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女人,你的名字不叫脆弱
  十六世纪的英格兰,在一位女王的带领下,迅速崛起,成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一个国家。王权在这位充满智慧的女王手中,在成就国家强大的同时,自己也壮大了起来。但是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的女王没有滥用自己权力和威望,在她的一生中,王权的扩张始终控制在议会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
  这位非凡的女王就是伊丽莎白一世,她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第一节 都铎王朝

  好运气总是会用完的,爱德华征服威尔士之后,就不明智地使自己陷入了苏格兰的泥潭长达几十年,并最终导致了法国的卷入,从而让他的继任者创造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世界记录,这就是长达百年的英法百年战争。
  1453年百年战争刚以失败告终,国内又发生了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两大贵族家族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玫瑰战争。不过请不要误解,这场战争只跟王冠有关系,战争早已让女人和爱情走开了。几十年间,充满血腥的王冠辗转于不同的脑袋之上,以至于成打的脑袋跌落在地而无人捡拾,王冠一时间成了贵族们的断头利器。
  终于,王冠落到了一个叫亨利·都铎的贵族的头上,他就是亨利七世。
  这一年是1485年,长达三十年的玫瑰战争使许多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在战争中遭到了灭门之灾,英国的大小贵族们在这场争夺王位的混战之中耗尽了自己的力量。这为一个强大的专制王朝——都铎王朝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亨利七世上台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外贸和航海,国家的钱袋很快就鼓了起来,他去世后给他的继任者留下了100多万镑的财富。亨利七世无疑具有商人的头脑,他善于理财,王室充足的收入使他摆脱了对议会的财政依赖,使专制王权政体得到了加强。
  当理性的曙光还没有驱散中世纪的黑暗时,专制王权的加强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欧洲各国从中世纪通往现代化的必要桥梁,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国内市场的形成要求强大的王权驱散封建势力的挑战,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垄断和对世俗事务的干预需要强有力的王权的抵制和反抗。
  在王权和教权的对抗中,英国崛起的种子被播下了。

