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2期



论明清时代的神霄派

作者:李远国




  道教经历了南宋金元的宗派分合以后,到明中叶以前,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发展到相当贵盛的状况,其中尤以正一派诸宗最为突出。不少道士被朝廷委以重要官职,深入宫廷,参与朝政,有的位极人臣,声势显赫,甚或交通中官,威福在手,致使“天下士大夫靡从风”①,仰其鼻息,借缘以进。其地位之高,权势之重,为历代所罕见。到了嘉靖皇帝,崇道活动达到了高峰。从史籍中可知,宋元盛行的诸多道派,在明代继续流传的尚有神霄、清微、净明派等。尤其是在明代中叶,因世宗宠信神霄派道士陶仲文,神霄派一时占尽风光,成为道教诸宗之首。这里,以高道陶仲文、施道渊为中心,探讨明清之际神霄派传播的情况。
  
  一、陶仲文与明代神霄派
  
  陶仲文幼名典真,湖北黄冈人。好神仙方术,受符水诀于罗田万玉山,并与邵元节相往来。据《续文献通考》所言,其师万玉山名福敦,幼攻举子业,已厌弃投塔山寺为僧,法名道玑,冥解禅宗。邑令徐召与语,大器之。命畜发访道,遍游终南、峨眉、武夷、天台、怀玉、王屋、五岳,“所遇缁衣羽客,一语会心,辄师事之,迨归已充然有得矣。玉山善踵息钩练,不吃秫麦盐酪。旁通风角堪舆,奇门符水,而尤圣于医。”正德庚辰(1520年)于霍山坐化,年九十二。嘉靖间因其弟子陶仲文所请,壬寅(1542年)六月诰赐“清微神霄演法真人”。
  至嘉靖年间,因高道邵元节推荐,陶仲文得幸世宗。《野史》记述说:“时元节年老,思乞身未得。会宫中黑眚见,元节治之不效,因荐仲文于帝,帝试之良验。尝以符水剑,绝宫中妖。庄敬太子患痘,祷之而瘥,帝深加宠异。”十八年(1539年)二月,世宗南巡,元节病不能从,以陶仲文代之。三月,授“神霄保国宣教高士,锡以诰印,九月,谕吏、礼二部:我皇祖定制,岁举祈谢天地神大醮,为民求幅。今邵真人既没,此典不可废。其封仲文为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领道教事,食正二品禄,父母及妻赠封如制。”十九年(1540年),世宗有疾,既而瘳,喜仲文祈祷功,特授少保、礼部尚书,久之,加少傅,仍兼少保,食正一品禄。“仲文起管库不二岁,骤登峻秩。恩宠且出元节上,朝野骇异。”二十一年(1542年),世宗遭宫婢变③,移居西内,日求长生,君臣不相接,独仲文得时见,见辄赐坐,称师而不名。二十三年(1544年),大同获牒者王三,世宗归功上玄,加仲文少师,仍兼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世唯仲文一人而已。二十六年(1547年),请度天下道士二万四千人,许之。二十七年(1548年)八月,复以圣诞加恩,给伯爵俸,授其徒郭弘经、王永宁为高士,并赐之印,二十九年(1550年),以平狱功,封恭诚伯,岁禄二千石,其徒郭弘经、王永宁升真人。之后数年屡有赐赏,荣贵无极。
