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他们有呼吸的自由
革命是自由的儿女,却是专制的父母。
国王被砍掉脑袋后,用暴力建立起来的政权只能用暴力来维持,克伦威尔先生用他一生的奋斗经历为我们证明了这个道理。
历史的大变局注定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的英国革命产生了一个意外的结局: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以另一个人的专制结束。革命推翻了一个旧体制,却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新体制。
护国主克伦威尔成为一个没有国王名号的“国王”,掌握了兵权的克伦威尔形成了新的独裁,议会于1653年再次被解散。克伦威尔死后,被解散的议会与逃亡在荷兰的查理一世的儿子达成了协议,落难国王的儿子答应恢复议会传统的权力,给英国带来秩序和稳定。
于是,查理二世回到了英国,这一年是1660年。
第一节 克伦威尔专政
查理一世被处死后,英格兰建立了共和国,国家行政大权临时由克伦威尔任主席的国务会议掌握。但是,效忠国王的势力并没有消失,就在克伦威尔以“叛国罪”的名义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后,仅仅过了一个星期,苏格兰议会就宣布拥立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为国王,并且准备出兵讨伐英格兰。
克伦威尔先生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在消灭了爱尔兰王党分子的威胁之后,迅速移师苏格兰,不久就攻占了苏格兰首都爱丁堡,消灭了苏格兰军队,查理二世逃往法国。克伦威尔占领了整个苏格兰,从此,他获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
1653年,内战以保皇派被彻底粉碎而告终。
虽然国王的幽灵被驱散了,但是议会没高兴多久,就发现它的日子也开始不好过了。
在多年的战争中,军队逐渐成了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它对坐在那里对它指手画脚的议会十分反感。军队的暴力是它的权力的基础,军队想自己制定税则收税,以使自己有固定的收入,但是军队发现议会成了它的绊脚石。
可怜的议会经过多次清洗,早已成为“残缺议会”。但是作为军队利益化身的克伦威尔还是不放过这个倒霉的机构,终于,议会遭到了新一轮洗劫。
面对不合作的议会,克伦威尔派兵守在议会门口,将一百四十多个长老派议员赶出议会。经过这次洗牌,议会仅仅剩下了大约九十名议员,以后又减少到五六十人,于是,“残缺议会”有了一个新名称:“臀部议会”,历史上称之为“残余议会”。但是,就连这个议会也不肯与克伦威尔合作。
1653年4月,克伦威尔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亲自率兵入院解散议会。他对议员们说:“离开,我说,让我们来把你们的事儿都了了。以上帝的名义,走吧!”当可怜议员们派人向克伦威尔要求“自由”时,克伦威尔带着讥讽的声调说:“他们有呼吸的自由!”
议会发现,他们打倒了国王,却又要面对一个比国王更难对付的对手,因为,新的游戏规则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而且,他们手中已经没有可以对抗这个对手的王牌了,饱经战乱的人民对这场政治游戏已经没有兴趣了。
议会曾经是国王难以对付的敌人,但是在手握重兵、大权独揽的克伦威尔先生面前去无计可施,只好遵命解散。
克伦威尔很快就比查理一世走得更远。
1653年12月16日,一场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职仪式在伦敦市政厅举行,市政厅里挤
满了社会各界的头面人物。克伦威尔坐在正中间的椅子上,显得踌躇满志,神态庄严。
伦敦市长宣布:奥列弗·克伦威尔将军就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护国主。然后,礼宾官送上国玺,伦敦市长献上了国剑,克伦威尔起身一一接受。接着,一位将军宣读了新的英国宪法《政府约法》,宣布护国主为终身制,国家的一切施政方针,都要通过护国主才能生效。
在士兵的欢呼声中,克伦威尔成了英国的最高统治者。
这位无冕之王维持统治的唯一支柱是军队,作为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曾经先后成立和解散了三个不同的议会,采用了两部不同的宪法,但都没有发挥作用。
不过,克伦威尔先生始终坚持拒绝加冕称王,因为他的军队反对他称王,而议会则希望他成为新的国王,好从英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中找到办法去约束这位新国王。克伦威尔先生还想以此举来表明他并不想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只不过是想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克伦威尔这样做是迫不得已的,因为他创建不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政体。
作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独揽行政、立法、军事及外交等大权。这5年是他人生最后最风光的日子,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国务委员会的四十一名委员全部是他的亲信,为保持稳定,克伦威尔干脆把全国划分为十一个军管区,各由一位少将担任行政长官。
