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道教神仙信仰与人们的社会追求

作者:张应超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神仙信仰而期望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不仅是古代修道者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也为当时社会中许多不同身份的人所企盼和津津乐道。这种久远漫长的历史现象,既说明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出现并承传至今的宗教,与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民族仰慕和崇奉神仙的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对人生多方面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因此,对道教的神仙信仰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本文拟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简要探讨。
  神仙信仰是指人们对神仙的相信、崇敬和追求。神仙,一般是指通过修炼得道且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者,亦称“神人”、“仙人”、“至人”等。有关神仙的传说和信仰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据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编印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神异典·神仙部》记载,从上古至明朝,列名且有简要事迹记述的神仙大约有1300位,其中相当数量的是道教神仙。后来,张陵把神仙道作为宗教追求,创立为天师道。从这些记载和评价,均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神仙信仰和道教的密切关系。
  在道教的典籍中,关于神仙活动的环境和自由潇洒生活的记述,真是令人羡慕,请看: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意悫(老实本分的人——引者)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己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
  “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太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则不可识;或隐其身草野之间,面生异骨,体有奇毛,恋好深僻,不交流俗。”
  “长生不死,延数万岁,名编仙箓,故曰仙人。”
  “至人神矣!大则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真神契道,故曰至人。”
  阅读这些道教典籍,可以为我们描绘出古人心目中神仙的形象:这些神仙肌肤洁白,神态动人,不食五谷,餐风饮露;大火不能使他们酷热,冰冻不能使他们寒冷,霹雳、狂风、巨浪不能使他们震惊;他们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漂浮于青云之中,上访天庭,下潜江海;他们名登仙册,长生不死,寿命达数万年;他们精神宁静,不耍威风,不发脾气,不搜刮,不聚敛,不缺物用;他们能使阴阳调和,日月常明,四季常顺,风雨均匀,草木繁茂,粮食充足;他们能使土地不瘠薄,人群不生病,万物不损伤,鬼怪不祸祟……实在是太美妙了!
  神仙的境遇如此美好,那么,神仙是否可学?或者说,人通过苦心修道是否能够成为神仙?古代的许多高道对此深信不疑。他们坚信人只要修炼得法,持之以恒,是可以成为神仙的。同时,道教神仙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古代高道们修神仙之道的理论与实践,对道教的承传,对人们去恶从善,培养高尚情操及养生、保护山林生态等诸多方面,的确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唐朝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的道士吴筠专门撰写有《神仙可学论》,文中写道:“羲、轩已来,广成、赤松、令威、安期之徒,何代不有?远则载于竹帛,近则接于闻见。古人得者,皎皎如彼。神仙可学,炳炳如此。凡百君子,胡不勉哉!” 他认为,从伏羲、黄帝直到唐代,无论是历史典籍记载,还是当朝人们的所见所闻,历代均有神仙出现。因此,神仙可学,显而易见,只要有志之士,勉力勤学,自会达到目的。
  全真道的祖师王重阳亦有一段简明扼要的概括,他说:“长生妙理,人具仙材,孰不可求?有怠而弗成者显而多见,有勤而取验者隐而甚少。世人亦多见为信,以不见为疑,遂以仙事茫茫为不可期也。” 在王重阳看来,长生久视的道理尽管很玄妙,然而人们都有可能成仙得道。只是多数人因松懈懒惰,修道未成,且显而易见,少数人勤于修道而取得效验者,又多隐居以致鲜为人知。世俗之人因多见就相信,因未见就怀疑,就认为神仙之事无法实现。
  葛洪尖锐地批评了认为天下无神仙的看法。他指出:仙人用药物养身,以养生之道延年益寿,使体内不生疾病,外部祸患不能侵入,既能长生不死,又能使原先的体貌不变,如能掌握其修道之法,成仙之事并非高不可攀。“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间不见仙人,便云天下必无此事。夫目之所曾见,当何足言哉?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其遽有限!” 葛洪在近两千年前,就提出人们未亲眼所见的事物并非就不存在的观点,确实是很有见地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高道心目中的神仙,既包含有长生久视等令人神往的超人功能,更包含有高道们所期望的高尚人格和超凡脱俗的理想社会境界。吴筠、王重阳等历代高道对神仙可修理论的积极倡导与不懈追求,也是道教得以承传和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些美好的理想和坚定信念,又成为这些高道终生不渝坚持修道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既然神仙可学,那么,如何才能得道成仙?对此,不少高道亦多有论述。