  随着世宗对长生追求日益迫切,其崇道举措更加坚决。自嘉靖中叶以后,更以崇道奉玄为其施政的中心,从而使当时的朝政带上浓厚的道教色彩。《野史》曰:“当是时帝益求长生,日夜祷词不绝,简文武大臣及词臣,当意者直入西范,供奉青词,其人率不次超擢。于是词臣皆舍本业,争工巫觋之说以取媚。而海内无籍奸人若段朝用、龚可佩、蓝道行、王金、胡大顺、蓝田玉之属,咸奔走阙下,以烧炼符咒之术荧惑天子,天子悉收而用之,冀得延年却老,然其人不久败,独钟文恩宠日隆,久而不替。一时缙绅亦有借以干进固宠者,致黄冠羽服之流,充塞都下。”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宗还为其皇考和皇妣上道教尊号,自号“灵霄上清雷元阳妙一飞元真君”,后加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号“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宝境万寿帝君”,俨然以道教教主自居,成为继北宋之后的又一位道教徒皇帝,使整个明王朝几乎变成一个道教王国。正是在统治者的狂热崇信的驱使下,道教在明代的前中期发展到了极点。不少教徒担任着朝廷的重要官职,有的甚至位极人臣,声势显赫,不仅恩渥终身,且荫及子孙,其时道教的社会地位之高,影响之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嘉靖三十年(1557年),陶仲文有疾,乞还山,许之,“乃献还历年所赐蟒玉金宝、法冠及白金万两。且言臣幸蒙恩,子孙甥婿咸获显荣,虑身后不能保。帝纳其所献,优诏慰谕。仲文即归,帝念之不置,明年六月,遣锦衣官存问,赐赍优渥。且命有司以时加礼,改其子尚宝少年卿,世恩为太常丞,兼道录司右演法,供事真人府。仲文得宠二十年,位极人臣,然小心慎密,不敢持宠恣肆,故始终眷顾不衰。年逾八十,以三十九年(1560年)十一月卒,帝闻痛悼,葬祭视邵元节故事,特谥荣康惠肃。”④
  
  二、张宇初与神霄大法
  
  就张天师一系而言,入明之后的历代天师亦大多兼传神霄雷法,其中尤以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1361-1410年)著名。《汉天师世家》卷三曰:“学问深造,贯综三氏,融为一涂,旁及诸子百家之籍,靡不穷搜,发为载道纪事之文,各极精妙。”洪武十二年(1379年)制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真人”,领道教事,诏赴京,赐法衣金币,给驿还山。越二年,封其母包氏为玄君。洪武十六年(1383年)诏赴阙,命建玉大斋于紫金山。十八年(1385年)夏,命祷雨于神乐观,大见灵应。二十三年(1390年),奏请重建大上清宫,赐准。次年入觐,赐正一玄坛铜印,视六品。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即位,张宇初入贺,宠遇益隆。赐钱修葺大上清宫,命陪祀天坛。四年(1406年),诏命编修道教书以进,是为明道藏编辑之肇始。这一工作直到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才初步完成。永乐五年(1407年),命张宇初于朝天宫主建玉大斋以荐拔亡灵,据载有“庆云覆坛,鸾鹤交舞之瑞”。六年(1048)三月,“降特旨申谕,真人门下专出符。四月,命传延禧法,建延禧大斋五坛,咸有瑞应,厚赐尚方珍物。特命更给驿卷还山。十月,手敕俾邀请真仙张三丰。己丑(1409年),再敕寻访张三丰。”永乐八年(1410年),张宇初卒,皇太子遣行人陈逵赐祭,次年复遣萧荣渝祭。
