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1期
《老子河上公注》养生教育思想探析
作者:申国昌
《河上公注》尽管依经为注,不是专门独立的养生教育专著,其养生学说也不能形成首尾完具的理论体系,但从其散见于各章的注文中,可以看出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养生教育思想,而且通观互照,首尾照应。围绕治身养性,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以益寿延年、长生久寿为目的,阐释爱气、养神、抱一、守性、无欲、和气等养生教育观,为进一步完善道家养生思想和创立道教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一、"爱气养神"
《河上公注》强调"爱气养神"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保证人长寿久安的重要方法之一。故说:"爱气养神,益寿延年。"①关于"爱气",《河上公注》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作了论述。它说:"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②天人之际,精气相贯,天有精气,人也有精气。"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③人若得天之精气,就可长命久寿。同时强调精气是人体之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养生治身必须爱养精气。《河上公注》云:"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为放逸。"④"治身者,爱气则身全。"⑤爱惜精气,不让其随意外泄,是谋长生之道和保身全命之道。因此,又说:"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⑥甚至还把精气比作根蒂,以言其对人身体的重要作用。"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言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⑦而爱气的具体做法是:"一要"希言",即"育养精神,爱气希言"⑧,因为"多言害身"⑨。二要珍爱自身,即"自爱其身,以保精气。"10
关于"养神",《河上公注》让人们充分认识"养神"的重要性,它说:"人能养神则不死。"11养神亦是延年益寿之关键。那么,何为"神"?《河上公注》解释说:"神,谓五藏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与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12可见,广义的"神"是五神,狭义的"神"是指心神。它认为养神之道的关键是以清静寡欲、无为为主,若能做到心不烦劳,精不散失,五藏不伤,即可长生久寿。故《河上公注》说:"常道当以无为养神。"13"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神。"14"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托空虚,喜清静。"15除了采取主动、积极的"养神"方法,还要防止和杜绝一些有害"养神"的行为。《河上公注》列举了这样的行为,譬如:"多事害神"16;"嗜欲伤神"17;"甚爱色者,费精神也"18;"驰骋呼吸,精神散亡"19;"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僻满腹,为此伐命散神也。"20《河上公注》明确告诫人们,要想保养五神,切忌"多事"、"嗜欲"、"爱色"、"驰骋呼吸"、"饮食不节"等行为,这些不良行为与习惯,容易伤神,致使短命。
二、"魂静魄安"
《河上公注》非常重视魂魄安静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它说:"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21又说:"魂定魄静,故生也。"22魂静魄安是修道养生、延年益寿的良方。道家崇尚柔静,安静不仅是理想的道德品质,而且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河上公注》先从人的生理天性与心理本能出发,论及安静之益处,它说:"人精神好安静"23。又说:"能安静者,是谓复还性命,便不死"24。为了说明此理,它还追溯到道家思想文化的渊源--母性崇拜。认为母性的特点是安静柔弱,换言之,柔弱安静是道家文化的本体特征,故说:"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25而在养生之中,魂魄安静比其它器官安静更重要。因为"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伤人肝肺。"26肝藏魂、肺藏魄,载魂魄的器官是肝肺,因而"魂静魄安"的关键是要让肝肺安静,即不要喜怒无常、大动情感而伤肝,也不要猛受惊吓、提心吊胆而伤肺,要永远保持平静的心情和安稳的情绪,如此便有利于长生久寿。所以,《河上公注》带有劝勉性地总结说:"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27还说:"身体安而大寿。"28
