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5期



《黄庭经》的分析心理学解读

作者:尹 立




  《黄庭经》是魏晋间出世的道教上清派修炼经典,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其中《中景经》出世较晚,《内景经》和《外景经》出世早晚亦有争论。本文遵循陈撄宁先生的原则,“两篇文字,不必出于一手,而精理贯通,体用相备,真知个中消息者,当不复存歧视,”①以研究经文思想为要,重点放在现存内容较为完备的三十六章《黄庭内景玉经》。②
  《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通篇以七言韵文形式讲解上清派“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它继承《太平经》五脏有神,存思即可除病的思想,认为人身脏腑、四肢百骸各有司主之神,“假神以托用”,靠这些神的主宰,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才能维持。只要讽诵《内景经》,存思这些身神,便可以消除百病,却老延年,最终,可以“咏之万过升三天”,达到成仙的理想境界。梁丘子注释叙称该经是“学仙之要妙”,“羽化之根本”。③
  
  一、“存神”的主要内容
  
  按照《黄庭经》的思想,人身中本有“散化五形”而变之万神,这些身神与人体组织器官相伴,“千千百百自相连,一一十十似重山”④,多得不可计数。为便于存思修炼,《内景经》又提出了“八景神”和“二十四真”作为存神的重点。所谓八景二十四真,乃是将人身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各有八景神镇守。“兼养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则三田五脏真气调柔,无灾无病,自然得道成仙。事实上,八景神中,《内景经》仅记载了头面七神、五脏及胆腑六神,故务成子在《内景经注序》中说:“其经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内景名字”。⑤《黄庭经》的存神就是以这十三位身神为主要对象。
  存神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是存思身神的居所,即特定的身体部位。如《上有章第二》描述黄庭的位置云: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
  又如《灵台章第十七》描写灵台的位置云:
  灵台郁蔼望黄野,三寸异室有上下,间阙营卫高玄受,洞房紫极灵门户。
  搞清身神所处身体的部位,是存思的前提,就像找人先要知其居处一样。
  识得身神字号,以便直呼其名,是存神的关键。《内景经》将主要存思的十三位身神名号在《至道》、《心神》两章中集中列出: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闲,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峰字罗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内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
  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翳郁导烟主浊清,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曜字威明,六腑五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存。
  存思身神所主器官的生理功能,在修炼中不可或缺,尤为重要。如《脾部章第十三》描述脾脏之神所主功能云:
  脾部之官属戌己,中有明童黄裳里,消谷散气摄牙齿……主调百谷五味香,辟却虚赢无病伤。外应尺宅气色芳,光华所生以表明。
  《脾长章第十五》又云: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治人百病消谷粮……长精益命赖君王。
  事实上,通过存思,使身神归于所主器官之本位,正常发挥功能,乃存神目的之所衷。
  最后,作为道教修炼终极理想,还要存思自己亲见神明、位列仙班的景象。《上睹章第十六》云:
  上睹三元如连珠,落落明景照九隅,五灵夜烛焕八区。子存内皇与我游,身披凤衣衔虎符,一至不久升虚无。
  《黄庭经》的“存神”内容主要包括以上几个方面。
  存神的具体方法,《内景经》只略述其要。首应“沐浴盛洁弃肥薰”,然后“入室东向诵玉篇”;读诵中要“十读四拜朝太上,先谒太帝后北向”;整个过程都必须“散发无欲以长存”,“夷心寂闷勿烦冤”,才能得到“五味皆至正气还”的效果。⑦至于存神方法的详细说明,多出于后世的阐发、演绎《内(外)景经》的《黄庭》系列道教典籍中,兹不多论。
  
  二、“存神”解释中的问题
  
  从现代眼光看《黄庭经》的存神思想有大量内容颇符合科学认识。它描述的脏腑功能与传统中医学是一致的。它描绘的身神衣貌外表,实则是人体组织器官解剖学形态的形象再现。如心神“丹锦飞掌披玉罗,金铃朱带坐婆娑”⑧,因心脏呈红色,故称“丹锦朱带”;又为铃形,故作“金铃婆娑”。再如胆神“九色锦衣绿华裙,佩金带玉龙虎文”⑨,“锦衣裙”乃指胆之颜色为绿色;“虎龙文”实是象征胆膜的纹路。另外身神名字也非随便而来,乃是根据其所居器官的部位、形貌、生理功能或五行所属而得。如“发神苍华字太元”,发色有白与黑,故名“苍华”;发居头上,故字“太元”。“舌神通命字正伦”,咽液以舌,性命得通,故名“通命”;分别五味,各有伦理,故字“正伦”。根据现代标准,这些思想的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存神”是怎样产生作用的?即是说:“存神”作为一个有效而完整的心身修养体系,它的机理究竟是什么?古人采取这一修炼方式的原因何在?分析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解释思路。
  