  张宇初博学能文,为历代天师中著述最多者,有《道门十规》、《岘泉集》、《度人经通义》、《龙虎山志》传世。他继承张继先以来的作风,力图将内炼与外用、内丹与符雷法统于一体,以完善正一传统的符道术。他说:“吾道玄元之宗,由元始天王于开皇之后,以灵宝大乘之道、紫微飞天十部之书,授玉宸大道君暨神霄九宸上帝,后降峨眉山授天真皇人,是出炼度之法。”又曰:“昔元始天尊命玉清真人开朱陵火府,命青华大帝开青华左府,韩君丈人开朱陵右府,三佐真人开黄院,出玉清破地狱等符,若三简五符之文。凡行持炼度,告下幽关,莫不开悟,是曰神霄,自清微而下,皆其文也。故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专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惟大帝统领元象。主握阴阳,以故雷霆之政咸隶焉。”⑤
  他曾亲访多处神霄派圣地祖迹,并作词赞美历代祖师。如南丰神龟冈乃王文卿葬处,张宇初拜而述之曰:“宋崇宁间,侍宸王真君以道行之著,受知徽庙,晚痤蜕其地,而神龟之征益名。郡之贤良有邹铁壁者,尝受法于上官氏,上官侍宸甥也。已而复遇侍宸,亲传其奥,而道亦显。时有知南丰州事王质,尝师事铁壁,及付受之顷,忽雷震坛上。邹曰:吾将度矣。王惊喜,遂倾资奉之。邹谢曰:吾云水徒也,用此奚为。王乃请以广妙灵观以祠事侍宸,故旧观在他里,乃迁而新之,以是凡旱劳疾疚者,居民祷之必应。”
  后因元季兵兴观芜,洪武庚午(1390年)张宇初朝拜,见其芜秽弗治,遂命道门弟子恢复一新,并作序记,以彰灵迹。又谓“三十代祖虚靖真君,以灵悟宿植,遭熙洽之朝,在崇宁、靖康间,徽庙崇道尤甚,而真仙辈出,与真君上下一时者,若徐神翁、王文卿、林灵素也,凡祛禁妖祟,平湖孽,祠荣,往往有异征。既而国运艰否,预达灾朕,乃致风霆阳雨,特指顾间。其道神行著诚,足以羽仪天朝,泽被含品矣。虽相去数百载,至今人犹道慕之。”⑦尤其是在丰富道教雷法理论及功诀方面,张宇初有着重要的贡献。
  
  三、玄妙观与神霄派
  
  明代神霄派的传承,比较有系统的是以苏州玄妙观为传教据点的一系。据清顾源《玄妙观志》记载,自北宋神霄派始立以来,苏州玄妙观一直是历代神霄派道士活动的中心。如王文卿、莫月鼎、张善渊等,皆常居观中,传教授徒。入明,又有周玄真、胡道安、顾元本、张皮雀、施道渊等,代代相继,传播神霄大法,并将道脉一直延续到清代。
  周玄真,字元初。嘉兴人。
  《苏州府志》曰:年十二,辞家入紫虚观,从李太元为道士,至正戊子(1348年)年二十,始来苏州报恩道院,能以符召鹤,因名所居曰来鹤轩,自号鹤林先生。“元真虽身寓方外,事母至孝,其学受灵宝经法于谷神曹师,又受五雷秘文于步云岗,得莫月鼎之传。”明洪武庚戌(1370年)上召问鬼神情状,赐宴光禄阁。又明年上召对,问神霆所以神之。对曰:“天地之间,阴阳运转,故有神,神与人合者也。雷非人无以知雷之天,人非雷无以知人之天,天人相孚。同一理尔。”上悦,授领神乐观事。“元真尝修建安里桥于通衢,继主常熟致道观,复修丹井。卒,葬月鼎墓次。”
  又有胡道安,字安谷,吴江人,性狂戆,人呼胡风子,为玄妙观道士。“晚遇至人,授青城太乙雷书及斩勘惑魔秘旨。景泰(1405—1456年)时吴中秋旱,郡守延道安致祷,道安登坛,醉酒诟骂,怒发冲冠。令下阴云四合,雷雨大作,守礼敬之。”苏州郡人顾元本,家贫落魄为黄冠,浪迹江湖,“遇异人授以五雷符诀,归试甚验。”杨湛然名茂林,未详何地人。深有道行,不用符檄,书片纸驱役鬼神。曾得永乐皇帝召见,以官不受,赐法衣敕行游天下。“时吴江大旱,延之祷雨随应,因留崇真道院,构方丈居之在院,屡显灵异。一日忽蜕裘履而逝,盖百余岁矣。”
  长沙县人张皮雀,名道修。少有异相,年十七不欲议婚,出家师胡道安为师,尽得其术。祷雨祈晴,驱邪治疾,立手即应。《异林》亦记载说,张皮雀师事胡风子,“胡风子师事莫月鼎,授五雷法,居玄妙观,弟子甚众,欲密授道修。以书置屋上,覆瓦中,呼道修曰:天将雨,极升屋,败隙补之。道修如其言往。胡公曰:得乎?道修应曰:得之矣。于是始得秘诀,驱风雷如神。”
