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6期
《黄庭经》养生教育思想探微
作者:申国昌
一、存思内视
存思内视是《黄庭经》养生教育方法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上清派道教的典型修炼方法之一。要诀是合闭双目,排除干扰,消除杂念,凝神安息,存思存神,心目内视,俯视丹田,久可延寿。存思的关键是存思人体内诸神,即“八景二十四真神”。而人体多神,要以五脏为主,因而“存思之功,以五藏(脏)为盛。”①《黄庭经》十分重视存思五脏六腑神,它说:“存思百念视节度,六腑修治勿念故,行自翱翔入天路。”②教育人们在修炼时要做到存念身中百神,呼吸上下有频律、按节次,存念脏腑之神,忘记以前的一切,这样存思内视脏腑之神达到最佳地步,便会翱翔飘逸,羽化升仙。又说:“高研恬淡道之园,内视密盼尽睹真,真人在己莫问邻,何处远索求因缘。”③教化人们更要珍视此法,因为存思内视不仅可以内视脏腑之神,而且经过深钻细研、恬淡寡欲,精思内视可以涉入“道之园”,深入领悟“道”之内含与真谛,方知真人、真道就在身中,何必要远求于他方呢?《黄庭经》还教育人们在运用存思内视法进行修炼养生时,还需伴随默念经书,它说:“恬淡闭视内自明,物物不干泰而平,悫矣匪事老复丁,思咏玉书入上清。”④修炼者闭目存思,潜神入静,内观脏腑,心境自明,凝神入境,外物不干,泰和庄严,诚实无事;若入此状态,就默诵玉书《上清黄庭内景经》,便会朗然洞彻,老能返壮,病能复康。
为此,《黄庭经》还分门别类地教育人们去存思内视脏腑之神,并从色、形、气、服饰等方面作了许多描述。《黄庭内景经·心部章第十》说:“心部之宫莲含华,下有童子丹元象”,“丹锦飞裳披玉罗,金铃朱带坐婆娑”,“临绝呼之亦登苏,久久行之飞太霞。”⑤心神名丹元,红色,外裹白色薄膜,像未开之莲花;存思内视心神,可以救人于危绝,长期坚持就能飞升成仙。再如:“或精或胎别执方,桃孩合延生华芒,……可用存思登虚空,殊途一会归要终,……五形完坚无灾殃。”⑥言脾神能帮男子藏精、女子藏胎,存思下黄庭、下丹田神,能使阴阳二气久盛不衰,使五脏完美健壮,无灾无病。存思与其他养生方法同时并用可达殊途同归、合三为一之目的。总之,对心神、脑神、脾神、肝神、肺神、肾神、胆神等都要经常存思,“闭目内眄自相望”⑦,长此以往,“昼夜思之可长存”⑧。
二、吐纳服气
吐纳服气,又称呼吸行气,是道家道教传统的养生教育方法。先秦《庄子·刻意篇》就提出“吐故纳新”养生之法;东汉《老子河上公注》亦主张“呼吸行气”;魏晋时期,此法更加盛行,各种关于吐纳服气之书大量涌现。因此,《黄庭经》极力倡导和教育人们使用此法去养生。它说:赤珠灵裙华茜粲,舌下玄膺生死岸,出青入玄二气焕,子若遇之升天汉。
⑨呼吸元气以求仙,……朱鸟吐缩白石源,……三气右回九道明,正一含华乃充盈。
⑩梁丘子将“赤珠灵裙华茜粲”解释为“玄膺”,即舌之外象。舌下的气管是人体生命的关卡,若能通过此气管经常吐纳阴阳二气,就会焕然朗彻,升天成仙。而要想成仙,就必须呼吸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否则会出现相反之结果。梁丘子解释:“朱鸟,舌象;白石,齿象;吐缩,导引津液。谓阴阳之气流通不绝,故曰源。”11可知呼吸要通过鼻口、舌齿,吐纳阴阳仙气供人体享用,成为生命之源。只要三丹之气源源不断在体内循环,就会使人存正守一,神气华荣,乘物而升。
《黄庭经》认为,吐纳服气的主要生理器官是鼻口,呼吸行气,“随鼻上下开两耳”12,它还教育教徒要广泛使用此法养生,因为吐纳服气有以下几大好处:一是吐纳服气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满足肌体正常需求。“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13将元气吸入体内以补偿消耗去的氧气,从而保证人体完坚,生命正常。二是呼吸行气有利于调和血脉,融通津液,强身健体。“呼吸虚无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的原理是有科学依据的。三是呼吸能促进津液滋生,从而润泽口舌及周身,能起滋喉润肺的作用。《太上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第一》云:“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15务成子注:“呼之则出,吸之则入,呼吸元气,会丹田中。”“口为玉池太和宫,唾为清水美且鲜。唾而咽之雷电鸣,舌为灵根常滋荣。”16在鼻口纳新气时,便会刺激唾腺分泌唾液,先润舌,后润喉与肺,从而不至于出现口干舌燥,喉疼肺胀的症状。四是吐纳服气可以调阴阳,止饥渴。它说:“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溉,……通我精华调阴阳。”17使阴气上升,阳气下降合会,聚于六合(人体小宇宙),萌生五味,常自服食天自溉之,这样可达到调阴阳、益精华之目的。此外,务成子在注释“呼吸庐间以自偿”时,又赋予了新的释义:“呼吸元气,皆会头中,降于口中,含而咽之,则不饥渴。”17后来的辟谷修炼术即源于此。五是经常吐纳元气可以成仙成真。《黄庭经》将吐纳服气养生法融于宗教神学之中,使养生教育方法论带上了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从“呼吸元气以求仙”19可以看出,《黄庭经》极力主张吐纳服气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得道成仙,长生不死。