  葛洪写道,“学仙之法,欲得怡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他认为学仙之法,在于淡泊宁静、身心愉快,要抵触嗜好杂念,目光内视丹田,两耳不听外界声音,无思无虑。
  司马承祯则更重视人的灵气与品格修养。他言简意赅地指出,“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
  吴筠在《神仙可学论》中,对修炼神仙之道的途径记述得更加详细。他列举了七个方面的内容:“若乃性耽玄虚,情寡嗜好,不知荣华之可贵,非强力以自高,不见淫僻之可欲,非闲邪以自正;体至仁,含至静,超迹尘滓,栖真物表,向道结襟,以无为为事,近于仙道一也。其次希高敦古,克意尚行,知荣华为浮寄,忽之而不顾,知声色能伐性,捐之而不取;剪阴贼,树阴德,惩忿欲,齐毁誉,处林岭,修清真。近于仙道二也。其次身居禄位之场,心有道德之乡,奉上以忠,临下以义;于己薄,于人厚,仁慈恭和,弘施博爱,外混嚣浊,内含澄清,潜行密修,好生恶死。近于仙道三也。其次潇洒华门,乐贫甘贱;抱经济之器泛若无,洞古今之学旷若虚;爵之不从,禄之不受,确乎以方外为尚,恬乎以摄生为务。近于仙道四也。其次秉明颖之姿,怀拔秀之节,奋忘机之旅,当锐巧之师,所攻无敌,一战而胜;然后静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近于仙道五也。其次追悔既往,洗心自新,虽失之于壮齿,冀收之于晚节;以功补过,过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坎坷不能易其操,喧哗不能乱其情;唯精为微,积以诚著。近于仙道六也。其次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按《真诰》之言,不待修学而自得;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逆水而复生;伯夷、叔齐、曾参、孝己,人见其没,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忘,此例自然。近于仙道七也。”这些修炼仙道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求荣华富贵,去掉邪恶,严于律己,诚心向道,顺应自然。
  二、崇高信古,冷静对待毁誉,隐居山林,保持纯真天性。
  三、虽居高位而淡泊,待人宽厚谦和,出污泥而不染。
  四、甘于贫贱,洞察古今,博学多闻而虚怀若谷,不受高官厚禄,寄情世外,修身养性。
  五、怀仁爱之心,含宁静之情,平和以颐养精神,精诚以回归本性。
  六、洗心革面,以功补过,从细微处做起,坚持不懈。
  七、隐迹修行,潜移默化,至死不忘初衷。
  王重阳认为,人如果能割爱去贪,保身中元气,崇尚柔弱、虚无,恬淡处世,就可以高举远致,蹑景登虚,逍遥往来,游沧海,上青冥,与安期、羡门、洪崖、洞玄等同列仙班,并非难以做到。他还特别强调说,“古今得道轻举者,不可胜数。”
  葛洪、司马承祯、吴筠、王重阳的上述文字中提出的修道观点,其实是和要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修养,有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要修仙道,必须先修人道。这一观点对当时各种社会阶层人们的品格修养,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
  道教神仙修炼中的守雌抱一、导引、辟谷、服气、服饵等方术,对人们强身健体、养生长寿及中医学的丰富和发展,均起过积极的作用。
  道教神仙信仰对保护古代山林生态也作出了贡献。《西岳华山志》中写道:“华山之上之下,或谷内或庙道中,但有生死树木,名曰神林,禁人采伐,如有犯者,立祸于身。山之西南隅有一林,侵天松桧,乃岳神游宴之处,名黑山林,有樵窃采之者,火烧虎食甚众。”从这一段简要记述可知,古代华山的林木是作为神林受到保护,禁止人们采伐的,“如有犯者,立祸于身”,在当时的确震慑滥采盗伐者。人们今天登临享誉中外的道教名山西岳华山,面对华山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常常赞叹不己,是不应当忘记那些古代道教神仙的虔诚信仰者为保护华山的林木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勤劳动的。
  当然,与人类发展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道教神仙信仰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也难免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对此我们也毋庸讳言。同时,我们更应当看到,它作为一种有漫长历史文化渊源的意识形态,很可能还会长时间的存在下去。
  注:
  ①《庄子·逍遥游》,慕容真点校《道教三经合璧》,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第59页。
  ②《列子·黄帝第二》,慕容真点校《道教三经合璧》,第356页。
  ③《神仙传》卷一《彭祖》,邱鹤亭注译:《列仙传今译·神仙传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6年12月出版,第217页。
  ④⑥《云笈七签》卷十七《太上老君内观经》,胡道静、陈莲笙、陈耀庭选辑:《道藏要籍选刊》(一),第133页。
  ⑤《庄子·齐物论》·慕容真点校《道教三经合璧》,第76页。
  《弘明集》(卷八),《弘明集·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第52页。
  ⑦紝{1}吴筠:《神仙可学论》,宁一子编纂:《道藏精华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影印出版。
  ⑧紞{1}范怿:《重阳全集序》,《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25册,第690页。
  ⑨⑩葛洪:《抱朴子·论仙》,顾久译注:《抱朴子内篇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2页,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