在消灭了国王的英吉利共和国里,憎恨国王专制暴政英国人民突然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专制独裁的清教徒掌权的国家里。
一位英国历史研究者指出:“自从国王查理被处死之后,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了英格兰。他自封为‘护国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从前大不一样了,许多事情都变了。克伦威尔希望每一个人都像清教徒一样生活。以下是他曾经做过的一些事。
“克伦威尔关闭了所有的酒吧和剧院。他禁止所有的体育运动。但或许他干的最坏的事情是禁止人们欢庆圣诞节,他甚至派兵去老百姓家里搜走所有的圣诞礼物和圣诞食品。
“清教徒的英格兰的生活变得非常单调乏味。”
不过,凭心而论,在克伦威尔统治的五年里,英格兰建成了大体完好的政体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机构。他改善了严厉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克伦威尔还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许犹太人在英格兰定居,并实行他们自己的宗教。他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
但是,克伦威尔最没有争议的功绩还是在海洋方面。
随着克伦威尔以铁腕平息了国内的种种乱象,他的目光重新投向了大海,他颁布了《航海条例》,挑起了与荷兰的海上战争,这就是第一次英荷战争。这次战争使英国重返大洋,英国从此迈上了成为海上霸权的道路。
这场为时两年的海战虽以平局结束,但后果却对英国有利,以海上抢劫发家的英国海军在这场海战中虏获了1700多条荷兰商船,使英国的远洋船队得以扩充。战争结束之后,英国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地驶往整个世界。全球航运贸易由此掌握在英国人手里,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从克伦威尔时代开始,英国海军成了一支组织得力、强有力的海上力量,从而为英国海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51——1660年间,英国海军增加了200艘军舰,海上巡逻范围甚至扩大到地中海和波罗的海。
1658年,独裁者克伦威尔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
对于他的评价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历史学家通常认为,虽然克伦威尔是一名独裁者,但是他统治英国的结果却为英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虽然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了君主制,但是英格兰再也不是过去的英格兰了。
克伦威尔刚一咽气,他创立的英吉利共和国就出现了乱象。
克伦威尔于临死前指定他的儿子理查德为“护国公”二世,但是他的儿子实在不是一个治国之才,桀骜不驯的军中将领没人买他的账,不久就被迫退位,国家政权落到了你争我斗的高级军官手中。于是,失去了强人统治的英吉利共和国很快陷入混乱之中。
一位目击者在他的日记中这样描述了克伦威尔的葬礼:“目睹了护国公隆重的出殡葬礼……但是,它是我曾见到过的最欢乐的出殡队伍,因为除了狗叫之外,没有一个人哭泣;兵士们发出野蛮的怪叫声离去,他们一边在街上走一边还喝酒抽烟”。
军队和议会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想起了流亡在法国的查理一世的儿子,而这位查理也抓住全国久乱思治的大好时机,他发布了《布列达宣言》,宣布除了“弑君犯”之外,其他乱党一概不予追究,声明:“赦免参加过革命的人;保证宗教信仰自由;承认革命时期变动的土地产品”。并允诺恢复议会的传统权力,给英国带来秩序和稳定。
于是,议会通过议案,宣布查理·斯图亚特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最强有力的和不容置疑的国王”。在举国一致的拥护下,查理于1660年重登大宝,这就是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
可怜的理查德只得流亡法国,将他父亲的尸体留给保王党人去肆意糟蹋。
活了11年的英吉利共和国就这样走进了历史。
第二节 王室复辟
王室复辟后,接下来的英格兰历史有拍恐怖片的感觉。
克伦威尔先生和前议长布雷德肖先生被宣布为“弑君犯”,他们已经腐烂了的尸体被从坟墓里挖出来吊上绞架示众,然后再被砍头,尸体就地草草掩埋,伟大的护国公从此和前国王查理一世一样身首分离。
王党分子饶有兴趣地对这两具发臭的腐尸进行了这样一番折腾,最后把克伦威尔的脑袋挂在审判查理一世的威斯敏斯特厅里示众,结束了这场荒诞恐怖的表演。
革命的高潮过去之后,可能是进出议会的高贵的议员们觉得堂堂议会大厦,挂着这样一个骷髅头实在有点晦气和恶心,就决定将它取下来,反正没人再对它感兴趣了。
于是克伦威尔先生的头颅就流落民间,成了私人的收藏,被满脑子生意经的英国人拿去当古董辗转贩卖。直到三百年后的1960年,克伦威尔的头颅才被他的母校剑桥大学苏塞克斯学院安葬在该院教堂旁边。
不过,不管保王党人怎么折腾,也不能把克伦威尔先生怎么样,反正他已经死了。
