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6期
继承传统、学道持戒、坚定信仰、适应时代
作者:丁常云
道教戒律,不仅是规范道教宗教行为的警戒条文,是道门中人必须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思想内容,是道教徒坚定信仰、实现信仰的一种手段;后世道教又将戒律与修仙联系在一起,所谓“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将戒律作为成仙得道的基本条件。因此,道教戒律在广大道徒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被历代道教徒所重视。明清以后,道教日渐衰微,道教戒律也日趋松弛。如今,欣逢盛世,国运昌隆,道教亦在振兴发展之中。当代道教戒律如何更好地适应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已经成为我们当代道教徒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道协也曾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道风建设,规范和完善道教的教制建设。而道教戒律,又是加强道风建设和完善教制建设的基础。对于传统的戒律,我们如何继承,对于当代的道教戒律,我们又如何去思考。
面对新时代,我们的道教必须要制定新的道教戒律。而新的道教戒律又必须要继承传统,适应时代。我们不仅要对历史的、传统的道教戒律进行整理研究,要增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规戒条文;而且还要大力加强教内的规戒建设,要把道教戒律与信仰联系起来,把道教戒律用于宫观管理之中;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道教戒律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使其融入社会和民众生活之中,成为道教维护社会公德、促进人心向善的重要社会思想内容。
一、继承与发展
当代道教戒律,首先应该是在继承传统戒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的。因此,我们要对历史的、传统的道教戒律进行整理、研究,为制定当代道教戒律服务。
道教初创时,正一盟威道就规定了一些内部的组织纪律,名曰科律。《太平经》中大多为“道诫”,《老子想尔注》则更重“道戒”,认为“戒为渊,道犹水,人犹鱼”,强调无戒则道不存,无戒则人不存。但这些都不是正式的道教戒律。那么,道教正式戒律起于何时呢?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根据道教历史发展情况,我们一般认为,道教最早的正式戒律应当是以“想尔九戒”等为典型的一类道教戒律。《道教义枢》卷二《十二部义》称:“戒之为义,又有详略”,“略者,道民三戒,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道藏》24册,818页)《三洞珠囊》卷六《清戒品》引《正一法文》云:“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可见,早期道教就有所谓三戒、五戒、八戒、想尔九戒等戒律。据考证,这里的三戒、五戒、八戒,当为“洞神三戒,洞神五戒,洞神八戒;想尔九戒即《太上老君经律》之道德尊经之想尔戒。”(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516页)其后,随着新道派的纷呈和宫观制度的兴起,道教戒律的发展更趋完善也更趋繁杂,同时也带有更多的道派特色。
根据道经“三洞”、“四辅”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窥见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时期各道派的戒律受持情况。在明《正统道藏》中,三洞部·戒律类共收道教戒律类经文29种,其中洞真部·戒律类12种,即:《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戒》、《三51道教论坛
洞众戒文》、《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太上九真妙戒金度命拔罪妙经》、《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赤松子中诫经》、《太微仙君功过格》、《太清五十八戒文》、《玄都律文》等;洞玄部·戒律类收有11种,即:《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太上玄一真人说三途五苦劝戒经》、《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太上洞玄灵宝宣戒首悔众罪保护经》、《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太上洞玄灵宝法身制论》、《要修科仪戒律钞》、《斋形》等;洞神部·戒律类收有6种,即:《太上老君戒经》、《老君音诵诫经》、《太上老君经律》、《太上经戒》、《三洞法服科戒文》、《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等。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辅没有分类,其中涉及道教戒律的经书主要有:太玄部的《云笈七签》,太平部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道门经法相承次序》、《道教义枢》、《无上秘要》等;正一部的《道门十规》、《全真清规》、《太上出家传度仪》、《三洞修道仪》、《传授经戒仪注诀》、《正一修真略仪》、《传授三洞经戒法略说》等。以上每一种戒律经文中都有很多非常具体的戒律条文,且内容十分丰富,范围也非常之广。
