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香港道教的历史与现状概述

作者:黄海德




  香港是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地区的宗教信仰相当普遍,在全区600多万人口中,有大约六成以上的人信仰中国传统宗教--佛道儒教。道教在古代传入香港以后,逐渐成为香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今香港六大宗教组织之一。
  香港道教团体众多,影响广泛,现有大小宫观一百多处,信众数十万之多,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心灵和精神的寄托,并且在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贡献颇多,在香港本地的居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自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道教界加强了同内地道教的联系与交往,香港最大的道教联合组织"香港道教联合会"经常组团到北京等地参观访问,增进了香港道教同祖国内地道教界的联谊与了解。香港道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①
  
  一、香港的历史与道教的传播
  
  香港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据相关史籍记载,香港之地最早纳入中国的政治版图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后期。当时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百越之后,遂设置南海、闽中、桂林、象郡等四郡,其中南海郡下属有番禹县,现今香港地区即属于当时番禹县的管辖范围。魏晋时期,在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南海郡的东南部被划出增设新的东莞郡,下面辖有宝安、兴宁等六县,香港改为宝安县治。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宝安县改为东莞县,香港又划归东莞县管理。宋元之时,中原动乱,北方大族多向南方迁徒,据考曾有不少中原族人在这一时期迁入香港,其中大多居于现今的新界地区。明朝时候(明神宗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设置新安县,香港即属于新安辖治。这种历史状况,一直维持到清朝中叶英国侵占香港岛。
  1997年7月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作为秉承中华文化传统的道教在香港民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那么在历史上道教何时传入香港?芽据道教经书记述,晋朝时著名道士鲍靓曾任南海太守,在广州越秀山南麓建有越冈院。《云笈七签》卷六说:"晋时鲍靓,学道于嵩高。"②相传曾在嵩山受道经《三皇文》。《晋书》卷九十五有《鲍靓传》,称他"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稍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南海太守"。③越冈院后改名为三元宫,今存鲍姑(鲍靓之女)井及古迹碑刻数处。④香港之地在晋代属番禹县管辖,主政长官信仰道教,并在其治所修建道院,推广道教信仰,流风所及,香港之地想来也应受其影响。不过这只是一种推论,因为至今在香港地区还没有发现唐宋以前的道教历史遗迹。
  现今可以考见的香港地区属于道教信仰的早期历史文化遗迹,应是位于新界的佛堂门天后庙。该庙现在又称为北堂天后庙,当地民间俗称大庙。据载大庙建于南宋末年宋度宗的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供奉当时南方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女神"妈祖"。⑤妈祖原名林默娘,为福建蒲田地区道教信奉的女神,据南宋时学者洪迈《夷坚志》记载,在早供奉妈祖的庙叫"林夫人庙"或"崇福夫人庙",后因屡显灵应,朝廷进封为妃。⑥至于以后民间广泛流行的"天妃"或"天后"的称号,则分别是元代初期和清康熙年间赐封之事。因此,如果北堂天后庙确实建于南宋末年的话,则原名不当称为"天后庙",因为那时还没有"天后"这样的称呼。
  明清时期,香港地区民众的道教信仰已十分普遍,据这一时期的方志记载,香港及其附近地区(新安县境所辖)先后建有许多与道教神灵有关的庙宇宫观,如新安县城东的北庙,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长镇村长封庵,东山寺旁边所建的文昌阁,大屿山纯阳仙院,清代建成的上环文武二帝庙,元朗旧址玄关二帝庙等。⑦
  通过以上的追溯可以看出,香港道教的历史传承具有如下的特点:①历史久远。魏晋时番禹之地便已有道教传播,后在宋元明清时期具有民间特征的道教信仰已在香港地区逐渐流行;②信仰广泛。崇奉的神灵既有民间信仰的妈祖、文昌、仙人等,又有属于道教神系的北帝、玄帝、关帝、纯阳帝君等;③民众信仰。香港地区的道教传承,从其信奉的对象和信仰的内容来看,大多属于民众道教信仰的范围。
  