但是,对那些还活着的、在判决书上签字的人来说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其中的9个人被砍了头,15个人见势不妙,流亡到了国外。这种报复并不能掩盖君主专制在英格兰已经失败的事实。查理二世也充分认识地到了这一点,他并不想同议会抗衡。
反攻倒算一结束,查理二世就急于报恩,由于他在流亡期间得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庇护,因此他不顾人民的反对,把克伦威尔从西班牙人手中夺过来的敦刻尔克卖给了法国。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英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惟一立足点,对外贸易遭受了很大损失。
不过,查理二世与议会的和解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他的宣言没有规定谁拥有最高权力,究竟是国王还是议会?于是,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之争在查理二世的短暂执政后又一次开始了。这一次的主角是查理二世的继承人,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
1685年,一生充满不幸的查理二世离开了人世,他早年丧父,中年颠沛流离,晚年没有合法子女,临死前在中风的痛苦中挣扎数日才获得了最后的解脱。
唯一可能会使他高兴的是,经过他的努力,他的弟弟终于登上了王位。不过,詹姆士二世在王位上没坐几年,就被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赶下了台,而当初正是这位威廉帮助詹姆士二世登上了王位。
尽管国王一家人为了王位勾心斗角,议会倒是乐得袖手旁观的。不过,詹姆士二世登基后,建立了一支王室从未有过的常备军,准备强化专制王权的企图越来越明显,这让议会越来越不放心。
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试图通过恢复天主教势力来加强王权。他大量任用天主教军官,并在1685年让对此心怀不满的国会休会。1687年,他走得更远,发布了《信仰自由宣言》,宣布停止执行反对天主教的法律。这些做法不仅遭到了新教徒的一致反抗,而且也让人们想起了因为掌握了兵权而形成独裁的克伦威尔。
很快,詹姆士二世遭到了英国教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反对,连军队都不肯听从他的指挥。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的行动引起了绝大多数民众的恐慌,他的统治基础已经崩溃,人们都热切地盼望着这个顽固的天主教老头赶快咽气,好让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继承王位。
尽管英国人不喜欢这个国王,但是他们却不想通过武力来推翻国王,他们在耐心地等待着,希望在合法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不过,詹姆士二世却强行推进,他将一支16000人的军队部署在伦敦。情势急转直下,1688年,英国的局面再一次回到与1642年英国内战开始前极为相似的转折点上。
英国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历史在这紧要关头又一次跟我们开了个玩笑。
使詹姆士二世倒台,从而使英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个新生的婴儿,这个婴儿是詹姆士二世刚刚出生的儿子。
人们原本指望国王死后将王位传给他的信奉新教的公主,但是现在因为王子的降生,这个希望破灭了。人们认为,在天主教环境下长大的王子,成年后一定是一名天主教徒。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与权利,他们必须有所行动。
老来得子的詹姆士没高兴几天,就发现一场灾难扑面而来,而灾难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个儿子的诞生。
就在自由权利再次受到威胁的时候,一位在国外避难的英国哲学家正在撰写一部伟大的著作《政府论二篇》,阐述他对于自由的思考,这位哲学家就是约翰·洛克。
在荷兰,洛克用一个很简短的句子,表达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惊世骇俗的思想: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
这一句话清晰地点明了英国社会发展中最核心的理念。一个世纪之后,人们将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中读到相似的句子和同样的思想。
在这部代表欧洲近代民主思想的《政府论》中,洛克提出: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统治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一旦契约被破坏,反抗便成为合法的权利。为了保障人民的自由,洛克在这部伟大的著作里还提出了分权学说,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了捍卫“自古就有的自由”的权利,英国人曾经在1642年时拿起了武器;那么,这一次,面对詹姆士二世的专制,处于十字路口的英国人,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抗呢?