三、漱咽津液
《黄庭经》有十多处谈到教育人们去漱咽津液,润泽肌体,通利腑脏,久生不衰。何为“津液”?“津液”亦名胎津、玉液、醴泉、灵液,此液生于口中,与常液不同,通过炼气而生,清凉甘美,若经常漱咽津液,可以添光增颜,光泽宜人,祛邪去病,延年益寿;而且“津液醴泉通六府”20,漱咽津液还能滋肝肺,和脾胃,通荣卫,固精气,养神根。《黄庭经》从津液的来源、贮所、运行及功能均作了叙述。在《黄庭内景经·口为章第三》中说:“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祛灭百邪玉炼颜。”2142道教论坛
口是产生与存贮津液之所,玉液产生之后,要使用功法漱咽下喉入体,金和玉映,心开神明,金华充盈,体增光华,肌肤增颜,却除病邪。同时,内、外经均对咽津给头发、牙齿、舌及血脉的益处也作了多处描述,以教育人们去仿效此法。《黄庭经》云: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下于咙喉何落落。22
调理五华精发齿,三十六咽玉池里,开通百脉血液始,颜色生光金玉泽,齿坚发黑不知白。23
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24
由上可见,外景经与内景经对此问题的论述大意一致,只是内景经对外景经又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由此亦可证明外景经先于内景经。内、外二经均认为,欲使头发润泽光亮,牙齿坚硬洁白,最好刻苦修炼,调和津液,下漱咽之,玉液如肥,长期坚持即可血脉通畅,齿坚发黑,灵根(舌)滋润,面色光泽,神采奕奕。此外,《黄庭经》认为,漱咽津液还有止渴充饥之作用,说“存漱五牙不饥渴”25。务成子将“五牙”释为“五行之生气以配五脏”26。若能按道教要诀修炼并服食由五气所生之津液,便会消除饥饿。“结珠固精养神根,……闭口屈舌食胎津,使我遂炼获飞仙。”27梁丘子注:“结珠,谓咽液,先后相次如结珠;固精,不妄泄;神根,形躯也。”28结珠咽津,脏腑可养神根,入下丹田可固精气,“如是循环不休,直至百千万次,功同乳转醍醐,而古人所谓‘玉液还丹’,不外是矣”29闭口屈舌常食玉液,便会感到修炼自如,飘飘入仙。
四、积精宝精
精,是人身“三宝”之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说:“夫精者,身之本也。”30精有两个来源:一是先天之精,来自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二是后天之精,来自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守藏于五脏,若五脏六腑的精满溢则下藏于肾。中医理论认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均藏于肾。肾中精气是否充盈,对健康长寿有直接影响,因此,道教历来很重视精气的保养,《太平经》云:“人欲寿,当爱气尊神重精”;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释滞第八》也认为修仙的关键“在于宝精行气”。《黄庭经》尤其强调精气保养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它认为积精宝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累气积精,秘藏精气;二是慎守精室,固守不泄。
首先,内、外经均十分重视积精累气对修道成仙的重要作用。《黄庭内景经·仙人章第二十八》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瑑瑡修仙学道之人,并非有别种神奇手段,之所以能成真成道,长生久寿,主要是善于积精累气罢了。《黄庭外景经·中部经第二》也说:“仙人道士非异有,积精所致和专仁。”瑑瑢仙人道士没有特别之法,只是通过积精累气,育养精气,专心一意,修养仁德,才达到德合道真的修炼结果。如何去“积精累气”呢?《黄庭经》教化人们说:“呼吸元气以求仙,仙公公子已可前,朱鸟吐缩白不源,结精育胞化生身。”瑑瑣呼吸元气,服食胎息,导引津液,阴阳之气流通不绝,故能孕生精气,助于成仙。《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第一》也说:“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瑑瑤若能常用服气累气法,日积月累,回环于方寸之中,以立命根,即可还精归神、返老还壮。不仅服气累气利于积精,而且咽津至肾亦能化为精。“太上隐环八素琼,溉益八液肾受精。”瑑瑥修炼到一定时候,喉咙中就会产生八素琼液,咽下肾宫就能化为玉精。这里所谈尽管不科学,但已初步意识到肾为生精、藏精之所。《黄庭外景经》说:“五脏之主肾最精。”瑑瑦肾神滋润六腑、主延寿,故《黄庭内景经·经历章第三十二》说:“两肾之神主延寿。”所以,欲积精生精,必须首先保养好肾。
