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仙”字溯源

作者:陈 静




  道教的仙界是美丽而洁净的世界,道教的神仙是自由而长生的生灵。道教的仙界和神仙表达了人类的永恒理想:永远地享有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理想是永恒的,但是它在观念中被澄明,却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考察“仙”字的起源,就是为了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仙”字是在什么语境之下出现于中国的文字系统乃至观念系统的,又是怎样演变成为仙人或者神仙的称呼的。
  “仙”字在先秦典籍里就已经出现了,但却是一个很少用的字眼。最早出现仙字的地方是《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曰: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
  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之初筵》是一首描写宴会场景的诗,从宴会开始时宾客彬彬有礼肃然端坐的秩序井然,写到宴会达到高潮时众人离座起舞的欢畅无序,其中的关键词,是一个“醉”字。宴会场景是秩序井然还是无序欢闹,是由“未醉”和“既醉”来联系着的。未醉时,宾客恪守礼法,彬彬有礼,既醉后,就抛开秩序,“屡舞仙仙”了。“屡舞仙仙”描绘了宾客在“既醉”状态下纷纷离座起舞的状貌,由这一状貌也表达出了“不知其秩”的自由感。《诗经》里“仙”字仅此一见,连用表状态。仙仙,是酒醉迷狂状态下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样子。仙仙的这一层意思,在成语“飘飘欲仙”中仍然保留着。“屡舞仙仙”,是中文“仙”字出现的最初语境。由此可见“仙”字从一出现,就是与人抛开礼仪的束缚而自由自在的状态联系在一起的。
  “仙仙”连用从此成为一种固定的表状态的用法。《庄子·在宥》也出现了这种用法。《在宥》有一段云将与鸿蒙对话的寓言,当云将向鸿蒙求教的时候,鸿蒙给云将的告诫就是放弃治人而“仙仙乎归”①。“仙仙乎归”是什么意思,郭象和成玄英的解释是不一样的。郭象注曰:“仙仙,坐起之貌。嫌不能輀然通放,故遣使归。”成玄英疏曰:“仙仙,轻举之貌。嫌云将治物为祸,故示轻举,劝令息迹归本。”郭象注的意思是鸿蒙嫌云将不开窍,让他走人,不愿意再与他交谈。成玄英疏的意思是鸿蒙指示给云将一条归本的路,让他抛开人事,自己逍遥。郭注成疏两相对照,显然成玄英的疏更准确一些。《庄子·天地》还有一处出现了“仙”字,正好给成玄英的疏作为证据。其言曰:“圣人……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②这里的“去而上仙”,正好与成玄英疏所说的轻举有关。不仅如此,“去而上仙”的“仙”字,除了表示飘然而上的状态,还隐含着升天成仙的意思,尽管这一层意思还不甚明确。
  仙人、神仙和神人的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史记》有三个卷次比较集中地谈到了仙人、神人和神仙,这三个卷次是卷二十八的《封禅书》、卷六的《秦始皇本纪》和卷十二的《孝武本纪》。仙人、神人和神仙的名称就频繁地出现在这三个卷次当中: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史记·封禅书》)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同上)
  (栾大)言曰:“……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乃拜大为五利将军。……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史记·武帝本纪》
  上遂东巡海上,……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使求仙人以千数。(同上)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而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召来神仙之属。(同上)
  黄帝仙登于天,……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同上)
  
  这些材料使我们了解到,虽然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仙”字的使用尚未明确地名词化,但是关于求仙活动的传说却从公元前四世纪的威、宣、昭时代就开始了。③从那时以来直到汉武帝(前140-前87在位)的时代,求仙活动已经盛行了二百多年。并且,求仙活动显然是由不死的愿望推动着的。无论是先秦的威、宣、昭,还是秦汉的秦皇汉武,他们之所以求仙,都是为了得到仙人的不死之药。在当时人们的想像中,不死可以通过服食“不死之药”来实现,而不死之药掌握在仙人手中,所以有能力求仙的国君,都希望遇到仙人,得到它们所拥有的不死之药以达到不死的目的。不死和不死之药在先秦文献中已多处出现,《山海经》有“不死之国”、“不死之民”、“不死之药”、“不死树”、“不死民”等等关于长生不死的记载;屈原的《楚辞·天问》有“延年不死”的话;《楚辞·远游》有“仍羽人于丘丹兮,留不死之旧乡”的辞句;《韩非子》有“不死之药”(说林篇)和“不死之道”以及“长生”(外储说篇)的字眼;④《战国策·楚策》有“不死之药”;《吕氏春秋》有“不死之乡”等等说法,这些记载都涉及到了“不死”。从这些文献所涉及的地域来看,与不死相关的活动是在一个很广泛的区域里进行着的。可以说,正是广泛的追求不死的愿望使表达自由自在的“屡舞仙仙”和隐含着升天成仙观念的“去而上仙”最终凝聚成为关于仙人和神仙的想像。
  后世道教仙传里有各式各样的神仙,但是它们保持着两个基本的特性,这就是自由和长生。
  
  注: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第390页。中华书局,1961年第1版。
  ② 同上,第421页。
  ③ 齐威王,前356—前321在位;齐宣王,前320—前302在位;燕昭王,前311—前279在位。
  ④见梁启雄:《韩子浅解》第189页、277页。中华书局1960年第1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