三、"怀道抱一"
《河上公注》认为,修行养炼,养精藏神,还必须坚持"怀道抱一"的养生原则,它说:"怀道抱一,守五神也。"29又说:"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30"怀道"是指保有"身中之道",而这里的"身中之道"就是人的自身机体运行规律和自身的生活习性、生活节奏及生物钟等,只要能保持人的平常生活节奏与规律,就不至于伤神散气,从而可以保持长生久寿。《河上公注》告诫人们:"能修道,如是长生不死。"31"不得道者,早已死亡"32。如能修道怀道,就能"长生不死";若不遵"身中之道"从事,就会打乱生活规律,影响体内平衡与新陈代谢, 故会缩短寿命。所以,"善人以道为身之宝,不敢违也。"33善于养生之人,总是将自身生活规律奉为至宝,始终不敢违背,唯恐影响身体健康。"怀道"是人体各器官、各功能修养与保持的永恒准则,譬如,"爱气养神"必须遵循"怀道"原则,"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34如果善于遵循"身中之道"来抱精善神,就会深固精气,终究不会使精气"拔引解脱",散失外泄。此外,《河上公注》还主张要"抱一",它说:"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35《河上公注》以"抱一不离"为又一准则,提出了对生命体形神的基本要求,切中了人世间生命有机体奔波劳累,常常不得与心神合一、沟通和协调的弊端。人若形神分离,要么精神涣散、情感无常,与形体难以同步;要么体泰身安,却缺乏心理养护。这样均不利于人生寿命的延伸。这里的"一"是指人的精、气、神、体的和谐统一,是微观人体自然小宇宙中,由"道"而生出的和谐统一。只有"怀道守一",遵循规律,把握节奏,形神统一,"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36从而达到益寿延年、长生不老之目的。
四、"守性去情"
《河上公注》云:"有名之物,尽有情欲。"37人属"有名之物",自然不能无情欲。只是普通人放纵情欲,影响身体;善养生者能除情去欲,保养神明,获得久寿。它倡导"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38因为"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39除去情欲 ,心绪不受干扰,利于养神。相反,"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40人若贪图情欲,不懂节制,不知满足,就会伤身害体。《河上公注》又作了详细解释:"贪好淫色,则伤精失明,不能视五色之色;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嗜五味,则亡失于道味。"41贪色、好音、嗜味,均属贪图情欲之举,会导致伤精、失明、气散、亡味。若纵情放欲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河上公注》如是云:"情欲入胸臆,精神劳惑,故死。"42因此,它要求养生者"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得长寿也。"43耳目口等器官均要节制欲望要求,"却滋味,清五脏"44,"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神"45。就可"神明居"、"得长寿"。不仅如此,人若去掉情欲,恬泊无欲,抛弃低级趣味,就会作崇高追求,使思维上升高深境界,这样不仅能延寿命,而且能无所不通,无所不达。《河上公注》有类似的思想:"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46若能通过感官主动关闭情欲之门,可以收到"怀道抱一"更好的养生效果,"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键可得开也。"47
五、和气长寿