其次,《黄庭经》教育人们要重视慎守精室、固守不泄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黄庭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说:“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瑑瑧若能断绝淫欲,急守精室,精不外泄,闭室宝精,必能延长生命。对此内、外篇的说法几乎完全一致。《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第一》说:“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鸡子长留心安宁,……闭子精门可长活。”瑑瑨《黄庭内景经·琼室章第二十一》也说:“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忽之祸乡三灵殁,但当吸气录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瑑瑩内、外经均极力主张宝精止精,教育人们戒慎房事,闭房止精,守精不懈,永保康寿。相反,放纵淫欲,房中妄泄,则会气亡液漏,髓骨枯竭,伤精失神,败坏身体,缩短寿命。因此,《黄庭外景经》总结说:“闭塞命门如玉都,寿传万岁年有余。”瑒瑠
五、恬淡虚无
《黄庭经》养生教育观认为,不管是进行存思内视、吐纳服气,还是进行积精宝精、漱咽津液,都需要努力保持恬淡虚无。恬淡清静、致虚无为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道教养生修仙的基本要求。《黄庭经》所言之恬淡虚无包括客观环境与主观心境两方面。一方面,修炼黄庭者要居于安静虚寂之地,方能免除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去修行养生。《黄庭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说:“虚无寂寂空中素,使形如是不当污,九室正虚神明舍,存思百念视节度。”瑒瑡
养生者应居虚无寂静的空间,犹如悬于虚空静谧的空中,使人的形体不受任何外界影响与玷污,这样人脑九窍就会保持虚静,为养生存思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黄庭外景经·中部经第二》也说:“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瑒瑢教育道教徒们修道养生应当隐身藏形,与世绝逾,独居深山,避世隐居。另一方面,修炼者要保持平静的心境,做到恬淡无为无私无欲,抛去一切私心杂念和主观妄想,力求思想虚空,这样既利于修道成仙,又利于体安身康。为此《黄庭经》作了如下论述:虚无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修和独立真人宫,恬淡无欲游德园,清静香洁玉女前,修德明达神之门。瑒瑣
虚无是自然之道的根本要求,修道者理应遵从自然之道,恪守无为,保持虚静,独守寂寞,恬淡无欲,心中无物,心静如水,口不妄言,归志洞虚,寂然自修,昧然独息,不贪荣誉,不图私欲,弃捐世俗,必然会清静香洁,心达志通,自得欢乐,身体安康,益寿延年。
六、守一养神
神,与精、气合称“三宝”,此三者是构成人体生命运动的三大基本要素。道教养生教育观中所谈之“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命活力,即中医所说的“神气”、“神机”等;二是指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意识活动、情感活动等。神,在人体中具有调节体内外环境的能力。神在则安康,神失则恍惚。《黄庭经》特别注重体内“神”的养护,为此专门提出五脏六腑藏神说。因心是神明之主,故《黄庭经》特别关照养护心神,“专守心神转相呼,观我神明辟诸邪。”瑒瑤而养神之关键是要守一,何为“守一”?“守一”是道家道教一贯强调的养生方术。老子的“载营魄抱一”瑒瑥被后世道教所发展。《太平经》说到“守一”的地方很多,认为“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瑒瑦故曰“古今要道,皆言守一。”瑒瑧守一可以长生久视。《黄庭经》继承了这一思想,它说:玄元上一魂魄炼,一之为物叵卒见。瑒瑨
一至不久升虚无,方寸之中念深藏。瑒瑩
三五合气其本一,……子能守一万事毕,子自有之持无失。瑓瑠
《黄庭经》也认为“一”是天地之根,人命之本。“一”深藏于每人体内,只要修炼者善于“守一”则可万事自毕,存神养神。如何去“守一”呢?《太平经》认为“一”就是心、意、志。《黄庭经》继承了这一说法,所以它认为“守一”的关键是要心精意专,专心致志。故曰:“心精意专内不倾。”瑓瑡能知守一,精诚专一,就能真正养神,从而内部思想不乱。《黄庭经》教化人们在养生修炼时要常用此法,尤其在存思时更要心精意专,勤修苦炼。它说:“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瑓瑢之所以能长时间坚持存思修炼,是由于长年累月地坚持心诚专一地艰苦修炼的结果。