  二、香港道教的现状与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香港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港地区的宗教信仰逐渐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开来。在此背景之下,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从20年代开始,香港创建了具有现代信仰形式的道教庙观黄大仙庙,以后从30年代到50年代相继创立了蓬瀛仙馆、青松观、圆玄学院等大型道教宫观。至60年代初,鉴于当时香港道教大量发展的形势,各道教观堂联合组成"香港道教联合会",以后登记注册,成为香港地区的六大宗教团体之一。
  现在,香港地区共有道教宫观庙堂100多处,其中加入香港道教联合会的有80余处。近年来,香港道教积极参与社会,举办各种文化、教育、赈灾等公益事业,在香港民众之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香港地区宗教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香港道教的发展和现状,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流派众多,全真为主;②信众广泛,名流砥柱;③热心公益,成效卓著;④内地交流,供仰道祖;⑤弘扬文化,倾心学术。下面,笔者试予考察与叙述。
  ①流派众多,全真为主。近代以来,随着香港开埠,移民增加,内地的许多道教流派先后传入香港,建立宫观庙堂,宣扬教义,争取信众,经过多年的开拓和发展,逐渐扎下根来,成为香港地区道教的重要组成力量。
  香港地区道教教义有同有异,分属于不同的道教流派。据原香港大学黄兆汉先生研究,香港的道教主要有全真道、纯阳派等教派。⑦全真道大约在清末民初传入香港,以后获得很大的发展,现在香港道教属于这一派的宫观庙堂主要有青松观、蓬瀛仙馆、云鹤仙房、万德至善社、竹林仙馆、玉壶仙洞等。纯阳派信奉道教神仙吕洞宾纯阳祖师,在香港信众中影响很大,香港的道教宫观大多供奉吕祖。目前,香港道教宫观中规模较大、影响广泛的主要有青松观、蓬瀛仙馆、圆玄学院、啬色园、竹林仙馆等,而其中青松观与蓬瀛仙馆皆属于全真道龙门派。⑧
  ②信众广泛,名流砥柱。香港的地域并不大,但信仰宗教的人数却相当多。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在宗教信仰者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本来,全真道的戒律比较严格,信众必须出家,不能有家室,饮食行为也有诸多禁忌,而自20世纪以来,香港已经迈入了现代社会,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今商业社会的客观形势,香港地区的道教团体对原有的教规教义作出了某些程度的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争取道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如青松观的教规中曾提到:"青松观信徒,大多努力本身职业工作,而以工作所得,解决一己及家庭之生活,并以工作所得,贡献社会。"⑨事实上,香港地区的大部分道教宫观,都是采取少数神职人员和专业人士住宫观,而广大信众平时可以继续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从事原有的工作,然后定期或不定期的参加宫观的宗教活动,以寄托和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同时为社会作贡献。这种将道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相结合的作法,扩大了香港道教的民众基础,争取了广大信众的参加,为道教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断发展争得了广大的生存空间。所以,现在香港道教的神职人员虽然只有数千人,但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信众却有数十万人之多。
  ③热心公益,成效卓著。香港道教秉承中华道教的优良传统,既重视内外修炼,又讲求济世度人,为社会作贡献。如蓬瀛仙馆的教义思想就颇具代表性:"秉承全真教历来珍护中华文化的精神,一方面发挥原有高尚的思想与道德,敬天爱民,弘扬九美,不断提高其文化地位;一方面不断丰富其济世度人的科仪、道术,以求和光同尘,变通趋时,积极服务社会。"⑩其实,这种"敬天爱民,济世度人"的思想和教义,不仅是全真道长久保有的优良传统,也是香港其他道教教派奉行的信仰原则和宗教精神。因此,近百年以来,香港道教的各个宫观庙堂在其自身发展的进程之中,除了搞好道教宫观本身的建设以外,根据宫观具备的条件和力量,热心社会的各种公益事业,积极服务社会,在教育、医药、安老、慈善等方面贡献颇多。如教育方面,香港道教联合会属下就建有邓显纪念学校,圆玄学院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和第三中学,青松中学,圆玄小学,石围角小学等十多所学校;位于九龙的啬色园办有可立中学,可风中学,可正小学,可信小学等,颇具规模。另外在医药和安老养生方面,许多道教宫观庙堂都建有医疗所和安老院,赈医施药,救治危难,积极参与慈善事务,作了不少的工作和贡献,在香港民众中有口皆碑。
  ④内地交流,共仰道祖。香港地区的道教是从内地传入的,同属中华民族的道教文化传统,他们尊奉的神仙道祖同内地的道教也基本相同,如对于吕纯阳祖师、太上道祖、三教圣神、关圣帝君、长春祖师、东华帝君、文昌帝君等信仰神灵的崇奉和祭祀。因此,现在香港各道教团体十分注意同内地道教界的联系和交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圆玄学院、青松观、蓬瀛仙馆、啬色园、云泉仙馆、竹林仙馆、信善紫阙玄观、飞雁洞等道教宫观先后组团参访内地的道教协会和宫观名胜,并捐资修缮内地的部分道教宫观,加强了香港道教界同内地道教界的联系和交流。如1994年以赵镇东为团长的香港道教联合会访问北京中国道教协会,资助中国道教学院的教学和研究。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香港道教界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祖国回归祈福法会",中国道教协会应邀组团前往参加。此外,如青松观资助修复广东罗浮山黄龙观,圆玄学院在广东花都捐修圆玄福利中心,蓬瀛仙馆多次捐款赈济内地的水灾,云泉仙馆资助南海云泉仙馆的修建等,都表明了香港道教界的一片赤诚道心。
  ⑤弘扬文化,倾心学术。香港道教界除了兴办教务、热心公益以外,尤其注重文化的弘扬与学术的研究,这表现在出版道教刊物、举办学术会议、创办道教网站等方面。在出版道教刊物方面,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香港道教联合会办有《道心》刊物,庆云古洞编撰《道声》,省善真堂发行《省善月刊》,大道杂志社出版《大道》杂志等,虽然印刷数量和发行范围均有限,但介绍了道教文化方面,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青松观资助编撰、陈鼓应教授任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至今已出版了20多期,该刊学术性强,为深入研究道家学术思想、弘扬道教文化作出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举办道教学术会议方面,青松观曾出资与北京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联合举办过两次有关道教文化的国际学术会议。近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各种宗教创办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宗教网站,以宣传其宗教教义,争取信众,扩大影响。香港道教界能抓住机遇,与时并进,青松观、圆玄学院、蓬瀛仙馆、啬色园、省善真堂等皆创办了本宫观所属的道教网站,为介绍宫观内容、传播道教信仰、联系道教信众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香港道教创办的网站中,比较突出的是蓬瀛仙馆创办的"道教文化资料库",分类详目有道教概貌、道教信仰、道教经典、神仙简谱、道教活动与礼仪、道教与人类文明等,内容丰富,水平较高,是目前道教网站中的姣姣者。
  