  除以苏州玄妙观为祖庭的一系外,尚有许多传承不清的神霄道人,活跃在大江南北。下面分别述之。
  《衢州府志》曰:“张柏亭,洪武年人,玄妙观都纪,永乐间(1403—1420年)奉敕建武当山宫观柏亭,应诏住元天玉虚宫,时遇异人,授以葫芒柱杖各一,尝施药,授五雷秘法,祈祷辄验。后还衢,日跨青牛出入,自号葫芦道人。”该志又载:“王允中,洪武间开设道会,掌教三十余年,寿八十,能驱雷致雨。凡遇蝗旱疾疫,却之辄验,其名闻于外郡。”又有柴用先,号惟一子。永乐间自京还至武林,大旱,自言能兴雷雨,官吏令其设坛,“须臾雷电交至,大雨如注,而西湖之水涸矣。其族子壮得五雷秘法。能祛邪治病,祈晴雨。”
  《镇江府志》载:潘道泰号无涯子,年八岁为万寿宫道士巫得真弟子,幼遇异人授以雷法,一日登厕诵咒,误召雷部辛天君,天君怒以火笔燃其头,头烂,人皆呼为潘烂头。景泰间(1450—1456年)大旱,郡守郭济命祷雨,“俄倾雨沾足。郡守冒雷雨病疟,药不愈,延道泰往护视,道泰以掌抚其背即愈。维扬属邑旱,召道泰往祷,命置一大黑鲤,于釜中炊之,火愈炽,雨倾如澍。”有人疾病来求者,或为书符,或咒水治之,随愈之。“后奉玺书,封通玄五雷法官灵济真人。”
  《广西通志》载:有王真人不知何许人,景泰间谪戍驯象卫,“有道术,能致雷掌雨,以手遇符于人掌中,握之行数步,望其方开手,则雷轰然而起。”祈雨治妖,甚显灵异。又有邓清,字子真,正统(1436—1449年)间羽士,居岑溪,“习瑜珈教,得异传,一日雷击物遇秽堕池,清为咒洒水净之,雷遂飞升。”
  《福建通志》载:晋江人董伯华,服气炼形,谈征应辄验,成化间(1465—1487年)常来往漳、泉。“能呼风雨立至。又常画雷符,一张卖钱一文,然必童子乃卖之。藏符于掌。旋傍耳开之,应声而震,人称为雷师。”
  《闽书》曰:“愈震斋,沙人,秘传符,精五雷祈祷术。同时有黄天元者,住持宜福观,亦能此术。”又有魏雷鸣,亦沙人。“精雷霆术,童子有欲为戏,与之一钱,魏就童掌中作书符状,令紧握之,至人傍放手,轰雷一声而散。”
  《浙江通志》曰:“唐秩,得大梵斗母五雷法,祈雨佑圣观,运旗摩空,云转如轮,倏忽雨如注。”
  《温州府志》载:贾复真,号静观,元至正间居温城,“同知雷仙伯授以雷法,及天文地理秘旨。郡大旱,祷于岳祠,应时雨至。”又曰:“顾太真,号虚白。从鹿城陈静心学,又遇麻衣道人,授掌心雷法,能指呼雨阳,叱咤风雨,洪武十九年(1386年)夏旱,请祷于保胜寺,登坛,雷电交至,大雨三日乃止。”《临江府志》载:新喻延真观道士黄明学,十九岁入观礼黄建极为师,“年四十,遇异人授以先天雷法,自此祈祷,无不应者,明洪武丙寅(1380年)春夏不雨,道会江壶天荐于县令,遣书召焉。明学为建坛设醮,雷雨三日。”类此祈雨先后七次皆应,世人名为“七雨道人”。
  《南昌郡乘》载:徐复高为奉新县崇玄观道士,法术精通,永乐十五年(1417年)旱,复高至省城祈祷,“坐七层台上,案振金牌则雷鸣,手摇小旗则电掣,时大雨倾盆,鱼虾盈街,章江水涸三尺。”
  《乐安县志》载:西隅龙冈人张必贞,永乐乙未(1415年)解粮南京,路途夜梦神入授以神书剑符,得雷书于路旁石匣中,遂通道法。至京大旱三月,“各官敦请登坛,须臾雷电交作,大雨滂沱,告足方止。有司上闻,赐号广明真人,并诏赐铜铸雷神四座而归,县多疫珍,施以符水,无不立愈。”
  《云南通志》载:杨用广,号雷谷,余姚人。“遇异人得五雷法,永乐初以事戍宜良,祈祷辄应。”又曰:“陈羽士,嘉靖间栖东山玉皇阁,神气俊爽,目光如电,啸命风雷,无延晷刻。郡尝旱,舆至城中,甘霖随注。”“徐道广,昆明人,幼从蒋日和学五雷法,遂精其术。”
