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悟道为宗 立德为先

作者:郑志平




  这次由市宗教局组织的爱国主义专题教育课程,内容是“如何做一名合格道士”,这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新世纪、新形势、新环境中,当有更丰富的内容,寓于更深的内涵。
  道士古时称为有道之士,当今应释为悟道之士,得道之士,守道之士,弘道之士。要做好一名道士,非一时一事的体现,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要立志、有进取心、有恒心、有奉献精神。
  悟道是为了得道,要经过艰辛卓绝的探寻,从徐福到东海寻长生不老之药,到郑隐炼丹而发明火药的不平常过程;从葛洪弃官而终生寻道,世称“小仙翁”,到陶弘景辞官入茅山,人称“山中宰相”,皆以道为一生追求的宗旨。
  得道的境界,美妙绝伦,令人神往,但悟道是一个漫长的征途,不是一蹴而就。悟道为目标,也当以立德为先。道教全真派中兴祖师王常月说过“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远矣”。这就告诫我们要从人道做起,先学会做人,日后方能成仙。
  悟道为宗旨,立德为前提。有德无道,称为无道之人,无用于社会,有道无德,称为无德之人,将有害于社会,此二者皆不能为社会所用。葛洪《抱朴子·对俗》中讲“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又言“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如何为德,当要求“善”。悟道者,当言善语、行善事、求善功。“善语”为基本条件,“善行”为基本要求,“善功”为基本目标。当然“善”不是一时一事之“善”,葛洪《抱朴子·对俗》有“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又云“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善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必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要有善举,当有“不争”和甘居人下之品德。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就是立德的最高境界。
  德行好,不是对某方面或某一些人而言,而是面对整个社会,面对众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善人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对“善”要学要做,对“不善”也要引以为戒。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悟道”、“立德”为道教徒的二个要素,“立德”为条件,“悟道”为目标,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为此需做到:
  
  一、坚定信仰
  
  古人曰“人能弘道,道亦载人”。茅山道法修炼宗旨:主静、倡炼、重修。主静为基本要求,如《上清大洞真经》讲:“冥目内视俯心”。即常言讲静坐常思己过,经常检点自己。倡炼是不断探索和追求,重修是不断完善自我而达到更高境界。这需要有坚定信仰,信仰是需要智慧,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力量,缺乏信仰,无以达到高峰,先贤说过“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眼下存在道风不纯,道风不正,正如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在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讲的:“道士不能唯利是图,宫观不能成为商场”。
  
  二、注重仪表
  
  道教千百年来能延续下来,为人们崇信,主要是体现在它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道教徒则是二者的化身和代表,应当注重个人修养,仪表端庄。人们常言“仙风道骨”,一是道教神圣性,引得人们对神仙的渴望和追求;二是道教的超越性,它与世无争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闪光,其表现出高尚的人格精神,罢去俗思,端庄道风、道貌,让人从道士的外表上就可以肃然起敬。
  
  三、注重修养,完善自我
  
  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人类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时不待我,要想有所作为,需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综观道教历史,许多高道大德不是饱学鸿儒,也是饱学之士。老子遍读史书而著《道德经》,葛洪游历天下而留《抱朴子》,陶弘景遍访名士求学而成《真诰》。今天我们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服务社会,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皆需不断加强修养。而道教现状是良莠不齐,正是道教面临的问题所在,因此立志道教事业的每一位道教徒,要以弘道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新世纪里,乾坤明泰,气象清明,明道立德,坚定信仰,应始终不渝地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劳其心”方能“大器尘落”,做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将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坚持道教“理合天人,利益群生,关爱人生”的宗旨相结合,与时俱进,奋发有为。
  (作者单位:句容市道协)(转载自《茅山道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