  第二节 宗教改革

  历史并不总是以正剧或悲剧出现在我们面前,有时它也充满令人发笑的噱头,以至于超出我们的想象。
  宗教改革是一件很严肃很高尚的事情,但是,英格兰的宗教改革完全不同于马丁·路德等在欧洲大陆发动的宗教改革,导致英国宗教改革的起因却一点也不高尚,它源于一个荒唐得离谱的三角恋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分别是亨利七世的儿子亨利八世,王后凯瑟琳,以及王后的侍女安妮·博琳。
  亨利八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宗教改革者,起初他对英格兰的宗教改革运动态度鲜明,那就是把这些“异端”送上火刑柱,以至于英格兰一时间木材奇缺,价格飞涨。他还亲自撰文抨击马丁·路德的异端邪说,教皇慷慨地授予他“信仰捍卫者”的称号,马丁·路德则将他斥之为“戴着王冠的蠢参谋长”。
  使事情起了戏剧性变化的因素是女人,有时候人类的荷尔蒙是会战胜坚定的信仰的。
  1527年,亨利八世声称他爱上了王后的侍女安妮·博琳,要求与王后凯瑟琳离婚,他公开的理由是王后没有给他生下一个男性继承人。亨利向教皇提出申请,要求与王后离婚。他耐心地等了六年,教皇没有批准,等得不耐烦了的亨利在1533年自己宣布与王后离婚,公开与安妮结婚。在结婚典礼上,宽大的衣裙甚至无法掩盖安妮妊娠的体型。
  教皇的反应是将他开除教籍,双方由亲密的战友迅速地成为公开的敌人。亨利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正式名称是安立甘教会)的最高首脑,英国的宗教改革就这样富有戏剧性地以国王的胜利而收场了。
  这更像是一个三流作家写的言情小说里的情节,完全不像是一场以上帝和圣经的名义发动的宗教改革。
  不过,这场闹剧式的宗教改革还搭进去了一个无辜的牺牲者,他就是《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
  时任亨利八世首席大法官的托马斯·莫尔,他拒绝否认教皇的最高首脑地位。亨利八世给了他几年时间让他回心转意,但是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1537年,不幸的莫尔爵士以叛国罪的罪名被处死刑,他的尸体被肢解,头和四肢分别被挂在伦敦的几个城门示众,此前大家都以为他会被国王赦免。莫尔爵士后来被教皇封为圣徒,据目击者回忆,莫尔在临刑前镇定自若,他甚至对刽子手说:“你要砍得准一点,免得丢人现眼”。
  荒唐虽荒唐,但是这场宗教改革对历史的影响是当事人所不能完全想到的,从此以后教皇再也不能以上帝使徒的名义对英格兰的宗教和世俗事务插手干预了,英格兰的主权在这场宗教改革得到了捍卫。当然,这是以千万颗天主教徒和安立甘教会教徒的脑袋为代价的。
  国王在这场运动中当上了英格兰灵俗两界的最高首脑,他不仅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的女人,也顺手把教会的财产装入了自己的腰包,成了最大的赢家。不过,以后的历史将会证明,英格兰才是最大的赢家。
  伤心的王后带着玛丽公主,也就是后来的玛丽女王离开了王宫。
  但是新的婚姻并没有给亨利带来好运,他的第二任王后给他生的仍然是一个公主,这就是后来的伊丽莎白女王。愤怒的亨利对他的新王后迅速地厌恶了起来,不久就把她赶出王宫,然后又把她送进伦敦塔囚禁至死。反正现在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了,拥有完全的婚姻自由,亨利前前后后共娶了六任王后,总算有了一个小王子爱德华。
  1547年,和教皇以及女人折腾了20多年的亨利八世去见上帝了。我们不知道他在尘世间所做的事是上帝喜悦的还是上帝厌恶的,也不知道上帝会不会让他进天堂,不过他有一个男性继承人这个最大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尽管这让他的很多臣民掉了脑袋,但这些不在亨利八世的考虑范围之内,反正那不是他的脑袋。
  不过,亨利八世如果在天有灵的话,有一件事他是不会高兴的,那就是他的宝贝儿子爱德华六世没当几年国王就驾崩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王后生的玛丽公主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后来被称为“血腥玛丽”的玛丽女王,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大概是童年的不幸使得玛丽的脾气变得乖张暴戾,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的玛丽在位时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将她信奉新教的臣民源源不断地送上火刑柱,“血腥玛丽”从此上了史书,还顺便给今天一种伏特加混番茄汁的酒送上了现成的名字。
  五年后的1558年,当玛丽女王去世之时,人们在伦敦街头载歌载舞,为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举杯祝福。

  第三节 伊丽莎白女王

  和她同父异母的姐姐一样,伊丽莎白的童年同样不幸,她得不到父爱,母亲又被幽禁致死,以至于连合身的衣服都不够。稍大一点又因为信奉新教被她的天主教姐姐“血腥玛丽”投进伦敦塔,她的母亲就是死在那里的。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伊丽莎白哭泣着走进了这所令人不寒而栗的监狱。
  不过,伊丽莎白当上女王后并没有她姐姐的那些坏脾气和乖张暴戾的性格,伊丽莎白女王从政后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宽容,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为现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榜样。
  1558年,年轻的伊丽莎白成为英格兰国王。与她的孙辈、那个被砍了头的查理一世相比,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登基的年龄都是25岁。除此之外,两人很少有共同点。
  伊丽莎白统治英国长达45年之久,在她的统治之下,英格兰腥风血雨的宗教迫害消失了,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盛,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新兴的海上霸主,为将来的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
  英格兰在这个时候进入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斯宾塞、培根等一批巨人。历史学家认为,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如果没有这位女王,英国和西方世界的历史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伊丽莎白上台后面临的最棘手的国内问题就是是宗教问题,她本人是坚定的新教徒,登基后不久伊丽莎白就宣布新教为英国国教,罗马教皇庇护五世宣布把她逐出教会,废除她的王位,随后又宣布: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
  但是伊丽莎白并没有报复天主教徒,她从她姐姐的恶行中已经汲取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伊丽莎白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她说:“只有一个耶稣基督,这是惟一的信仰,其余的一切争论都是小事”。她允许天主教徒在家中保持信仰,她对天主教徒唯一的“迫害”是罚款,而不是火刑柱。
  在伊丽莎白统治期间,英格兰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基本相安无事,他们之间的仇恨逐渐消解,英格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这和同一时期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大陆上,各地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争相把对方像野兽一样捕获,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把这些“异端”送上火刑柱。在德国,宗教冲突更是导致了“三十年战争”,使这个民族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劫难中丧生,德意志的统一因此被延迟了二百多年。
  后来英格兰的历史证明,伊丽莎白的宽容和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她的宗教政策上,作为一个女人,她甚至把自己的婚姻也当成了谋略、算计和空手套白狼的筹码。

