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唯一的武当山外之岩“九室岩”考察记
作者:陈禾塬
《大元一统志》“房州”条下载:“九室山,在州西四十里。烂柯山有仙宫,唐封名为天宝之殿,上有陈抟修炼之所。故名九室山。”查中国历史地图集,南北朝时迁州(光迁郡)已由房山东移至现在的房县城址靠东端,故有“州西四十里”之称。又据《房县志》(清同治五年编,下同)载:“九室山,县西四十里。一名九室山,一名烂柯山。”接着其《舆地纪胜》作了进一步描述:“山下有九室,唐置九室宫。山峦重叠,如墙如堂,穿云蹑蹬而上,古木苍翠,天风清冷,为房域幽丽最奇处。山多仙,南数里有仙宫寺,宋时陈希夷(即陈抟)修炼于此,石基犹存。”
查房县西去四十里,大体圈定在军店镇以西,化龙堰以东的地段。可是恰在这一代找不到“山峦重叠,如墙如堂,穿云蹑蹬而上”的景致。更让人困惑的是,我们在这一带走访了十几名老人和县乡干部,竟无人知道九室山之所在,甚至没有人听说过“九室山”之名。于是扩大了实地考察范围。九口山,虽有九个山口如室和“穿云蹑蹬”之险,并且山下有“倒庙”(石碑为证),却无仙宫痕迹;九峰山,虽有“山峦重叠,穿云蹑蹬”之险,却无石室如洞和仙宫之迹;明月山,虽有山下石洞,山上庙宇,却在《房县志》上标明了与志公岩、九室山为三山并列;显圣殿,其宫殿庙宇建于险崖峭壁之上,山上有祖师殿,山下有宫殿遗址,山腰有岩洞,其为九室岩的可能性很大,然而县志上却记载“县西三十里”。
终于根据房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程提供的线索,在军店桥左侧查到祖师山,俗称“叫化子”洞,疑为“九室岩”。祖师山,因昔日山上有祖师殿,故名。从山顶遗留的大型砖瓦和筒瓦看,此殿非同一般宫殿。山前有条绕山而行的河,古称彭水、粉水,此河下游便是武当山南麓的南河,800里武当应当囊括于此。彭河对岸两公里开阔地之外便是赫赫有名的房山。祖师山后又耸立两山,一曰太阳山,一曰月亮山,昔日山上道士称之为“阴阳山”。祖师山腰凌空错置相间排列有九个岩洞,是以为“九室”。但因半山腰修公路,把九洞一分为二,路上有四洞遗址,路下有五洞遗址。洞高约1?郾7米,宽约1?郾8米,深1?郾8米,九洞大体相同。又由于千百年来彭水河床抬高,水不秀,山亦不显,所以已没有昔日那奇峰异岭,山峦重叠的幽丽景色。祖师山下河岸台地上曾有宫殿遗址的考古发现,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建有彭国,其历史十分悠久。祖师山究竟是否“九室岩”,还需进一步考查。
还有一条重要线索应当查一下,即“山多仙,南数里有仙宫寺”。《房县志》载:“仙宫寺,(县)西四十里,陈抟炼丹处。”据此查找到化龙堰回龙村,昔日有“仙姑寺”,坐落在巨大的断层山的山顶台地上,背依高耸入云的金顶山。宫殿遗址依稀可见,为三进两院,前有灵官殿,后有娘娘殿,占地约50亩,颇具规模。这里有“山峦重叠,如墙如堂,穿云蹑蹬而上,古木苍翠,天风清冷”之相。而且从这里向北望去,六、七里外便是祖师山。所以这里极可能就是“仙宫寺”,因为在房县人语音中“仙姑寺”与“仙宫寺”是很难区分的。又据《元和郡县志》载:“房山在县西四十三里,其山西南有石室如房。”《汉中记》载:昔传此(晋代),有三百人于房山中,学道得仙。因以其地为“广仙”。又是房县人语音误将“广仙”称为“光迁”,故西魏以后房县才有光迁国、迁州、光迁县之称谓。充分说明,古昔时九室山一带早已是修仙成风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史籍上记载的武当山唯一的山外之岩——道教名家陈抟当年隐居修炼的九室岩,与实地考察中有些差别。实地考察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应称为“九室山”,它包括了房县城以西的祖师山、房山、显圣殿及仙宫寺所在的金顶山;狭义上说,应称为“九室岩”,它仅指房县军店桥左侧的祖师山。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劳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