七、腑脏调养
《黄庭经》养生教化的重点在腑脏,大部分篇幅用在了五脏六腑生理表征与医学功能上。既然五脏六腑是人体的核心所在,那么修炼养生,预防疾病的重点也应当在于腑脏调养。《黄62道教论坛
庭经》已意识到腑脏调养在养生中的重要性,故曰:“经历六腑藏卯酉,通我精华调阴阳。”瑓瑣重点讲津液在经过腑脏时,能促进调养,进而通达脏腑之精华,调和阴阳之气,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疾病产生。还说:“历观五脏视节度,六腑修治洁如素。”瑓瑤五脏六腑各有所主,各有自己的运行节奏与规律(节度),要注意按腑脏各自的节度去调养。切勿不顾其节奏与规律妄为,若此必然招致病击周身。这里的“素”是指平常、平素、正常之意。若能依生理规律去调养修治脏腑,则能保持生理活动像平素一样正常运行。如何进行腑脏调养呢?《黄庭经》教育人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要做到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这样为腑脏调养创设了优雅的环境与良好的心境,也直接利于有些腑脏的调养与保健。“恬淡无欲养华茎”瑓瑥,“清静无为神留止,精神上下开分理。”瑓瑦恬淡清静有利于养神,有利于调养。二要注意津液在腑脏调养中的作用。《黄庭外景经》说:“津液醴泉通六腑”瑓瑧,可以滋腑润脏,调和血脉,促进人体正常代谢功能的发挥。三要重视沐浴洗漱口腔对腑脏调养的作用。《黄庭外景经》说:“沐浴华池生灵根,三府相得开命门,五味皆至善气还,被发行之可长存。”瑓瑨沐浴玉池,主润脏腑,体舒心愉,六合之中自生五味,演而食之,正气上升,修行修炼,即可长生。四要重视汗水对脏腑调养的作用。《黄庭外景经》教育人们说:“通利血脉汗为浆,修护七窍去不祥。”瑓瑩汗出若浆,通利血脉,滋润皮肤,保护七窍,利于调养。现代医学证明,出汗属于新陈代谢的一部分,可以带出体内垃圾,释放体内热量,使腑脏多余热量得以释放,从而降低体温,保护体温正常。可见,汗水对脏腑调养具有重要辅助作用。五要特别注重脾对其他脏腑调节的促进作用。《黄庭外景经》养生教育观认为:“脾中之神主中宫,朝会五脏列三光,上合天门会明堂,通利六腑调五行。”瑔瑠外景经认为脾宫为下黄庭宫,是五脏六腑神明之主,众神会聚于此,可仰观三光,通利六腑,调和阴阳。脾保养得好,功能强健,则六腑通畅,邪气却走,正气内守,能更好地促进其他腑脏的调养与保健。
注:
①《老君存思图十八篇》,《云笈七签》卷四十三,第248页。
②《上清黄庭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4页。
③《上清黄庭内景经·治生章第二十三》,《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5页。
④《上清黄庭内景经·琼室章第二十一》,《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4页。
⑤《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0页。
⑥《上清黄庭内景经·脾长章第十五》,《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1—62页。
⑦《上清黄庭内景经·肝气章第三十三》,《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7页。
⑧《太上黄庭外景经·中部经第二》,《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1页。
⑨《上清黄庭内景经·天中章第六》,《云笈七签》卷十一,第59页。
⑩《上清黄庭内景经·呼吸章第二十》,《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3页。
11《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3页。
1213《太上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第一》,《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9页。
14《太上黄庭外景经·下部经第三》,《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2页。
1516《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9页
17《太上黄庭外景经·中部经第二》,《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1页。
18《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9页
19《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3页