  第四节 童贞女王的外交策略

  伊丽莎白从未结过婚,因此被后人称为“童贞女王”。在威斯敏斯特宫女王的加冕典礼上,伊丽莎白将一枚结婚戒指戴到自己的手上,表示她已经将自己嫁给了英格兰,她的加冕典礼也是她的婚礼,在这一天伊丽莎白是个新娘,她将永远不会有其他的丈夫。这枚戒指后来一直伴随着她度过了四十多年。
  对于王室来说,婚姻是头等大事,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存亡,那么,她为什么不结婚呢?
  有人认为:不幸的童年和在伦敦塔中的幽禁使她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创伤,父王虐杀妻子在她心里也留下了阴影,加上姐姐“血腥玛丽”嫁人后的乖戾,使她对婚姻有一种本能的厌恶。还有人认为:伊丽莎白一生只爱过一个男人,那就是英俊潇洒的莱塞斯特伯爵,但人民的反对使她无法如愿。
  事实上,伊丽莎白保持独身是出于政治的考虑。
  她把婚姻当成了一种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登基后的20多年中,她始终吸引着一个个求婚者,她将自己的婚姻当作英国最大的筹码和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伊丽莎白利用未婚这个条件吸引来自欧洲各个王室的求婚者,分化瓦解她和英格兰在欧洲的敌人,从中获取实实在在的政治利益和丰厚的礼品,保障英格兰的安全和自己的统治。
  当时,刚刚登上王位的伊丽莎白正值青春妙龄,许多国家的国王、王子都争相向她求婚,以期得到一个王国。
  第一个向伊丽莎白献上玫瑰的是她那已经死去的姐姐的丈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伊丽莎白对她姐姐的恶感,我们闭着眼睛也会知道这桩婚事的结果,但是伊丽莎白需要利用西班牙这个筹码,因为当时英法正在和谈,和谈的关键是苏格兰和加来港问题,伊丽莎白希望利用西班牙作为谈判的筹码,她对这桩婚事迟迟不作答复。
  于是,可怜的西班牙大使只得在伦敦一天天沮丧地等下去,他向腓力二世报告说:“我成了全伦敦消息最闭塞的人”。待谈判有了眉目之后,伊丽莎白立即拒绝了腓力二世求婚。这为后来两国交恶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不幸的牺牲品是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弟弟阿朗松公爵,1577年公爵出兵攻打尼德兰的新教徒时,他派人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心里飞快地盘算着,因为如果让公爵在尼德兰调转枪口同当地的新教徒联合起来共达西班牙镇压者,英国就不用出兵援助他们的新教徒教友了。
  于是,一场新的爱情戏开始上演了,女王这次投下了高额赌注,她答应了公爵的求婚,但是拒绝马上举行婚礼。最后的结果是,女王成功地摆脱了在尼德兰的困境,而阿朗松公爵则不幸患病身死,鸡飞蛋打落了一场空。女王的婚姻和英格兰的外交就这样丝丝入扣地铰合在了一起。
  当然,伊丽莎白女王也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她终身未婚,晚年生活孤独寂寞,伴随她的是来自英格兰和欧洲各地的各种谣言。有谣言说她有许多情人,甚至生过许多孩子;还有谣言说说她是一个怪物,有6个手指头,还是个秃头;更为离奇的谣言说她其实是个男人,或是一个半男半女的阴阳人。
  不过,这些八卦消息只能吸引我们的眼球,而伊丽莎白宽容睿智的治国之道才会引起我们更大的兴趣和思考。