  《贵州通志》载:郡人张道人,得祷雨运雷秘术,万历间(1573—1620年)旱,巡抚郭子章招致之,道人设坛祷雨,运五雷诀,书符于童子掌握中,“童子至郡堂开掌,忽霹雳一声,众未至坛,而霖雨大注。”
  《乐安县志》载:象峰人元乐静,号静轩。“调坎离,养内丹,祷雨驱疫,治病求晴,无不立应。罗山除白马之精,周坊灭樟树之怪,尤得萨真人玉阳练法,大显于时。”
  
  四、施道渊与清代神霄派
  
  满清入关之后,由于其贵族素无道教信仰,入关前即尊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入关后重在利用理学治世,故对道教不如明代之重视。但不少道士仍活跃于民间,使中华道教之真脉延续不断。就神霄派而言,一些奉行神霄雷法的道士亦出入于朝野,为当世所赞。如康熙年间,有自称神仙王文卿者,行神霄法。康熙帝曾召见,赐以匾额对联等。又有高道施道渊,继承神霄道脉,并开神霄派穹窿山支派,从而使神霄派的历史延续至清,并传入台湾。
  据闵一得《金盖心灯》记载,施道渊曾是全真龙门派弟子,后皈依天师府,承神霄一脉。《金盖心灯·道谱源流图》曰:施亮生,“号铁竹道人。尝受初真戒、中极戒于王昆阳律师,后精于法,改皈正一真人府,派启姑苏穹窿山一派。”《玄妙观志》卷四曰:“施道渊,字亮生,别号铁竹道人。生吴县横塘乡。童真出家为朝真观道士,遇异人张信符授以丹诀。年十九,从龙虎山徐演真授五雷法,能驱役百神。时为人除祟魅,疗疾苦,不以取利。初筑室尧峰,晨夕修炼。移住穹窿山,即茅真君故宫,鸠材修葺殿堂斋寮,以次鼎新。顺治戊戌(1658年),五十三代真人张洪任请于朝,赐额上真观,并赐道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由是四方征请,凡建名胜一百七十余所,塑像八千七百二十有奇。郡在玄妙观殿宇倾圮,太傅金之俊延道渊主观事,修复三清、雷尊诸殿。建弥罗阁,规模宏大,所费巨万,一钱不私。晚游闽越,探真访道,尤多救济,康熙丙辰(1676年),裕亲王召主醮京师,乞归。”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卒,著有《玉留堂语录》。
  《苏州府志》所记略异,谓施道渊“少投朝真观,年十七礼龙虎山徐堪凝学五雷法。顺治戊子年(1648年),筑室吴山修炼。庚寅年(1650年),主持穹窿山,建殿二十余座。”“郡中玄妙观大殿及山门。露台后有弥罗阁,基废七十年矣。道渊复鼎建七间,两翼高峙三层,上彻云际,天皇后土,星斗岳渎,壮丽毕备。平生黄斋醮及诸方建造所费不下十余万,分文无私畜。康熙十五年(1676年),裕亲王延建太醮,赐匾额三,一曰道士,二曰东来紫气,三曰山水清音,并法衣二袭、令牌、玉印、旗剑等。十七年,玄妙观祈雨九昼夜。毕,沐浴跣坐,说偈曰:迟钝又迟迈,倏登未际界。惟我识其宗,哂伊守否泰。掷笔而逝。”
  施道渊传弟子胡德果。号云庐,吴郡人,尽得施道渊之术。康熙四十年(1704年),吴中大旱,官府延请胡德果建坛祈雨,果验,自后名望愈著。胡德果传弟子潘元圭,字允章,号梧庵,吴郡人。出家玄妙观,为胡德果高弟,善五雷法。胡德果逝世后,凡吴中有大醮法事,俱延元圭主之,辄有验,名闻京师。雍正(1723—1735年)间,应召入都,值正大光明殿,为御前值季法官。遇有祈祷,皆称旨,赏赍甚厚,公卿大夫咸礼之。后南归,仍居玄妙观,潘元圭传弟子惠远谟,远谟传弟子张资理,他们的事迹均见《玄妙观志》。
