。他在油画《远方》中用逆光衬出远望中的山村女孩,牛群,绵延的群山,反映了农村少年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彩世界的向往。其实,当时的城市青年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都在用刻苦、用勤勉、用奋斗,来弥补荒废的十年。他在《我们最宝贵的……》这幅油画中,塑造了夜大学下课的青年们,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他创作的反映当代中国青年的国画获得法国巴黎棕树杯书画大赛金奖。
  有一次,他下乡来到余家村,村头一棵巨大的江南古樟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感悟到,那百折不挠奋力向上的虬龙般的枝干,那青苍繁茂的树冠,正象征着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和今天。他从多个侧面记下古樟的雄姿,回来用八尺整宣先后画了5次,创作了中国画《盛世中华》。
  2002年,他为一部画册撰写“序”言,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那一天,宋真宗走下金碧辉煌的大殿,轻抚着昌南镇送来的瓷瓶,赞不绝口。”从那个时候起,这个场景就一直鲜活在心间,他夜不能寐,苦苦三个月,把景德镇千年华诞的主题用宏大的画面生动地再现。《景德瓷韵》引起海内外关注,中央电视台先后以新闻和专访作了多次报道,《中国文化报》、《江西日报》载文发表,中国政府门户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新闻网列为热门新闻。台湾《陶艺》杂志以4个版面篇幅发表《景德瓷韵》及评论。
  主旋律怎样诠释,或许它的内涵就是深刻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交响,时时激荡在我们的心中。读詹明荣为建军80周年创作的版画《大刀进行曲》,猎猎军旗下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不正是那飞扬的旋律么……
  
  
  
  本刊所发表的部分美术、摄影和书法作品,因为作者地址不详,烦请作者见到本刊后与编辑部联系,以便奉上薄酬。
  
  《创作评谭》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