从上述诸多戒律及其历史背景来看,我们发现道教戒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过程,它的这一过程是结合和适应了不同时代、不同道派的发展需要;我们还发现,道教戒律的繁简又与这一时期的道教盛衰有着密切关系。唐宋时期是中国道教发展的高峰,道教戒律也最为丰富,并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的戒律经文,如:唐代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等,都是影响后世道教的重要戒律经文;我们也发现,道教戒律是道门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金元以后,全真道崛起。初创时的全真道,戒条简单,并无繁文缛节。但贵盛后的全真道就开始有了《全真清规》,并采摭道教传统戒律,制订了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用以规范全真道派的教规制度,从而达到维护教团形象和保存宗教特色的有效手段。同时,我们也发现道教戒律是振兴和发展道教的一个重要条件,明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为整顿纲纪,重振道风,撰写《道门十规》,成为明初清整道教问题的纲领性文献。
传统的道教戒律中,有许多至今仍有其积极作用,有的甚至直接影响着当代道教戒律。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原为早期道教正一盟威道的主要戒律,后成为道教授受传承的大戒之一。就“百八十戒”的戒条内容来看,有一些是属于一般社会公德的,如有关人际关系的:不得多蓄仆妾,不得淫他妇女,不得贩卖奴婢;有关处世原则的:不得盗窃人物,不得破人婚姻事,不得言人隐私;有关爱护自然环境的: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等。另有百余戒多是从教义出发规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关于道德信仰的:不得鱼猎伤煞众生,不得预人间论议曲折;关于坚定信仰的:不得轻慢经教,不得议论经典,不得轻师慢法、傲忽三尊等;这些内容都是当代道教戒律应该继承的。又如《全真清规》,是金元时期全真道对违犯戒律的道士执行处罚的条例,旨在约束道士、维护道观的正常活动和生活秩序。其中有些内容,如“指蒙规戒”是指导初入道者的规戒;“游方礼师”是对游方道士的礼仪规定;“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规定了对于违反清规的道士处罚标准。这些内容也都是当今道教值得提倡的,也应该成为当代道教戒律的内容。再如《道门十规》,在明代正一道中推广初期全真道的真功实行以及教制和教风,以惩治教团腐败和力戒戒律松弛之弊,是有一定积极作用
的,即是在今天看来,仍有其借鉴意义。
二、信仰与修持
明清以后,道教日趋衰微,道教戒律也日渐松弛,曾经纷繁、苛酷的道门戒律渐不为人知,失去了它的约束力、影响力和宗教意义。于是,道门有识之士,又力图在整顿革新中重整道教,他们的共同做法,又都是强调规戒、坚定信仰。61道教论坛
这里仅举明代天师张宇初和清代龙门中兴之主王常月二例来加以说明。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掌教后,就很快意识到道教所面临的危机,思图整顿革新。针对当时道教戒律松弛、道风不纯的问题,撰成《道门十规》,以“激励流世,昭宣圣制,永为奕世绳规。”(《道藏》32册,147页)他从加强教内规戒入手,继承全真教风,清整清规戒律。针对当时道教组织松散、戒律松弛之弊,张宇初提倡初期全真派的道风,强调恪守清规戒律,这是重整道风的首要任务。他在《道门十规》中告诫道士“其初入道,先择明师参礼,开发性地,恪守初真十戒”,以此来“收悉身心,操持节操。”(《道藏》32册,148页)也就是说,学道之人,首要任务是强调信仰,守持规戒。而信仰与持戒又是相互影响的。可以想象,一个没有信仰的道士,是不可能恪守戒规的。所以“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同时,张宇初还从历史教训出发,规诫正一道士说:“至若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所崇尚敬礼,既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后世多矣,是切为后戒!”(《道藏》32册,149页)要求道士要以信仰为重,以持守戒规为要,千万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富贵,因为这不是一个真正道士的所为。张宇初心目中的道士标准,是符合道教教义思想的,这不仅是当时道教徒应该遵守的,而且即是当代道教徒也是值得提倡的。
全真派在明代虽然较为沉寂,但清初却稍有中兴之象,涌现出一批高道,其学说有人发挥,教理、教义有人阐扬,其中最有影响的首推著名道士王常月,他有感于明季“玄风颓敝,邪说流行”,以振宗兴教、光复全真祖风为己任,以清整戒律为中兴龙门的主要措施。全真道初创时期,戒条简单,尚无繁文缛节。据《钵鉴续》载,赵真嵩对王常月说:龙门戒法自邱处机以来,代代皆“单传秘授,不能广行”,四百年来未显于世,致使道门戒律威仪衰颓不振,特以“三百年来独任之事”付嘱王常月,命他待时而出,传戒宏教。于是,他清整戒律,端正道风,强调“戒行精严”,并对此作了诠释,即“降心顺道唤作戒,忍耐行持唤作行,一丝不染唤作精,一毫不犯唤作严。始终不变唤作持戒,穷困不移唤作守戒”。王常月中兴龙门的一个有力措施就是道教戒律,他不仅十分看重道教戒律的作用,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道教戒律。
由此可见,当代道教要振兴发展,就道教自身而言,是离不开道教戒律的。因此,坚定信仰,大力加强教内规戒建设是当代道教发展的重要思想内容,也是重要条件之一。
