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2期
敕建火德真君庙考
作者:陶 金
北京火德真君庙建于大唐贞观六年(公元631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比同时期的法源寺早三年(贞观九年),比白云观早一百来年,当时的火神庙规模还很小,元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1年)重修,至明万历二十五年,“皇极殿灾,乾清宫又灾,哕鸾殿又灾”(《帝京景物略》),三十三年昭和殿又失火,便重修火德真君庙,赐琉璃瓦以压火,并“改增碧瓦重楼”(《帝京景物略》),可以说,如今火德真君庙的格局就是明代重修后留下来的,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又重修,“门及后阁俱加黄瓦(《日下旧闻考》)。
火德真君庙的主体现基本保存完整,山门东向,在庙的东南角,门内外原各有一牌坊,据朱家先生所写文章忆述,外侧牌坊额曰“离德昭明”。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面阔、进深均一间。进入山门后为钟鼓二楼(现已不存),再向西为一灰瓦绿剪边配殿(现已不存),穿过了这座配殿,庙才转为南北向。在最南端为倒座的隆恩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往北便是主殿火祖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接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卷棚悬山抱厦,黑琉璃瓦绿剪边,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通常所谓之火祖、火神。火祖殿内原悬有乾隆皇帝御笔之匾及对联,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另外,此殿顶还有一漆金八角蟠龙藻井,精巧无比,在京内并不多见。在火祖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二,一为上文提到的山门西之硬山顶配殿(已不存),另一座与之相对,形制相同,《帝京景物略》云火神庙“左右‘辅圣’、‘弼灵’等六殿”,主殿之配殿较其它殿宇之配殿更为重要,书中应以此为先,故此二配殿应即“辅圣殿”及“弼灵殿”。另外“辅圣殿”及“弼灵殿”又各与一座配殿相连,这两座配殿形制相同,同为硬山顶灰瓦绿剪边,三开间,较“辅圣”、“弼灵”两殿矮,应为六座配殿中的另外两座。火祖殿之北为斗姥阁,面阔五间,硬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上下两层,原悬有乾隆御匾“妙统辰枢”,斗姥阁前东西两侧,又有东西两配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出廊,硬山顶灰瓦绿剪边,为六配殿中的最后两座。斗姥阁之北为最后一进的“万岁景命阁”,俗称“玉皇阁”。“万岁景命阁”面阔三间,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原悬有乾隆御匾“紫霄香案”,阁前东西两侧均连有二层的折廊与东西两座配楼相接。两座配楼均为三开间硬山顶,灰瓦绿剪边,此三座楼在此杀尾,使人顿生庄严之感。在“万岁景命阁”两侧的连廊下,各有一掖门,直通庙后一水亭,可观什刹海烟波,可惜早已不存。
综观火德真君庙,其建筑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庙内殿宇多使用琉璃瓦。火神庙内,除了火祖殿两侧各两间及斗姥阁两侧各五间的配房为灰瓦外,其他诸座殿宇均有琉璃瓦覆顶。这是因为万历年间故宫及神坛火灾频繁,赐琉璃瓦镇火的缘故。至清乾隆时,又将山门及万岁景命阁增黄瓦,所以,如今的火神庙内,黄、绿、黑三色俱全。至于黑瓦,属等级较低的琉璃瓦,通常一些属于防御性的建筑多用黑瓦,但这里的黑瓦,应另有含意:黑为玄色,而北方属玄色,五行从水,故而以黑瓦覆顶,取意以水镇火。
二、火祖殿内有蟠龙藻井。一般来说,藻井属于等级较高的建筑装饰物,没有一定的等级,是万万不可能使用藻井的。那么,为什么一个区区的火神庙能够拥有如此高的待遇呢?我们还得从“火”的角度来探求。藻井作为一种装饰物,它不仅展示了等级的尊严,还体现了古人避火的一种观念。藻井之所以称之为藻井,一是因为轮廓多为八角,形似水井;二是因为早期的藻井在顶部多饰冗繁的纹样,酷似井中之水藻。故称之为“藻井”。所以,将一个“有水”、“有藻”的金井装饰在天花板正中,不仅有装饰效果,还有以水镇火之意。这样,为什么火神庙有藻井,就成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了。