为了实现保身体、养精神、延寿命的养生目的,《河上公注》十分注重"和气"的重要作用,认为"和气"利于产生柔静,柔静则魂魄安、精神在,守精神会使精气神和谐统一,因而长生不老、益寿延年,这是道之常理。故《河上公注》说:"人能知和气之柔弱,有益于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48和气柔弱、益于养生的一般原理与物类是相似的:"万物之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和气潜通,故得长生也。"49人像万物草木一样体内有元气,首先要爱气、惜气、藏气,然后要力求空内藏,利于"和气潜通"。气和道通,机体便会产生柔弱品性,"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50;而柔弱有利于生命的延续,"柔弱者,生也。"51相反,"人死,则和气竭,精神亡,故坚强。"52人如果不能和气,就失精神,变坚强,故丧失生命,即"坚强者,死也。"53宇宙万物的存亡均属一理,它对老子定论作了简略而明了的解释:"万物草木之也,生柔脆--和气存也;其死也,枯槁--和气散也。"54"和气长寿",是养生之道的特有原理,同时也符合自然之道的一般原则,因为"天道以中和为上。"55"天地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56"中和"是天道所固有的最高尚品质,也是天道运行的基本规则。天道尚且以"和"为上,何况养生乎?当然,要保持"和气"尚需大脑的平衡协调,因此,《河上公注》说:"心当专一和柔而神气实在。"57用心专一,力求和柔,养神守气,长寿久安。
六、"呼吸行气"
《河上公注》认为,"呼吸行气"是养生健体的重要方法。关于"呼吸行气"的器官、功能、要诀、医学与养生原理等,它作了详细说明:
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与天道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厚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于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58由上可知,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奥妙在于"玄牝",即天地。而代表天的器官是鼻,代表地的器官是口。天以"五气"滋养人,地以"五味"护育人,而人取"五气"是通过鼻吸入胸,人取"五味"是通过口吸入胃。"五气"会使人精神爽快、头脑清醒、润喉清肺、声质优美,从而增益雄魂;而"五味"能益于形体、增盈骨肉、健全骸骨、丰滋血脉,从而健魄壮雌。明显可知,《河上公注》认为人体呼吸器官是鼻口,只有通过鼻口呼吸天地自然之气,方能将人与天地自然紧紧连接起来,将人融于天地之中,成为自然之有机构成,同时也有益人体的持久健康。所以,《河上公注》又说:"鼻口之门乃是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59鼻口对元气的吐纳亦有程度与大小之别,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养生之效果。它说:"治身之天门,谓之鼻孔。开,谓喘息也。合,谓呼吸也。"60鼻孔张开,使大气出入叫"喘息";鼻孔回合,均匀吐纳叫"呼吸"。对"呼吸行气"的节奏、要领,《河上公注》作了适当说明:"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B61"呼吸行气"要微妙连绵,持续良久,吸要连续纳入新气,直至最大可能地容纳;呼要持续吐出浊气,仿佛要倾腹排出,尽可能做到吸要盈满、吐要虚空,这样经常吐出体内故气,吸纳天地间的新气,便可健康长寿。此外,《河上公注》还要求:"用气当宽舒,不当为急疾勤劳。"62即呼吸行气,不仅要连续不断,而且要缓慢宽舒,切勿急喘快息。
总之,《河上公注》继承了先秦道家的养生论,以顺乎自然、依乎大道为旨趣,以清静无为、抱一寡欲为途径,偏重崇真、尚善、爱美的精神养育,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富有开拓性的创意,融养生与仙术于一体,将精神魂魄与感官内脏连为一起,通过守道、体道、养神、保气、安静、无为,来实现精、气、神的统一,从而形成包括长生延年、安神益寿的目的观,魂静魄安、安静无为的条件论,除情去欲、抱一不离的主体观,爱气养神、气养神明、和气长寿、呼吸行气的方法论等在内的新的养生思想体系。《河上公注》养生论的宗教神仙色彩,为道家学说向道教过渡架构了理想的中介桥梁。
注:
①31、34、明《道藏》第十二册,《河上公章句·修观·第五十四》,(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章节名,不注书名)
②《鉴远·第四十七》
③43、《辩德·第三十三》
④⑥⑦30、《守道·第五十九》
⑤21、25、26、35、36、60、《能为·第十》
⑧⑨16、44、56、《虚用·第五》
⑩15、20、《爱己·第七十二》
11、12、58、59、61、62、《成象·第六》
13、《体道·第一》
14、19、23、38、40、41、45、《检欲·第十二》
17、《运夷·第九》
18、《立戒·第四十四》
22、《贵生·第五十》
24、《归根·第十六》
27、《显德·第十五》
28、《仁德·第三十五》
29、《安民·第三》
32、《偃武·第五十六》
33、《为道·第六十二》
37、《圣德·第三十二》
39、《无用·第十一》
42、《偏用·第四十三》
46、《忘知·第四十八》
47、《巧用·第二十七》
48、57、《玄符·第五十五》
49、《道化·第四十二》
50、51、52、53、54、《戒强·第七十六》
55、《天道·第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