当代道教戒律,可谓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谓先天不足,是指正一道派自明代张宇初《道门十规》以后,少有对道教戒律进行整理和整肃,传统的戒律又继承的不够,致使当代道教戒律松弛;后天失调就是当代道教徒大都不太注意道教戒律,加上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给道教传统的戒律带来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花大力气来端正道风,加强教内规戒建设。
当今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道观,也影响着道观中的道教徒。因此,当代道教徒要树立正确和纯洁的信仰,我们道徒要通过自己的修行,淡薄名利,纯洁心灵,与人为善,坚持正信,树立良好的信仰风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要在广大道教徒中,广泛开展“信仰与修持”的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纯洁的信仰也是道教修持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作为我们当代道教徒来说,要以信仰为重,要把信道作为我们的人生宗旨和行为准则,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改变我们的信仰。我们信仰的是“道”,在我们道教徒心目中,唯有“道”才是最永久的东西。世界上无论什么人都有追求,但根据各自的天资知见之不等,所以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就自然不同。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物质,也有人追求享受,而我们道教徒追求的则是“道”,对“道”的研持、学修、弘扬,才是道教徒的职责。但是,我们的信仰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仍然保持其纯正的信仰,使我们广大道教徒真正成为有“道”之士。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道教宫观的经济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宫观富裕了,条件提高了,71道教论坛
随之而来的就是宫观的管理,而宫观管理主要又是人、财、物的管理,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人的管理,人的管理就需要制度的约束。但是,对于宫观的道士来说,仅有制度还不够,因为制度是任何一个部门、单位和组织都有的,如果是一个仅有制度而无戒律的道观,那就失去了它作为宗教所特有神圣性,也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宗教活动场所。所以,当代道教宫观就必须要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清规戒律,这不仅是道教宫观内部管理的需要,是道教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宗教活动场所区别于一般世俗单位的根本所在,更是道教宫观的神圣性所在。因此,我们必须要花大力气加强教内规戒建设,建立、健全一整套的规戒制度。鉴于道教历史上的传统戒律,有些已不能适应当今新形势下道教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有必要加以调整、补充和完善。道门诸多有识之士也都期望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教制规戒,来完善道门的管理制度,肃穆道仪,端正道风,促进道教的健康发展。
同时,道教戒律又是坚定信仰、实现信仰的一种手段。道经种种,以各种不同的说法,一再强调了受持戒与实现信仰之间的内在关系。具体说来:“学道,当以戒律为先”、“学道以斋戒为本”、“若不持戒,道无由得”等等,也就是说,持戒是得道的根本,只有依戒行持,才有可能实现道教的根本信仰。王常月在《龙门心法·戒行精严》中论述得最为集中,表达的也最为浅显,称“这个戒字,是降魔之杵,能镇压妖邪;是护命之符,能增延福寿;是升天之梯,以朝礼三清而超凡入圣;是引路之灯,能消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宝筏,能渡众生离苦海;是慈航津梁,能渡众生出爱河。有通行人之保障,为进道者之提纲。仙佛无门,皆从戒入”。可见,戒律在道教信仰中的地位。
三、适应与服务
首先,当代道教戒律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也就是说,当代道教戒律要适应新的时代,在戒律条文中要增加符合现代社会思想内容的戒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体制上,基本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社会结构调整中,经历了原来封闭型和半封闭型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向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但是,在这种社会转型过程中,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准则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道教十分重视传统的伦理道德,并以戒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下来,警示教徒和世人。