  三、分析心理学的解释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向的深度心理学,至今仍在发展。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广泛研究各民族宗教神话,提出了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用集体无意识、原型、自性、个性化等一系列概念,勾画出人类心灵的原始面貌及发展模式,为沟通过去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架起了一道心理学的桥梁。
  下面我们尝试着根据分析心理学理论对《黄庭经》存思的身神体系加以分析,并就上文的疑问给出一个心理学的解释。
  1、“神”的含义:
  《易传》对“神”的定义:“阴阳下测谓之神”(《易经·系辞上传》)。
  
  在《易传》思想中,神可以做到“无思也,无边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它“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经·系辞上传》)且无古无师,不可把握。《易经·说卦传》第六章云: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
  可见,第一,神乃自然本有之作用,非是人力所为。这种作用体现于人,不正是他们生命中不假意识造作的本能活动吗?第二,神同时也是对这种自然本有功能的直觉映现,所谓“妙万物而为言”正是此意。故神可感可通,“穷神”可以“知化”。综合以上两点可知,《易传》中神的概念是指源出于生命本能的随应万物、映现万物的功能。根据分析心理学的研究,“神”的此种表现方式,若非源出于生命本能的集体无意识,谁能做到呢?
  《黄庭经》中“神”的概念同样继承了《易传》思想。梁丘子《内景经法》云:“神者,随应也”。又云:“神者,妙万物而因象立名”[15],非常强调“神”直觉映现事物的一面。所以《黄庭经》所谓的“神”,也同样是指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每一种人类生命活动的集体无意识原型,都是一种“神”用,都可称之为《黄庭经》所说的“神”。这一点在《黄庭经》的存神思想中比在任何地方得到了更典型、完整、精确的表达:人体每一脏腑器官的本能生活活动,都有相应的神祗体现为无意识的领悟原型;反之,每一位神灵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都必然对应于一个固定器官的生命活动。原型与脏器本能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至道》、《心神》两章,主要如下:
  脑———泥丸神,发———太元神眼———英玄神,鼻———灵坚神耳———幽田神,舌———正伦神齿———罗千神,心———守灵神肺———虚成神,肝———含明神肾———育婴神,脾———魂停神胆———威明神。
  身与神———原型与本能的一一对应,构成《黄庭经》存神思想的基础。存在这种对应关系,存神修炼才有进行的依据。因为这样一来,存思神就等于存思自己的身体,接受神的存在就等于接受自身的存在,与神合一就是与自己的本然重归于好,如此修炼,复归生命的天然状态,自可起到养生效果。古人明确指出记录身神名号的《至道》、《心神》两章为《黄庭》之精要,称“黄庭秘诀尽于此”时,表明他们早已直觉到存神修炼的根基所在,真正掌握了《黄庭经》存神的关键。
  这样,便有了我们进一步的结论:《黄庭经》中描述的身神与生理活动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存神修炼的理论基础,反映了道教对集体无意识原型与生命本能关系的精确把握。
  2、“存神”的含义:
  《黄庭经》认为,以身———神、内———外差别体现的无意识原型与意识的对立,是人类追逐物欲的结果。《百谷章第三十》云: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得还婴,三魂忽忽魄糜倾
  以身体为工具沉迷于“外美”,而忘记了满足自己生理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内在的本能生命能量及其无意识原型便以心身疾病和外在客观化、人格化了的神祗表现出来。由此才有了《黄庭经》所谓存神的必要。恬淡虚无,存思神灵的居所、形象、性格、作用,呼唤神灵名号,祈请神还归本位,运行于其所主的器官,形神合一,泯灭内外,终而复归生命本来之面貌。在此过程中,个人自我意识向以神灵代表的人类生理本能及其无意识原型表达了完全接纳的态度,原来的对立局面开始逐渐缓和,神灵的外在性、自主性、人格性慢慢被消解,身与神、内与外的隔离关系被打破。神灵复位、形神合一意味着集体无意识原型被意识吸收、同化,人类心理深层的无意识自主人格系统得到整合,从而呈现出一种崭新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在《黄庭经》中具体表现为身体生理功能的提高和个人意向化地成为神仙,与诸神同在。《隐藏章第三十五》云:
  外方内圆神在中,通利血脉五脏丰。
  《常念章第二十二》亦云:
  九室正虚神明舍,存思百念视节度,六府修治勿令故,行自翱翔入天路。
  成仙以后,“羽服一整八风驱,控驾三素乘晨霞,金辇正立从玉舆”(《隐影章第二十四》),生活潇洒自在,快乐无比。但如果将这种描述理解为宗教神学的幻想,以为《黄庭经》果真在追求个人外在化地成为神仙,恰恰是对《黄庭经》存神观念的误读。《治生章第二十三》云:
  高研恬淡道之园,内视密盼尽睹真;真人在己莫问邻,何处远索求因缘。
  可知《黄庭经》从一开始就深谙外在神祗不过是内心意象的显现,向外追求成神做仙正是一种病态心理,为改变这种心理状态,才有“存神”修炼之必要。因而上述个人成仙的景象只能被解释成人类心灵对意识与无意识整合以后生存状态的直觉意象,是一种被意识明确通达了的个人心灵整合原型。《黄庭经》对此原型的表达和领悟,再一次证明了荣格对古老中国文化的高度直觉智慧的赞美。
  3、身神的作用:
  以上我们从分析心理学角度诠释了《黄庭经》身神的概念及存神的心理内涵,下面对《黄庭经》描述的这一独特的集体无意识原型体系———身神的心理作用,进行一个总结。
  《黄庭经》中身神形象与人类其他无意识原型一样,也不是意识人为造作,它们起源于古代道士修炼中的直觉体验。《常念章第二十二》云:
  常念三房相通达,洞得视见无内外,存漱五芽不饥渴,神华执巾六丁谒。
  这种视觉意象被历代道教修炼者称为“内视”,正是《黄庭经》身神形象的直接来源。《黄庭》系列经典中所描述的身神略有不同,应为修炼者的个体差异所致。
  对道教修炼者而言,利用这套由前人直觉体验得到的身神象征体系进行存思,可以更快捷有效地沟通集体无意识源头,将意识与集体无意识连接起来,完成集体无意识的个性化过程,达到身神合一而俱妙的境界。
  身神使人谦卑,降低自我意识,利于同化无意识内容。
  《黄庭经》中的神祗形象,也起到这种降低自我意识的作用。整个“存神”过程一直充满对神祗的虔敬和崇拜。修炼前应斋戒,“沐浴盛洁弃肥薰”,然后才能“入室东向诵玉篇”;修炼中要叩拜,“十读四拜朝太上,先谒太帝后北向。”甚至接受此经还要盟誓,告知神灵,以示郑重虔敬。《沐浴章第三十六》云:
  授者曰师受者盟,云锦凤罗金钮缠,以代割发肌肤全,携手登山歃液丹,金书王景乃可宣。传得可授告三官,勿令七祖受冥患,太上微言致神仙。
  一方面,《黄庭经》认识到“真人在己莫问邻”,深知神灵是个人内心意象的显现,一方面又对这些神灵保持一种如此的虔诚和崇敬,足见它早已由直觉体察到了在存神修炼过程中通过神祗降低自我意识对同化集体无意识的重要性。
  身神可以促发情感,带动人体生理功能发生变化。
  《黄庭经》《胆部章第十四》云:“胆部之宫六府精,中有童子曜威明,雷电八振扬玉旌,龙*?横天掷火铃,主诸气力摄虎兵。”如此生动形象的描述,使人存想后怎能不引发出胆气豪情,壮怀激烈。由此产生的这种强烈情绪,根据中医五情对五脏的观点,必然带来脏腑功能改变,使身体发生变化。从现代心身医学的角度看,这一情绪会带动交感神经产生兴奋,使人体内分泌发生改变,从而器官活动受到影响,导致生理功能的变化,起到养生效果。
  身神可以防范幻象导致的分裂作用:
  现实中的情况是,当人类心灵最深处自主的心理系统被诱发出来或在出神入狂的时候自发地表现出来的时候,它们所呈现的强烈的意象和情感效果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便会出现所谓的“着魔”,就是某种无意识内容将个人攫住,而未能被意识吸收所产生的精神错乱状态。
  针对上述危险,在《黄庭经》中则被表达得一目了然。身神原型所揭示的是身与神之间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并没有一个完全脱离人而存在的神祗,身与神不可分离。这从理论上保证了修炼者不会彻底放弃自主意识去接受无意识的支配。当诱发出这些原始意象后,意识可以马上明了它们与自身的关系,将其接纳、吸收为意识内容,从而避免前面所说的精神分裂的危险。
  在行文中,《黄庭经》反复强调神在身中,莫向外求,目的即在帮助修炼者确认身神原型的意义。如前面所引《治生章第二十三》云:
  真人在己莫问邻,何处远索示因缘。
  《紫清章第二十九》亦云:
  内守坚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
  《五行章第二十五》更千戒说:
  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
  《黄庭经》的这种做法,从分析心理学的观点看,的确是深知发掘人类集体无意识意象的利害,用心良苦。
  注:
  ①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7月,207页。
  ②有最新考证认为《内景经》晚于《外景》,且有不同版本,现存三十六章《内景经》是《外景经》《上清经》及内丹思想的综合。(杨立新:《〈黄庭内景经〉重考》,《道家文化研究》16辑),本文重在研究存神思想,故取体系较为完备者。所引经文内容,皆出自《云笈七签》。
  ③《云笈七签》卷11。
  ④《内景经·三关章第十八》。
  ⑤《云笈七签》卷11。
  ⑥见《内景经·沐浴章第三十六》
  ⑦《内景经·心部章第十》
  ⑧《内景经·胆部章第十四》62中国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