这次,英国人吸取了上次改朝换代的教训,他们没有呼唤克伦威尔,决心用另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1688年,英国人选择了一种与传统契约方式一脉相承的改革途径。后来的历史证明,这种改革途径孕育着现代政治文明的新规范,那就是政治斗争中的非暴力原则,虽然这次改革没有完全避免暴力。
1688年6月30日,英国议会的七位要人悄悄聚会,他们秘密起草了一封邀请信送往荷兰。信件的内容是邀请詹姆士二世的亲戚荷兰执政、奥兰治的亲王威廉和他的妻子一起前来英国担任国王,保护“宗教自由和财产”。
签名者在信中说:“在王国的人民中,20个人就有19个渴望改变”。
议会的选择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威廉的妻子是詹姆士二世的长女,同时二人都是新教徒;这样既不违背王位的正统原则,又能符合新教原则。这样一来,可以不通过革命的方式、不需要民众的参与,由统治阶级自己完成一次“对自由的捍卫”。此举如果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选择是明智而正确的。
当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君主专制时,顷刻间就被赶下了王位。奥兰治亲王威廉开始讨伐自己的岳父,不过这次国王没有被砍头,所以就被称作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
革命的结果与克伦威尔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在英国实行一种君主立宪制,国王服从议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一个今天看来极其珍贵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在这次革命中诞生了。
历史就是在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中前进的,无数的恶行和循环往复,最终成就了一个美德,其结果将要为全人类所共同享用。
第三节 光荣革命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议会采取的这种方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冒险计划。
议会无法确定英国的军队是否会在危机到来时忠于国王,也无法确定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否会在途中拦截威廉的舰队,因为荷兰当时正在与法国为敌。而一旦计划失败,所有人将性命不保。
不管怎么说,密谋者们得先作好准备,他们需要制造舆论以争取人心。
1688年10月上旬,在英国各个城镇的主要街道和引人注目的地方,甚至在偏远的农村,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标语、传单和宣传品,内容都是谴责国王的专制,要求信仰自由、保护议会。一时间举国上下,人们议论纷纷,感到要发生什么大事。
接到邀请信的威廉喜出望外,此时他正在与法国作战,急需得到英国的支持。况且,他一直希望靠他的妻子玛丽得到英国王位,但是,小王子的出生使威廉的如意算盘成了泡影。据说,当威廉知道小王子的出生的消息后,曾经迫不及待地说:“现在若不动手,就再也没有希望了”。
议会的邀请为他蓄谋已久的入侵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借口,威廉迅速地接受了邀请。
10月10日,威廉发表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宣言。在宣言中,威廉对英国人民的苦难处境深表“同情”,声称作为玛丽的合法丈夫,他将亲自率军前往英国,以保护英国的“新教、自由、财产及自由的议会”。10月,他率领1万多人从荷兰出发。
1688年10月20日,威廉率领一支由一万五千人组成的多国部队,分乘500多艘船,向英国进发。不过,跟上一位威廉的“诺曼征服”一样,因为天气不佳,这支部队被迫返回港口。
幸运的是,这次他们只等了十天。11月1日,一阵顺风把威廉的舰队送入了多佛海峡,阻挡他的英国舰队却被逆风封锁在港内。
这样,威廉的军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像出海旅游一样,大摇大摆地来到了英国,仿佛他们是来度假的。风向很快就被英格兰的新教徒们赋予了很强的象征意义,人们普遍认为是天时帮助威廉获得了胜利,就把这阵风叫做“新教之风”。
威廉的军队在英国的出现把可怜的詹姆士二世老头吓坏了,他迅速地调集军队,其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
不过,英国军队随后的表现是出人意料的,这把詹姆士二世的心伤透了。
英国军队在威廉的军队登陆后的反应使这次远征更像是一场演习,双方军队在装模作样地调动、对抗,但是却很少有人伤亡。随后,英军在总司令约翰·丘吉尔的率领下,成建制地倒戈了。然后,海军也抛弃了不幸的詹姆士二世。
出现这样戏剧性的原因是:这支军队的绝大多数官兵都是新教徒,除了少数天主教徒外,没有人愿意为詹姆士二世卖命。
在军队抛弃了他们可怜的统帅之后,詹姆士二世小女儿安妮也抛弃了她可怜的老父亲,投奔到了他姐夫那边。众叛亲离、运气糟透了的詹姆士二世走投无路,只得选择逃跑。
在绝望中,他向英格兰人民发表了告别演说,他伤心地说:
“我在受到这样的遭遇后,如果我要出走,拿到谁还会感到奇怪吗?我的女儿抛弃了我,我的军队背叛了我,这支军队是我从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我对它给予大量的恩宠,如果像这样一些人都背叛了我,那么,我还能对那些我未曾给过什么恩惠的人什么希望呢?”