三、主殿后建有两层重阁。北京的寺庙多建有后罩楼,如白云观、东岳庙、法源寺、柏林寺、广济寺、广化寺、五道庙、三官庙、大高玄殿、西顶广仁宫等等,数不胜数。可是,火神庙却是一个例外,它有两重楼阁。这一点似乎有些让人费解,但仔细研究一下典籍就会明白了。见《帝京景物略》云:“……我万历三十三年,增碧瓦重阁焉。”又见《日下旧闻考》云:“乾隆二十四年重修……门及后阁具改加黄瓦。”首先,文中言“‘增’碧瓦重阁”,既然是增建,就应为扩建而不是改建,所以,以现在的位置来看,万岁景命阁在斗姥阁之北,应为明代扩建,清代改黄瓦的“后”阁。万历应当是嫌火德真君庙太小,故而拓建的。然而,斗姥阁本来就很巍峨,若拆阁改殿以迁就玉皇阁,不仅是资金上的耗费,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破坏。因为拆阁改殿后不仅建筑体积上缩小了,连整座庙的间数都减少了,怎么说都不划算。所以,干脆直接就再建一座重楼,在两侧兴建比斗姥阁配殿更高的配楼,以示此处为杀尾。另外,斗姥阁两侧的过道十分狭窄,只容两人错身而过。试想,哪位工匠会将庙内的过道设计的如此狭窄?这是因为万历重修时只是将原先的耳房拆掉,改建寮房,所以,并不似事先设计好那样能留出适当的空间,只能在原有的庙基上改建,故过道如此狭窄,实乃不得已而为之,而这却更加证明了万岁景命阁为增建,斗姥阁乃原来之后罩楼。
四、庙门朝向东方。火德真君庙紧靠后门桥,后门桥本名“万宁桥”,始建于元代扩修太液池之时。而火德真君庙建于唐,所以,修桥挖池必定影响到火德真君庙的原始布局。就现在来看,最南端的隆恩殿距水边不到20米,若像白云观那样再在灵官殿前修一道山门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排除原先山门就在现在的隆恩殿南。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元朝扩建太液池时将庙门及钟鼓楼拆建到如今的位置,不仅留出了河沿儿,也使得大门朝向紫气之方,还冲着龙脉,可谓一举三得。
五、庙门内外均有牌楼。老北京城过去的牌楼十分的多,而其中一大部分是庙宇的牌楼。较著名的有雍和宫、帝王庙、大高玄殿、东岳庙、白云观、孔庙、福佑寺等处的牌楼。然而,这些牌楼要么是正对着山门(白云观),要么就是当街(孔庙、帝王庙),要么就三座一组,构成最为壮丽的品字型牌楼广场(大高玄殿、雍和宫、东岳庙)。而火德真君庙则是在山门内外(东西)各有一座,究其原因,应是元代便有过街牌坊,改建后无法放置,便一于内,一于外了。抑或有其他的原因,则不可知。
六、庙后有亭。普通庙宇以后楼为最后结尾,而火德真君庙却在万岁景命阁后还有一水亭,可远观什刹海,实属罕见,可惜今已不存。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这座“敕建火德真君庙”的建筑等级不是一般的高,但为什么一个在道教神系中并不显赫的神灵却能够在人间享受如此的优待呢?而且,过去光北京城内的火神庙就达十七座之多!这还得从火神的来源及其信仰谈起。
按照传统的五行来分,火属赤,居南方,为离。而“天有五方,各有其神主之”(《灵宝经》)。五方各有五帝,即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五帝各掌五行,而赤帝为颛顼,其子为祝融,见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也,祀以为灶神。”而又有一说,见《左传·哀公九年》云:“炎帝为火师”。而祝融为炎帝孙,见《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故祝融同于炎帝,同能操火,并为火神,见《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在这里,两说都将祀祝融归于灶,而灶属火,故,无论何说,最后都将火神落于祝融。但是,这位祝融到底是何模样呢?《山海经卷六·海外南经》云:“……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在这里,祝融的模样似乎有些可怕,但是他确能给人以赖以生存的火与光,见《国语·郑语》云:“祝融亦能明显天地光明”。可见火神的崇拜,起源于上古对火的崇拜及对五行人性化的信仰。道教产生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古老的信仰,产生了更具人性化的五德星君,所谓五星,见《梁传疏》云:“五星者,即东方岁星,南方荧惑星,西方太白星,北方辰星,中央镇星是也。”