  第五节 宽容:伊丽莎白的治国之道

  伊丽莎白的婚姻游戏的消极后果在她50岁以后显露了出来,她既没有丈夫也没有孩子,王位继承的危机随着她的年龄渐老在逐渐酝酿着。野心家们开始蠢蠢欲动了,在他们的策划下,伊丽莎白统治的后期出现了几起重大叛乱案件。
  但是即便如此,伊丽莎白也不愿意对他们痛下杀手,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她才开了杀戒。
  在这些案件最著名的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案。玛丽·斯图亚特是苏格兰王位,也是伊丽莎白的表亲,如果伊丽莎白没有子女,她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玛丽美艳多才,但为人放荡,不守妇道,秽乱宫闱,以至于引起苏格兰国内普遍的不满和叛乱,玛丽被迫逃亡
  英格兰。
  伊丽莎白可怜这位表亲的不幸遭遇,对她予以善待,但是拒绝帮助她重登王位。而玛丽却恩将仇报,她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罗马教庭和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贵族以及西班牙政府的支持下,她企图发动叛乱杀死伊丽莎白,重登苏格兰王位并继承英格兰王位。
  这些阴谋被侦破后,伊丽莎白出于政治谋略上的考虑,一直没有开杀戒,把玛丽软禁了近20年。但是玛丽死不悔改,一直没有停止她的阴谋活动,这直接威胁到了英国的稳定,伊丽莎白无奈之下,在征得到玛丽的亲生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的同意之后,把她送上断头台,平息了叛乱。
  处理这些叛乱案件时,伊丽莎白在开杀戒之前都要反复权衡其得失和后果,尽可能减少杀戮,避免社会的震荡,防止国内外敌手的反扑。这反映了她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宽容,女王宽大的处理方式得到了多数臣民的拥护。
  伊丽莎白宽容的治国之道还泽及文学艺术,特别是她对戏剧的扶持,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就生活在伊丽莎白时期。在伊丽莎白之前,英格兰就有严格的书籍和戏剧审查制度,还有血腥恐怖的“星法院”,以言犯禁者可以被处以绞死、分尸、挖出内脏等酷刑,不幸的莫尔爵士就是一个前车之鉴,但是在伊丽莎白时期我们并没有找到实施这类重刑的记录。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和不朽的,今天我们在欣赏这些伟大的作品时,只会引起我们对人性以及生命的永恒价值的反思。但是在当时,这些伟大的作品却并非仅仅具有美学上的意义。
  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在泰晤士河南岸有一家名为“环球”的剧院,这个剧院可以容纳3000人,通常在下午两点开戏,许多贵族包括女王本人是这家剧院的常客。有钱人可以坐在木结构包厢里,普通人坐在剧场正中的露天处。35岁的莎士比亚是这家剧院的股东、演员兼剧作家。
  1601年,一伙神秘的顾客来到这家伦敦最豪华的剧院,他们开出了高价,指定剧团在某一天重新上演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这部戏剧。当演员们演到废黜国王的那一幕时,叛乱在伦敦城发生了,这就是伊丽莎白时期与玛丽·斯图亚特案齐名的埃塞克斯伯爵叛乱案。
  原来,伯爵和他的同伙在策划叛乱时约定,以剧中废黜国王的那一幕作为发动叛乱的信号,可怜的演员们不幸被卷入了一场叛乱之中。但是更加富有戏剧性的是,叛乱被平定以后,无论《理查三世》的作者还是演员和剧团,没有任何人因为撰写和演出这个戏剧受到任何惩罚,这不能不说是女王宽容施政的结果。
  许多莎学研究专家认为,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悲剧作品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它们大多以揭露宫廷的黑幕为主题,许多君王在剧中都是反面人物,观众很容易对号入座引起联想。伊丽莎白虽然做人比较厚道,但是千万不要怀疑女王的智商,她无疑也察觉到了这一点。
  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上演时,女王就担心剧情会使观众联想到她本人,因为剧中篡夺理查三世王位的正是她的祖父亨利七世,但是伊丽莎白并没有将作者投入监狱或者禁演这部戏,她仅仅对她的大臣们埋怨说:“这部悲剧在剧场和剧院里演出40次了”。
  伊丽莎白和戏剧审查官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干涉更富有喜剧色彩,《亨利四世》中的大胖子骑士福斯塔夫,莎士比亚原来给他取名为约翰·沃德卡斯特爵士,审查官大概是出于保护
  公民名誉权的考虑,以及防止作者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要求莎士比亚把这个姓名改一改,因为英国有一个同名的家族,于是这个名字被改成了福斯塔夫。
  这样,福斯塔夫,一个英国人十分喜爱的喜剧人物就诞生了。在《亨利五世》中他死了,女王觉得十分惋惜,于是下令莎士比亚让这个快乐的老流氓复活并恋爱,莎士比亚就写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部戏,以满足女王和广大莎迷的心愿。
  如果莎士比亚能够未卜先知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庆幸,因为如果他不幸晚生几十年的话,不幸碰上了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我们能不能看到这些伟大的作品就很难说了,因为克伦威尔掌权后发布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关闭伦敦一切剧场。在那个砍头好比风吹帽的年头,连查理一世的头都被砍了下来,莎士比亚那颗伟大的脑袋能不能保住就很难说了。
  1601年,莎士比亚的新剧《哈姆雷特》在伦敦上演,“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当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在舞台上说出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时,舞台下就坐着伊丽莎白这位意志坚定、掌握了无上权势的女王。她对戏剧的开明态度也体现在处理国家事务中,这为英国带来了一个相对宽容的发展时期。

