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黄帝阴符经》变化观的探讨

作者:刘 志




  《阴符经》全篇虽然只有三、四百字,但是文章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内容精微深奥,在道教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就变化观来说,“阴符经”这一题目又可理解为默契自然造化之道,文章所阐述的也是“天人合发、万变定基”的道理。其中“机”是变化的关键,认为天、地、人的一动一静,都含有天机。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造化之天机。
  
  一、观察自然造化的天机
  
  首先,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就成为默契造化的基础。《阴符经》第一句话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事物变化的奥妙并不是人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存在于自然之中,来自于人们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观察自然界和天体运行的规律,并有了朴素而又辩证的认识。认为天道就是关于阴阳的道理,天机就存在于阴阳之中。如果能知天道之奥妙,也就是阴阳的消息变化,就可以把握变化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做事,就是“执天之行”。《阴符经》认为,天道运行的物质基础是原始物质气,运动过程就是气化,“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大自然能使最个别的物类都有所得,它运用的是最公正无私的规律,它统摄、生化万物运用的是气这一原始物质。关于生化的思想,认为天道本身是清净无为的,由静而生化万物。“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朱熹注说:“若不是极静,则天地万物不生,浸者,渐也。天地之道,渐渐消长,故刚柔胜此,便是吉凶贞胜之理。”自然之道浸入万物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体现为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阴阳相互作用、推演变化无穷无尽,万物就顺应着这一变化的规律。
  而天机就蕴含在天地万物的变化之中,存在于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关系之中。在这方面,《阴符经》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其中讲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道是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消息盈虚,使万物有生存也有死亡,“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使万物有生有死,而且生以死为根本,死以生为根本。在一定条件下,恩与害也会相互转化,害会产生恩,恩也会产生害,这种转化关系就是天机。
  《阴符经》还讲:“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也就是五行,指金、木、水、火、土。“《阴符经》对五行的理解摆脱了汉代的神秘色彩,且异于汉代多论五行相生,它着重揭示五行相克的规律。”五贼的说法是《阴符经》的一个特色,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发现这五种物质不但有相生的关系,还有相互克服、相互夺取的规律。自然天道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五行不但相生,而且自相贼害。例如,“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木与火就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阴符经》认为能够认识、掌握这种辩证的关系及其转化的条件,人们就会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促进事业的发展。确切地说,《阴符经》是强调在相互贼害的关系中,去观察生机,“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当天机发挥作用时,在天则星宿循环变迁,在地则生物开始萌动,大自然就开始生机勃勃地运动起来了。天机一发,万物开始萌动,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来说,机是由静向动转变的临界点,以及在临界点上的变化。就事物向相反方面的转化来说,“机,描述的是两个过程的转折点和在这个点上发生的转折”。人们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探索天道运行的规律,就是要从中把握变化的关键为人所用。
  
  二、把握万物变化的关键
  
  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掌握变化,是《阴符经》关注的一个重点。其中说:“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人是由大自然演变而来的,那么,天有阴阳、五贼,人身中也具有阴阳五贼之气,并且由阴阳五贼之气的相互作用以成形和生长发育。五贼在天则指金、木、水、火、土,在人则指心、肝、肺、脾、肾。五贼之中,其中心是身体的主宰,所以说“人心,机也”,人心的认识作用是联系天道与人的关键。《阴符经》对人的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如果能善于观察天道,就可以掌握五贼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达到心领神会,按照自然规律行动,那么人的行为就不再盲目。宇宙虽然广大,却如同在手掌中一样,万物变化虽然纷繁复杂,道理却都包涵在一身五行之中。人们通过探索和实践不但可以掌握宇宙间变化的奥妙,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劳动创造出许多事物。
  关于如何把握变化的关键,《阴符经》认为首先要克服主观偏见。其中讲到“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人虽然具有先天的自然本性,并且与自然规律是相通的,但是到了后天,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后天之性有巧和拙,成为人们认识上的障碍或蒙蔽。自恃聪明的多有机巧之心,笨拙顽愚的多为固执己见,这都是后天有为之心,违背了先天本性。要把握天道的运行规律,就既不要用巧,也不要用拙,而是采取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这就需要克服有为之心和外物的干扰。而人的九窍受外界影响大,其中耳、目、口又是三个重要的部位。“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人应当控制好自身的视听言行,随自然造化之机,适时而动而静。耳、目、口只是人的感官,在认识事物时外物对人的心理状态还起着重要作用。《阴符经》讲:“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人的观念产生于对外物的感觉,没有外物,人的观念也就消失了。对此,李筌注说:“为天下机者,莫近乎心目。心能发目,目能见机”。在心与物的关系中眼睛是机,是感受外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因为人是通过眼睛去观察事物的。人既能观察事物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正确的认识,又可能受到假象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观念。
  为克服外物干扰,《阴符经》强调思想和感觉要集中,“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瞽者善听是因为集中注意力去听,聋者善视是因为集中注意力去看。人的思想精力不再分散而是集中起来,其能力会十倍于分散的状态。如果日夜不停地集中精力,就会万倍于先前。然而,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因为人们很容易被有为之心干扰,受到物欲的牵累。《阴符经》比喻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人的有为之心和无为之心,好比于火与木。火本来生于木,但是火大了又会伤害木。这又像是奸佞生于国中,当其横行于国,国家就会溃乱。所以,人经过努力才能通晓阴阳五行既相生又相害的道理,按照自然天道锻炼身心,才能成为明智的人。
  值得说明的是,《阴符经》并不是有意去寻求新奇和机遇,而是认为在平常事物之中就可把握变化的奥妙,“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人们只认为虚无难知的东西是神奇的,不知道普通平常的东西是如何神奇的。也就是说,天机是隐微不明显的,虽然平常之中就有神奇,人们却难以发现,“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那么,如何在平常之中把握变化的关键?《阴符经》进一步说,“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天地万物变化莫测,规律难以遵循,愚人以此为神圣。而天道规律就蕴含于客观具体的时物之中,简单精微之中就可以掌握,通晓时机物理的人就是明智的人。还讲:“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日月的运行是有规律的,阴阳消长也有其定数,以此可以建立圣功和神明。正因为有定数,有客观规律的存在,所以人们就能够认识它、掌握它。人们也无须胡乱猜测、主观臆断,“人以愚虞,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人们以愚昧无知去揣度事物,其实无根据的猜测是徒劳的。人们期待圣人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其实圣人的神奇就在平常的事物之中,而与天地的变化融为一体。在自然面前,《阴符经》充满了对人的能力的自信,“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人一旦掌握并运用天机,就可以参与天地间的阴阳交感变化,利用、改造自然万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