  惠远谟字虚中,号澹峰,苏州人。幼孤,稍长,出家玄妙观,受业于潘元圭,后博览儒书,尤潜心《道藏》。年三十,授道纪司。雍正九年(1371年),敕修龙虎山上清宫,被调主上清宫玉华院事。后二年(1733年),京师光明殿成,被征至光明殿焚修。时娄近垣主光明殿,远谟师事之,受其道法,十三年(1735年)二月,潘元圭逝世,远谟闻讣南旋,经纪其丧,继主玄妙观方丈席。是年秋,娄近垣以龙虎山缺提点,奏准以远谟任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卒,享年七十五。所著有《学吟稿》。
  惠远谟弟子张资理,字一枝,号友桐,吴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出家朝真观,拜沈坚苍为师。嗜学不倦,由儒家言通《道德经》五千言之旨,符秘典,靡不洞贯,行法历有应验。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选入都,住光明殿,复从惠远谟受法,为御前值季法官,乾隆十四年(1749年)回苏,继奉娄近垣命,往龙虎山上清宫领迎华院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请假回苏,次年,郡绅请其主席玄妙观方丈,祈雨祛邪,颇著应验。四十五年(1780年)高宗弘历南游,张资理率道众迎驾,奏对称旨,获赐白金五百两。平居惟焚香静坐,暇时喜习汉隶,兼善吟咏。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卒,年七十五。
  惠远谟除传张资理外,又传施神安。神安字箴静,元和人。自幼即喜道家言,出家玄妙观,拜惠远谟为师,称入室弟子,继复受五雷正法于朝真观沈坚苍法师。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充方丈监院,将师远谟所遗吴邑良田二百余亩,悉以归入常住,永供香火,人咸敬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主席方丈。嘉庆三年(1789年),苏郡旱虐,奉命祈雨,辄有验,年七十五卒。
  根据以上所述,施道渊所传神霄派穹窿山派系的传承如下所示:施道渊—胡德果—潘元圭—惠远谟—张资理、施神安。他们活跃于清代的前期、中期,其后传承不详。
  在浙江地区,除施道渊一系外,尚有一些奉行神霄雷法者。如周世德,字云岫,长洲维亭儒家子。幼丧父,出家礼邓寄虚为黄冠子。年二十,从龙虎山夏北衢,学五雷祈祷、祛邪治病诸法。“精通道典,时遇水旱,祈祷无不感应。又常应郡绅李模、申绍芳等之请,讲《道德》、《清静经》于福济、三茅诸观,侍听者动以千计。张真人洪任赐额曰可典弘数,年六十二卒。”⑧
  李朴,字天木,吴县人,别号紫中道人,“童真入道,拜朝真方丈,笃志金丹大药,胁不贴席者三十年,顿悟玄妙,朝真有白紫清洞元法,自徐洞辉之后,不得其传。朴心与神会,凡符咒罡诀,不必师古,所行辄应。常往来东吴、甫里间,人争筑室居之。康熙九年(1670年)秋,委化郡城紫微庵,道俗追慕,尊称冲白先生。所著有《还丹宗旨》、《火候宗源》等篇⑨。