  第六节 海上冒险和殖民贸易

  早在伊丽莎白当政之初,从欧洲大陆就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探险成功发财致富的消息。在一个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重要。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人似乎天然地比别人更懂得这个道理。
  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在历史的大机遇面前,英国所拥有的这一巨大的地缘优势逐渐显露。伊丽莎白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她很快地成为英国海外贸易的积极支持者和直接参与者。
  伊丽莎白不仅授权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还亲自出资入股,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授予这些商人和冒险家种种在海外伤天害理的特权,以从中抽取红利,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就是这时的产物。
  在这些伦敦商人精明的算计和大胆的海外冒险中,英格兰一步步走上了通向日不落帝国的不归之路。
  伊丽莎白的苦心很快就有了结果。
  1580年,德雷克先生完成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回来后这位冒险家就分给了女王16.3万英镑的红利。不过,这给了这位出身高贵的女王一个不雅的、充满血腥恐怖的绰号:“海盗女王”,因为当时的海外贸易、航海探险是和海盗抢劫分不开的,商船同时也是战舰。对到海外发财的英国人来说,政府成了合法的黑社会,皇家海军就是有执照的合法海盗。
  就拿那次给女王带来16.3万英镑红利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环球航行来说吧,由于发财心切过甚的麦哲伦因为抢劫土人财富而被杀死在航行途中,著名的海盗头子、英格兰人德雷克就抢了这个头彩,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活着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而且顺手把这次环球航行变成了一次著名的环球抢劫。
  德雷克先生的环球航行可谓海盗史上的经典之作,他驾着帆船一边探险一边大肆杀人越
  货,反正被他抢的西班牙人也好、葡萄牙人也好,他们的钱财不是抢来的就是骗来的不义之财,德雷克先生抢得可谓理直气壮,丝毫不需要有愧疚之情和罪恶感。西、葡两国的商船航线太长,分布的区域太广,他们的海军根本无力全面保护,这就便宜了那帮英国佬。
  这次环球大抢劫可谓硕果累累(如果放在今天就是震惊全球的连环恐怖大劫案,恐怕连恐怖大亨本·拉登先生也要甘拜下风,自叹不如了),据后世最谨慎的估计,这次著名的抢劫掠夺的财物大约有50万镑,三分之一落入了我们这位大股东伊丽莎白女王的腰包。
  伊丽莎白女士一点也不觉得这笔不义之财烫手,她对其中的五颗绿宝石爱不释手,把它们镶嵌在自己的王冠上,根本就不担心法律和上帝的惩罚。
  当那些海盗船满载赃物回到英格兰时,大股东伊丽莎白女王亲自来到了德雷克先生的船上,慷慨地授予他骑士称号。这次远航激起了英国人发财的勇气和信心,于是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加入到海外掠夺和贸易的行列中。
  笔者写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就是这么一伙土匪、海盗和骗子手,他们驾着帆船到全世界来抢劫行骗、杀人越货,不知道有多少第三世界的人民因此家破人亡。我们的一些历史著作和专家学者还对他们礼赞有加,好像他们都是一些品德高尚的好人,悲夫!
  再来谈谈我们这位出身高贵的女王入伙参加的另一项远远称不上高尚的事业吧,这就是罪恶累累、血迹斑斑的奴隶贸易。最近就连英国人也在批评自己的老祖先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从事的奴隶贸易,他们认为这个失策严重地影响了英国的发展。
  1562年,英格兰加入了跨大西洋的奴隶贩卖活动,最早是海盗德雷克先生的表哥约翰·霍金斯开始了这项高赢利的贩奴活动。他从非洲低价获得奴隶,然后将他们运到西印度西班牙的奴隶市场上出卖。
  仁慈的伊丽莎白女王一开始责备霍金斯,认为参加这样的贸易不道德,但当霍金斯向女王显示他这项“事业”的高额利润后,伊丽莎白很快就改变了她的立场。她不但包庇霍金斯的贸易,而且直接入股从中得利,甚至为他提供船只和人员,并且还授予他爵士头衔。
  霍金斯先生开创的这条奴隶贸易航线,他本人也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贩奴三角贸易”的开山鼻祖。
  英国人评价说,伊丽莎白女王对霍金斯贩卖奴隶的支持为这个贸易提供了皇家的认可,它使这个贸易合法化,从而使更多的英国商人参加了进去。因此伊丽莎白女王和美国的托玛斯·杰弗逊一同受到批评:尽管她在道义上认为这个贸易是不合法的,但她仍然直接从奴隶买卖中得利。