这出喜剧的最后一幕是詹姆士二世的出逃。
为了让詹姆士二世能够顺利逃出伦敦,威廉让他的军队缓慢地向伦敦开进,而詹姆士二世的出逃表演也很精彩,女婿和老丈人密切配合,就像事先写好了剧本一样。12月11日凌晨,詹姆士二世悄悄地溜出王宫,准备逃往爱尔兰,不幸在路途中被一个渔夫发现,然后,可怜的国王被渔夫和当地市民像囚犯一样押送回伦敦。
实在等得不耐烦了的威廉干脆派人通知詹姆士二世,命令詹姆士二世必须在18日上午前离开伦敦。
这时,喜剧的高潮来临了,詹姆士二世要求去罗彻斯特城堡避难,一心想尽快登上王位的威廉实在不想和他的老丈人继续讨价还价下去了,他很干脆地一口答应了下来。威廉装模作样地封锁了从伦敦到罗彻斯特的所有陆路交通,让他的老丈人从水路逃往罗彻斯特。
然后,詹姆士二世从那里逃到了法国。
詹姆士二世刚刚离开王宫,威廉就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这出喜剧落下了帷幕。
威廉赶走了自己的舅舅兼岳父,这似乎只是王室内部的一件家事。看上去好像一切都没有变化,只是换了一个国王。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因为,新国王产生的方式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詹姆士二世出逃之后,威廉下令各地区选出代表到伦敦开会,共商国策。这次会议后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议会。
一开始,会议煞有其事地宣布:詹姆士二世擅自离开职守,背弃了国王的职责,因此他已自动退位。在新国王人选问题上,议会中有一派主张宣布威廉为国王,另一派还是希望按照王位继承顺序,由詹姆士二世的长女、威廉的妻子玛丽来做女王。
两派相持不下,最后双方经过讨价还价,作出了折衷决定:由威廉夫妇共登王位。
1689年2月,议会宣布威廉为英国国王,玛丽为女王,实行双王统治。
一位当时的贵族这样说:“在我看来,今天所做的事将导致君主制度在英国被摧毁,因为我们把王位变成选举产生了。”
国王由选举产生,这意味着是臣民将管理国家的权力交给了国王,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王权的性质,这是英国从专制走向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转变。
第四节《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2月13日,议会为威廉夫妇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英国人的礼数是无可挑剔的,隆重而传统的加冕仪式体现了臣民们对他们新国王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的爱戴。
不过,这个仪式与以往并不完全一样,议会代表哈利法克斯先向两位君王献上了王冠,随后又将议会精心炮制的一份重要文件《权利宣言》呈递了上去。根据事先商量好的条件,新王夫妇当众宣读了这份《权利宣言》。
这份宣言继承了《大宪章》的精神,体现了英国社会悠久的自由主义传统。它将各种“权利”以人民和国王之间的“契约”形式固定下来,成为英国宪政的奠基性文件。
每一个英国人都从这一举动中看出:威廉夫妇是在得到了选举人的同意并且接受了选举人的条件后,才得以登上王位的。
不久,《权利宣言》成为著名的《权利法案》。
依照这个法案,英国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逐步地建立起了立宪君主制。作为交换条件的《权利法案》,确认国王只能根据议会制定的法律来执政。这一法案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但却最终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威。而国王的枢密院则转化为内阁。
随后,议会又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下令废止法律,不得任意征税,不得任意招募军队及维持常备军。王位继承问题也不能由国王个人决定,而是要由议会讨论通过。
虽然,英国的立宪君主政体仍要经过以后的几十年努力才逐渐完善,但是,就在1689年的秋天,一群人开始共同统治一个国家,虽然这群人都是贵族,没有平民。但它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它标志着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正式结束了。
革命,从来都是要流血的。英国这场没有流血的革命,于是被后人称为:“光荣革命”。
英国民主变革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革命,二是改革,在历史的进程中,命运之神有时将英国推向改革之路,有时推向革命之路。如果选择革命,那就很可能意味着战争,生命、财产损失难以估量,同时彻底摧毁现存政治制度,造成长时间社会动荡。
毕竟,从1215年的《自由宪章》到1689年的《权利法案》,在英国人600年争取自由和权利的漫长历史上已经流了太多的血。
如果走和平变革之路,就像光荣革命,则旧制度的合理部分可以保存,新的制度又获得确立,同时,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社会避免付出巨大的代价。