  孙道元,字善长,别号复阳子。桐川人,七岁出家,父母送吴山火德庙度为道士。二十四岁,访游五岳,尽得道妙,过信州龙虎山,张真人授以五雷大法,并曰:“大道必积功行,借以福国利民。若独善其身,德不被物,虽得长生,犹子也。”道元由是以救济累功为参炼尔性,入大涤山习静,“揣精性命之学,视呼召风雨,驱役星将其末也。当事请惠日甘霖,无不奇验,咸以为神效命云。年七十有四,克期示化,乃语诸弟子曰:去后即有风雷,毋惊,已而果然。”10此外,在其它地方亦有一些神霄道士。山西修武人郭静中,号还阳子,幼时曾夜梦驱龙行雨。及长,则厌世入道,欲与安期生、黄石公游。“尝过华阴,遇异人刘,授以金丹之术及五雷法。由是往来晋楚燕赵间,善祈雨,遇旱则各省院司及州县之长吏,辄走书数百千里迎还阳为祷。祷时亦无他异,但结一坛,登坛以掌中雷印拍手一拍,则霹雳随起,大雨如注。或求之者众,则第书一符以付之,持者方入境,而雨已集矣。”后过寿阳太安镇,卜居五峰山龙泉庵,时傅山避地龙泉,“以师事之”。还阳子于书博通,“尤精于《易》,其所交必天下第一流,如赵南星、郭之屏皆其友也。”瑏瑡看来,郭静中当为清初的一位高真,其弟子傅山即为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
  又据《福建通志》卷二八记载,台湾府、澎湖、新义等地于清初皆建起了天后宫、吕祖庙、真武庙,道教正一派、神霄派、清微派及东南的“闾山三奶派”等,皆传入台湾。
  《诸真宗派总簿》亦言,正一、神霄、清霄、清微、茅山、灵宝、净明等传符道派至清末皆传续不绝,如神霄派一支萨祖派,系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十六日,由陕西汉中府城固县平浪宫邓道有带来北京白云观,有派字40字。
  在民间,仍有一些民众信奉神霄道法。如浙江镇海人姚复庄,以善画梅名于时。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因病住城北玉清道院,闭关静养,借羽士《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焚香日课之,历时五月,病体竟愈。于是参考各家,旁征博引,为3168字的《玉枢经》作注13万余字,名曰《玉枢经篇》,前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自序述其缘起。他称赞曰:“振蒙启贵而反其诚于心,与吾儒尽性立命之旨相表里也。”次在《例言》中介绍其修持之法曰:“日逐持诵科范,斋戒整衣,澄心定心,叩齿演音,将净身、净口、净心、安土地、争天地、金光、祝香、开经、玄蕴、八大咒,端默体会一周,然后入开经赞启请颂诸文。始端坐面东,入经正文,课毕后,宣扬赞辞,回向撤坛。填弗轻慢,交谈接语。随愿祷祝,自然感应。兹卷,因供学道者默修内炼之助,或一卷,或半卷,或数翻,可以随时理会,由浅入深,但肃身心,无拘仪节。”12
  注:①见《明史》卷三○七《佞幸》。
  ②见《古今图书集成》,巴蜀书社影印本第51册第62383页。
  ③据《明世宗实录》卷二六七、《万历野获编》卷二载,嘉清二十一年七月,数宫婢以绳勒世宗颈,欲致之死,未果。《野史》、《明史·陶仲文传》谓在嘉靖二十年,盖误。
  ④以上所引皆自《野史》,见《古今图书集成》影印本第51册第62688、62689页。
  ⑤见《岘泉集》卷七《授法普说》。
  ⑥见《岘泉集》卷二《义渡记》。
  ⑦见《岘泉集》卷二《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后序》
  ⑧⑨见《苏州府志》。
  ⑩见《浙江通志》。
  11见《山西通志》。
  12《玉枢经篇》有道光二十五年聚珍版,及民国八年石印、民国十一年铸版本,今收入《藏外道书》第4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