  虽然伊丽莎白对海上抢劫和人口贩卖这项新兴的事业给予他的臣民以皇家的支持,但是作为海上种种伤天害理事业的新的竞争者,英格兰的加入,显然侵犯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的利益。
  英国海盗显然比他们的西班牙同行技高一筹,在一次次的相互掠夺和冲突之后,双方对海洋的争夺逐渐升级,终于酿就了1588年的海上一战。直接的借口就是1587年的玛丽·斯图
  亚特之死,当然,这个借口是伊丽莎白为她的对手西班牙精心制造出来的,因为女王也需要这场战争。这样,不幸的玛丽就成了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的第一个牺牲品。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决定以玛丽之死为借口入侵英格兰,以此来击退英格兰在欧洲大陆和海外殖民地对西班牙的挑战。
  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成为英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伊丽莎白的舰队司令和他的副手、著名的海盗德雷克先生,指挥着90艘英国战舰,迎击准备入侵英格兰的西班牙舰队。
  也是上帝保佑英格兰,倒霉的西班牙人一直没有得到对他们有利的风向。经过几天的激战,英国皇家舰队在没有损失一艘战舰的情况下,战胜了这支由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2万名士兵组成的无敌舰队。在此前的一个世纪里,这支舰队一直是西班牙海上霸权的标志,而现在,这支舰队损失了一半实力。
  1588年9月的一场大风暴使伊丽莎白的海军将领们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取得了海战的决定性胜利。这次令世人刮目的以少胜多的胜利,是英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的声音。海战胜利带来的信心和对世界的正确判断成就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在国家崛起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不过,虽然西班牙在这一年的海战中损失惨重,但是1589年西班牙还是击败了一个更大的英格兰反击舰队。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1604年,双方打了个平手,不论在海上还是在陆上,英格兰并未能占上风。在国家崛起的道路上,英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伦敦城的面积在伊丽莎白时代扩大了一倍,1600年时人口已经超过20万,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贯穿伦敦的泰晤士河北岸,集中了城市的建筑;南岸则有各种剧院,这座城市成了英国崛起的见证。
  英国海外殖民事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起步了,1584年,英国航海家沃尔特·雷利开辟了英国在北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并将它取名为“弗吉尼亚”,以表示对深受他们爱戴的“童贞女王”的敬意。
  即使是伊丽莎白的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女王的谋略,他们对女王有这样的评价:“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蹲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这是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卵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伊丽莎白一世的智慧为英国赢得了统一,也赢得了发展的时间。英国得以一步一步地改变着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一个新的大国开始崭露头角。
  伊丽莎白女王的智慧和宽容,为英国现代政治文明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她将英国社会带入了早期的辉煌。
  但是在辉煌的背后,问题已经出现了:一方面,女王的统治加强了专制王权,从伊丽莎白一世开始,几个世纪来不断颁布的《大宪章》没有再被颁布过;另一方面,随着海洋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工商贸易者日益壮大,对自身权力的主张使他们必将形成对王权的挑战,双方博弈的结果对英国的崛起至关重要。
  1603年3月24日,伊丽莎白一世与世长辞,王位传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都铎王朝被斯图亚特王朝取代。由于与西班牙的连年战争以及入侵爱尔兰,她给她的继承者留下了一个问题成堆、负债累累的政府。