而当代道教戒律,不仅是要继承传统的道教戒律,而且更多的是要增加适应现代社会内容的戒条。针对目前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问题,道教戒律要重申和加强传统伦理道德的建设,对适应现代社会内容的东西要加以弘扬;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某些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东西,如:黄、赌、毒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不健康的产物,它严重危害着社会,也毒害着人们的心灵,道教戒律中要增加这些戒条,要坚决反对这种社会丑恶现象,倡导积极的人生观;针对我国当代社会,道教如何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要在当代道教戒律中有所反映,我们要有反映“爱国爱教”思想的戒律条文,也要有“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规戒理念。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道教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内容。
其次,当代道教戒律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问题,要充分发挥道教戒律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纵观道教戒律,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戒律内容应归属于社会公共行为准则,不仅是道教徒要遵守奉行的,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值得加以提倡的。从道教的基本戒律来看,主要有:戒杀、戒盗、戒贪欲、戒纷争和提倡尽忠孝等思想内容。
道教是一个贵生的宗教,《度人经》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以贵生为人类社会的思想美德,就是要人们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凡是对于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应制止,对生命有利的事81道教论坛
情多加提倡。道教戒律中就明确规定反对滥杀生物,如:“生为大德之王,仁为儒道之尊,慈为福端,杀为罪首,立功树德,莫如去害,故济生之苦,皆由慈心于物”;“不得杀生”;“戒杀”;“不杀,慈救众生”;“目不贪五色,誓止杀,学长生”;“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不得因恨杀人”;“不得好杀物命”等戒律都强调了不杀。不杀就是慈,愍济众生,慈心于物,如:“惜诸物命,慈悯不杀”;“慈救众生”;“慈心于物”;“当行慈惠,以及昆虫”;“慈爱广救”;“常行慈心,愿念一切”;“与人父言则慈于子”等戒,同一个慈字,从慈于子到慈于众生、慈于昆虫,体现了道教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珍爱。《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称:“夫禽兽旁生,性命同禀,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情,有巢穴之居,有饮食之念,爱憎喜惧,何异于人?能怀恻隐之心,不忍杀戮而食,以证慈悲之行,不亦善乎?”道教的慈悲之心和慈悲之行;还表现在“恤死护生”、“施惠穷困”等,如:“当恤死护生,救度恶难,命得其寿,不有夭伤”;“救疾治病,载度困笃,身得安全,不有痛剧”;“施惠穷困,拯度危厄,割己济物,无有怜惜”;“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等戒条,都强调了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干预。从道教戒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道教对于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珍惜,如:“放生养物,种诸果林”;“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不得烧野山林”等。一千多年前的中国道教就有如此见解,并以戒律的形式加以肯定,不能不令生活于21世纪的后人汗颜。直至今天,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存一份慈悯之心,不要无休止的索取和破坏。因此,我们要把道教的规戒推广于社会之中,使整个人类社会和谐有序。
人类社会,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也无论道俗,偷盗总是不能容忍的恶行。道教戒律中有关反对偷盗的戒律条文也很多,如:“不得偷盗”;“戒盗”;“手无犯恶,不窃人物,贪利入己,祸不自觉”;“不得盗他以自供”;“不得窃取人物”;“不盗,推义损己”;“不得取非义财”;“守贞推让,不淫不盗,常行善念,损己济物”;“不得盗窃人物”;“不得妄取人物”等戒条都严禁偷盗。当今社会,贪污受贿、偷盗抢劫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事实上,贪污受贿也是一种变相的偷盗,其社会危害也不亚于直接的偷盗行为。对此,道教戒律不啻是一付很好的清醒剂,可以使他们清醒过来,寻找真正的人生价值。
