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6期
闲话“道情”
作者:邓小秋
“道情”,是曲艺的一种。在四川叫做“竹琴”,在北方称为“渔鼓”。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山东、广西、陕西等地,都曾广泛流传。它原为道教布道的一种“道歌”,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创,用来宣传因果报应、劝世行善等宗教思想,由游方道士在各地演唱。南宋时,开始用渔鼓与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其曲调有[耍孩子]、[清江引]、[二六调]、[夸夸调]、[步步娇]等,曲调优美动听,很能吸引观众。
“道情”艺人,分为“内档”与“外档”两种。“外档”艺人主要在街头演唱。他们沿袭游方道士的形式,云游四方,唱的多是小段,而且还要随机应变,现场发挥,看见什么店就唱什么词。有些艺人唱得好的,往往造成车马堵塞,行人拥挤,俗称“哄街”。“内档”艺人则以坐唱为主,定期在一个固定场所演出,说唱中长篇书目,如《白鹤传》、《珍珠塔》、《麒麟豹》、《二度梅》等。自从苏北内河有了小轮船通航后,部分道情艺人,转到船上卖艺,有的单方,有的三五成群,结伴演唱,称为“打长班”。单方的,一般是短途,航程约一两个小时,艺人就根据时间,安排段落。船到码头,“道情”也说唱结束。这样,“道情”演出形式,除了“街头道情”(外档)、“书场道情”(内档)以外,又多了个“水上道情”,称为“乱档”。
“道情”自古以来,曾得到很多文人的喜欢与参与。有些书香子弟,应试后落榜,或是怀才不遇,就利用这“渔鼓简板”来消遣解闷。也有的是家道中落,沿街演唱,针砭时弊。所以,有些“道情”的唱词都比较典雅,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清初江苏吴江名医徐大椿,通晓音律,著有《时文叹》《读书乐》等开篇,劝人上进。著名画家郑板桥,也曾创作“道情十首”,流传很广。东台安丰有位落第秀才陈少堂,无心功名,以唱“道情”为主。因为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演唱时词清曲婉,故而名噪一时。投其门下的弟子众多,如扬州洪平、盐城钟干泉、镇江潘玉章等,他们在“道情”说唱艺术中,都有不同创造。一时,“苏中道情”曾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