20《太上黄庭外景经·下部经第三》,《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1页。
21《云笈七签》卷十一,第58页。
22《太上黄庭外景经·下部经第三》,《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1—72页
23《上清黄庭内景经·肺之章第三十四》,《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7页
24《太上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第一》,《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9页
2526《上清黄庭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4页。
27《上清黄庭内景经·玄元章第二十七》,《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6页。
28《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6页。
29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第215页。
30《素问·金匮真言化》。
31《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6页。
32《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1页。
33《上清黄庭内景经·呼吸章第二十》,《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3页。
34《云笈七签》卷十七,第69页。
35《上清黄庭内景经·隐藏章第三十五》,《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8页。
36、40《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2页。
37《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4页。
38《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9-70页。
39《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4页。
41《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4页。
42《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0页。
43《太上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第一》,《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0页。
44《太上黄庭外景经·下部经第三》,《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2页。
45《老子·十章》。
46《太平经》卷十八。
47《太平经》卷-三七。
48《上清黄庭内景经·玄元章第二十七》,《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6页。
49《上清黄庭内景经·上睹章第十六》,《云笈七签》卷十一,第62页。
50《太上黄庭外景经·中部经第二》,《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0页。
51《上清黄庭内景经·肝气章第三十三》,《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7页。
52《上清黄庭内景经·紫清章第二十九》,《云笈七签》卷十二,第66-67页。
53《太上黄庭外景经·中部经第二》,《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1页。
54《太上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第一》,《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0页。
55、56、60《太上黄庭外景经·下部经第三》,《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2页。
57《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1页。
58、59《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2页。
60《太上黄庭外景经·下部经第三》,《云笈七签》卷十二,第7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