贪欲、嫉妒、诽谤,都是人类身心不健康的具体表现,也是道教学道修仙的禁忌内容。《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以贪欲、嫉妒、诽谤三者为可畏之事。经称:“末世人民有三可畏,宜善详焉。一者道义嫉妒可畏,二者诽谤可畏,三者贪欲可畏。”道经以杀害、嫉妒、淫、盗、贪欲、憎为学仙六忌,其中两忌就是嫉妒和贪欲。十恶之中,也有贪欲和嫉妒。所以,道经称其“可畏”,并在道教戒律中作了明确规定。关于贪欲的戒条,如“不得贪利财货”;“不得贪惜珍宝,弗肯施散”等。关于嫉妒、诽谤的戒条,如“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不得嫉妒胜己,抑绝贤明”;“不得诽谤他人,毁攻同学”;“不得谗败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美善,不自伐其功能”;“心不恶妒,无生阴贼,缄口慎过,想念在法”;“不得嫉人胜己”;“无嫉无害,无恶无妒”;“不得訾毁谤人”等。可见,道教的戒贪是指一切的过分的欲望,道教不仅反对贪欲,而且还强调施舍、散财,以周济贫困。道教的戒嫉妒和戒诽谤,就是要求人们以诚恳待人,诚即见人之得如同自己所得,见人之失如同自己所失,要不嫉妒,不中伤,不欺骗,不背后议论人之长短,不口是心非,所有这些都是当代社会应该加以提倡的。
道静不争,是老子《道德经》的主旨,也是道教徒的处世准则之一,亦可通行于世俗社会。《太上洞玄灵宝法身制论》称:“入为道性,以忍为上,礼之为用,唯和为贵;入道之法,宜忌纷争”。这里的所谓“忍”、“礼”、“和”等,都体现了道教“为而不争”的处世风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教戒律把戒纷争作为戒条之一,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现实意义,如“不得嫉人胜己,争竞功名”;“退身护义,不争功名”等。当然,对于不争的理解,如同对于无为的理解一91道教论坛
样。不争、退让、谦和、礼让,应该成为现代竞争社会里的一种处世之道。
尽忠孝,是我国宗法社会中最一般也最重要的道德规范,而道教对此始终表示拥护和支持。早期儒家就有“孝悌为先,其为仁之本欤”的著名论断。西汉社会上流传着一部《孝经》,宣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百行孝为先,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太上经戒》述元始天尊所述十戒,,将“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作为戒律的第一条,表现了道教是重孝道的宗教。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得闻得见的不是孝子孝孙的孝行,而更多的则是不孝子女、不孝子孙的不孝之行,甚或杀父弑母等人类不齿之事亦屡见报端。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道德中的忠孝观。《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称:“按《传》曰: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盖致身事君,勤劳主事,所以答覆庇之恩也;修身慎行,善事父母,所以答生育之恩也;事师如事父母,所以答教诲之恩也。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乃报本之大者,加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敬信神明,所以答造化之恩也。”报恩崇本,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精神支柱。道教的“四恩”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其光大的空间。在宗法社会里,忠是孝的扩大。所谓“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孝悌的道德是忠君顺上的基础。忠是人对国家、民族尽义务,具有强烈的政治、民族色彩。道教戒律中有许多尽忠的戒条,如“克勤,忠于君王”;“忠事君师”;“不得判逆君王,谋害家国”;“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等,这些传统的戒律条文,虽然不能全部适应当今社会,但其中有关忠孝的思想内容是值得人们去学习、提倡的。另外,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老年人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关于尊老敬老的内容也在道教戒律中有所反映,如“不得弃薄老病穷贱之人”(《洞玄十善戒》);“不得裸露三光,厌弃老病”(《玉清经》本起十戒);“不得慢老欺人”(《妙林经》二十七戒)等,这对促进社会尊老敬老的风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当代道教必须要固本强身,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广大道教徒的信仰层次。而道教戒律的建立和完善,正是当代道教加强道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道教树立自身形象、提高教徒信仰层次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教内的规戒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发挥道教在当代社会中的自身价值。所以,作为“继承传统,适应社会”的当代道教戒律,必将成为新世纪道教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内容,也将成为中国道教振兴与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