而所谓五德星君,则见《济度金书》云:“东方木德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伺辰星君,中央土德地侯星君。是为五德星君也。”道教的火德星君直接沿用了上古的“祝融为火官”的信仰,我们从乾隆皇帝的御匾上“司南利用”也可看出,这里的火神就是南方之神祝融。不仅如此,就连湖南衡山的主峰也称之为“祝融峰”,因衡山为南岳,五岳中五行属南,为火,故取祝融之名以应之,至今祝融峰顶上还有一座铁瓦的祝融庙相当著名。由于道教的宣扬,火神的信仰在过去十分流行,因为过去的建筑多为木制,一旦遭回禄,其后果不堪设想。历史上诸多著名、宏伟的宫殿、寺观都因“火”而毁,远的如阿房宫之灾,近的有隆福寺灾等等。所以,对火的畏惧,体现在对火神的崇拜上,前文所述,解放前,只北京城内,就有大小火神庙十七座。其中,保存下来的有厂甸火神庙、花市火神庙、国子监火神庙、复兴门火神庙(吕祖宫),及本文所述的火德真君庙。
由于火德真君庙历史悠久,历史上的神话与传说十分丰富。明天启年间北京发生了至今仍为谜团的“王恭厂灾”。据载:“玄武门火神庙守门内臣,闻乐音三叠出自庙中,见有火球滚出腾空而去。众方属(瞩)目,俄东城声如霹雷,天地昏黑”(《国榷·卷八七》)。与此同时,崇文门外花市另一敕建火神庙也有异样:“时崇文门火神庙,神亦焰焰欲起,势若下殿出。祝跪而抱曰:‘外边天早,不可走动。’神举足还住而震发”(《帝京景物略》)。又见《明史卷二十九·五行志·火灾》载:“天启六年五月壬寅朔,厚载门(今地安门)火神庙红球滚出。前门城楼角有数千萤火,并合如车轮。”这场灾难造成了20000多人的死伤,及近万间房屋的倒塌,连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也差点被乾清宫掉下的瓦片砸死。在这场灾难中,地安门的火德真君庙似乎起到了一个本源的性质,是从这里腾起火球,飞向王恭厂,引起爆炸的。所以,民间传说,这是上天要预示大明朝将亡。果然,两年后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尽于煤山。另外,民间还传说,火德真君庙内有一白一红两匹泥马。此二马若在灯下有影,则京内相安无事,若无影,则城内必有火灾。
长期以来,火德真君庙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民间风俗,其中影响最大的还要数六月二十二“火祖圣诞”的盛况。过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前往致祭,可见,火德真君庙也像其他皇家庙宇一样,列入了国家祀典。上文所说的天启皇帝,就曾下令祭火神,见《明熹宗实录》载:“天启元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祀火德之神,著为令。”到了民国,住持则要向周围的大户人家发贴子,介时,烧香许愿的人们更是摩肩接踵。但火德真君庙最著名的,还要数山门外的一个风筝摊儿,其所制的“沙燕儿”风筝九城闻名。
既然谈及火德真君庙是座道观,就不能不谈谈火德真君庙的道士。虽然火德真君庙历史十分悠久,但在历史上却不像白云观、东岳庙那样真人开山、高道云集。但到了民国年间,火德真君庙出了一位有名道士,名曰田子久,是当时火德真君庙的住持,他十分善于交际,社会知名度十分高,号称当时的京城四子之一。虽然火德真君庙为皇家派道观,但为正一派庙宇,据传正一派大宗师张天师由江西龙虎山入京觐见就曾驻跸该庙,在京内还有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和平门内的吕祖阁,虎坊桥南的江南城隍庙及前门关帝庙为正一派。
经过了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昔日殿堂庄严,流光溢彩的“敕建火德真君庙”已经变得满目疮痍,梁朽椽烂了:山门顶瓦大面积脱落,隆恩殿殿墙断裂,隆恩殿东配房山墙大幅度倾斜,火祖殿西配殿柱基下沉,火祖殿檐角严重腐朽等等,更不用说那些曾经描金饰银的神像,字字珠玑的石碑,如今只有那些房顶的琉璃瓦和火祖殿内幸存的藻井可以诉说当年火德真君庙的兴盛了。另外再加上居民的私搭乱建,如今的火德真君庙内更是危机重重,记得一本写中国道教宫观的书中说道:“真怕那一天火神爷大怒,一把火烧了火神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好在时逢盛世,政勤民乐,先是什刹海清淤,水波又绿;后是万宁桥重兴,飞虹再现;如今火德真君庙即将修复,并作为道教活动场所,真乃是祝融君显圣,离德昭明!谨在火德真君庙开放之前撰以薄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