  【附录: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起源于一次海盗行动。
  1587年,德雷克奉命率领英国海军袭击西班牙船队,在海战中俘获了一艘属于西班牙国王的商船“圣菲立普”号,截获了许多记载有关东印度贸易的秘密文件,这些文件促使伦敦的商人在1600年组成了东印度公司。
  当年伊丽莎白女王向东印度公司颁发了一张特许状,授予它15年东方贸易的专利权。
  16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试图在印度建立商馆。起初由于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公司主要利用经济手段渗人印度。
  17世纪期间,东印度公司对莫卧儿帝国主要采取派遣使节团、送礼、贿赂等手段,取得了在印度建立商站经商的权利,以后又得到了很低的关税,到了最后甚至完全免税,只需每年向莫卧儿王朝纳贡。英国人赋予印度当地商人以在英国旗帜下不支付国内关税进行自主贸易的权利,从而使当地商人集团和高利贷集团争相投入东印度公司的怀抱,它们后来成为英国殖民者的帮凶。
  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免除各种捐税,在商站周围建立起了一支庞大的买办集团,通过他们来剥削印度广大的小手工业者群众。公司以租用村落来建立商站的方式获得土地,然后以冠冕堂皇的借口把商站变成堡垒。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9年续领特许状时,取得了5项特权:掠地铸币、筑城养兵、缔结盟约、宣战媾和、审理刑事民事案件。后来,东印度公司的中心从西海岸转移到孟加拉。在这个时期内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主要是为建立政权准备条件。
  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收税权,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财政和军权,间接掌握了行政权。经过100多年的蚕食,东印度公司成了事实上的印度政府和英国的殖民机构。
  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起到它在印度获得统治权时(1757年),有一段早期殖民掠夺史。这段历史在年代上属于印度中世纪末期,但它的时代性质则属于殖民统治的早期。1702~18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贸易、直接掠夺等方式对印度进行殖民掠夺和剥削。19世纪中叶,田赋收入约占东印度公司总收入的2/3。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工业资本家力图控制印度,使英工业品畅销印度各地。因此,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是英国在印度扩张领土最突出的时期。到1818年,除旁遮普和信德外,英国已经控制整个印度,印度成了英属印度帝国。
  1818年后,殖民统治基本上处于巩固政权时期,但是也有过两起兼并高潮。这些兼并引起了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这次大起义后,英国结束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颁布诏书,宣布成立英印政府,开始了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的时期。
  英国东印度公司起源于海盗抢劫,发家于欺诈和国际倒卖,壮大于殖民掠夺,最后被印度民族起义的烈火送入了历史。

 

《大国崛起·英国》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