  三、香港道教之学术研究
  
  香港道教之学术研究,可从两方面来看待,其一是海内外学术界对香港地区道教历史、现状、特征与道教文化的研究,其二是香港地区道教界与学术界对中华文化圈内道教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下面分别予以叙述。
  
  (一)有关香港之道教文化研究
  香港道教历史悠久,然而在古代史阶段却因文物洇没,史料缺乏,难以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现今所见,著作较多的可举黄兆汉先生《香港与澳门之道教》一书为例。该书专门列有《香港道教的起源和早期史迹》一节,依据清修《新安县志》等地方史志对香港道教的传入与历史遗迹作了初步的考察,虽然囿于条件,篇幅较少,但荜路蓝缕,颇属不易。后来学术界的有关论述,虽有若干新见,但在史料方面仍未超出该书的搜辑范围。
  近现代以来,香港道教创立团体,开建宫观,印行经书,弘扬文化,皆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因此对这一阶段的研究,就比古代部分的篇幅为多。在专著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3年2月出版了中国道教学院教授李养正先生所著《当代中国道教》一书,在第七章《台湾、香港及国外道教传布状况》中对香港的概况与主要道教宫观作了客观介绍。1993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黄兆汉教授与澳门大学郑炜明先生合著的《香港与澳门之道教》出版,除对香港的早期历史与起源予以探讨外,在第一部分列有专章,对民国以后的香港道教、香港道教的派别、香港道教与文教福利事业、香港道教的学术研究概况等分门别类予以概述,并在第二章里比较详细地考察了香港先天道及同善社的源流与现状。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创始人卿希泰教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书中专门列章概述"道教在新中国的新生和在港澳台的传播与发展",其中香港部分对道教的传播与现状、香港道教联合会及主要宫观的介绍比较充实。 1996年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的李桂玲研究员根据多年积累的资料,编撰出版《台港澳宗教概况》,在《香港宗教》中列有《道教》一章,择要概述了香港道教的历史与现状,道教宫观、组织与主要人物,章末附录介绍了香港地区的民间宗教信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