英国人是实实在在的生意人,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从现实利益出发的。他们事先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也没有留下什么成套的理论,甚至连一部完整的宪法都没有。他们只是出于维护自身权利的需要,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建立了一套实用的政治体制。
习惯了革命和狂飙突进的人们可能会觉得英国人过于保守,但是实际上,他们不是没有过革命运动,只不过精明的英国人发现这种革命其实很划不来。其实,务实、妥协和渐进未尝不是一种智慧,也许更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迈向现代化的国家,英国选择何种民主变革的道路,对后进国家都将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不过,对于这些满脑子想着发财致富的英国人来说,他们没有这种将旧世界彻底摧毁的革命精神,他们不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但是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对他们来说,“光荣革命”是最好的选择。英国人从此彻底结束了专制主义统治,开始了君主立宪制的统治。制度变迁可以用非暴力革命的方式完成,这是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最独特的遗产,它将在今后的世界历史中大放异彩。
光荣革命使传统的政治体制得到了全面的改造;此后,英国一直在议会框架内以和平与渐进的方式进行政治制度调整,再也没有出现过反复和倒退。君主立宪制度为英国此后的经济发展和全面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前提。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
这个文明边缘的小国,从此将一步步走向世界的中心,并在下两个世纪里,傲视全球。
看一看当时的世界,也许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光荣革命对于英国的意义。
就在英国完成从专制向民主的关键转变之时,法国的君主专制正在蒸蒸日上;俄国的彼得大帝刚刚游历完欧洲,开始了他的半吊子改革,他正忙于南征北战,着手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还在期待专制王权的出现;在亚洲,日本正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缚;而中国则刚刚完成了一次周而复始的王朝更替。
英国人一下子把世界甩到了身后。
【附录一:《权利法案》(1689年)】
……灵俗两界贵族与众议员等……宣告:
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8.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之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让与及对罚金与没收财产所作的一切承诺,皆属非法而无效。
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彼等[即灵俗两界贵族与众议员等]并主张、要求与坚持上开各条为彼等无可置疑之权利与自由,凡上开各条中有损人民之任何宣告、判决、行为或诉讼程序,今后断不应据之以为结论或先例。
(译自《英国史选读》,第545—547页。)(端木正译,蒋相泽校。)
【附录二:第二次英荷战争】
在17世纪,荷兰是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主要对手。荷兰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海外贸易的有力竞争者。同时,荷兰人还在北美与英国积极抢地盘,在新英格兰扩张势力,并且在哈德逊河口建立了殖民地。为了防止在海外贸易和殖民中落到了荷兰人的后面,英国人摩拳擦掌,集中力量扩张海军力量,准备与荷兰人一决高下。
1664年3月,查理二世发明了一种新的宣战方法,他以英国国王的名义宣布,将位于北美洲哈德逊河口、属于荷兰的新尼德兰的土地送给他的兄弟约克公爵。愤怒的荷兰人立即宣布和英国处于战争状态。查理二世向伦敦城区借了20万英镑作本钱,准备向荷兰开战,发一笔战争财。因为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英国海军抢了荷兰1700多条商船,着实赚了一笔,并使英国的商船船队的吨数增加了一倍。
英荷海军开始时在非洲西海岸交战,随后后战争逐渐转移到英国领海。
1664年议会决定,拨给查理二世500多万镑的费用,放手让查理二世大干一场。然而战争开始后,英国海军却没有得到预期中的胜利,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而英国此时在外交上也陷入了孤独的境地,法国和丹麦先后加入到荷兰一边反对英国。英国人不但没有发到战争财,而且陷入了财政困难的境地。
1667年,荷兰人打到了英国人家门口,荷兰舰队溯麦德韦河而上,连伦敦都可以听到荷兰舰队发出的炮声。查理二世见势不妙,开始向荷兰及其盟国求和。1667年7月21日,英国与荷兰、法国、丹麦签订了布列达条约,结束了第二次英荷战争。
英国人虽然没占到什么便宜,不过荷兰人的损失更大。在1672年英国挑起的的第三次英荷战争中,荷兰被彻底击败,英国成为头号海上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