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太平经》中的音乐治疗观念浅探
作者:姜守诚
《太平经》一书记载了我国古代最早的道教音乐理论,其中集中地谈论到乐律的经文共计有四篇,分别是:卷50《诸乐古文是非诀》、卷113《乐怒吉凶诀》、卷116《某诀》(据敦煌目似属《音声舞曲吉凶》)、《钞》壬部。除了悟道成仙这一最高境界外,《太平经》还认为音乐具有养生除病等功能,如谓:“故举乐,……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凶害也;得其下意者,可以乐人也。……中得其意者,可以乐精;下得其意者,可以乐身”④。《钞》壬部也说:“饮食作乐,以止灾去凶邪也。”⑤音乐养生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例如,孔子就曾强调“乐”的教化功用,并提出了“乐德”、“乐语”、“乐舞”等说法。又如《吕氏春秋》中《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等篇也都谈到了乐律问题,尤其《侈乐》篇所载有关音乐养生的一番论述堪称精辟:“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寒温劳逸饥饱,此六者非适也。凡养也者,瞻非适而以之适者也。能以久处其适,则生长矣。生也者,其身固静,或而后知,或使之也。遂而不返,制乎嗜欲,制乎嗜欲无穷则必失其天矣”⑥。
《太平经》卷50《诸乐古文是非诀》云:“故古者圣贤调乐,所以感物类,和阴阳,定四时五行。阴阳调,则其声易听;阴阳不和、乖逆错乱,则音声难听。弦又当调,宜以九九,次其丝弦,大小声相得,思之不伤人藏精神也。不调则舞乱,无正声音,不可听,伤人藏精神也。”⑦也就是说,作者认为:音乐的功能乃在于“感物类,和阴阳,定四时五行”。音乐的宗旨在于一个“调”字,即是说:乐律讲究的是阴阳之间的和谐与配合。所谓“九九”,实指黄钟之数,亦即指十二律之始。《淮南子·天文训》对此有过诠释:“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⑧。概言之,上述引文均着意于强调韵律和谐的重要性。经文已指出:协调有序的音乐可催人奋进,更不会损伤人的脏腑和精神;反之,乐律不调就将使身心受伤害,从而引发疾病。故而,《钞》壬部精辟地概括说:“乐声正天地阴阳五行之语言也”⑨。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音乐在疾病治疗领域中所起的作用,乃是通过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来实现的。显然,《太平经》对此已有朦胧的认识,故所言“乐”字乃包含了两层涵义:乐律(music)和快乐(cheerful)。从语义上分析,它们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辞概念:一种是外在的符号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心理体验。然而,二者间又是彼此沟通的:和谐的韵律使人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也能保持内心的愉悦,此即《礼记·乐记》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人通过感官(眼、耳、鼻、舌、身)来感知外部世界,由此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这七种情绪的异常波动,也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对此,秦汉典籍多有论述。如《淮南子》中《精神训》云:“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⑩;《诠言训》曰:“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岂若忧瘕疵之与痤疽之发,而豫备之哉!”(11)张家山汉简《引书》载:“贵人之所以得病者,以其喜怒之不和也。喜则阳气多,怒则阴气多,是以道者喜则急昫(呴),怒则剧炊(吹),以和之。”(12)汉纬《河图》更明确地指出了诸种异常情绪对人体五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仁慈惠施者,肝之精,悲哀过度则伤肝,肝伤则令目视芒芒。礼操列真,心之精,喜怒激切伤心,心伤则疾衄吐逆。和厚笃信者,脾之精,纵逸贪嗜则伤脾,脾伤则畜积不化,致否结之疾。义惠刚断,肺之精,患忧愤勃则伤肺,肺伤则致咳逆失音。智辨谋略,肾之精,劳欲愤满而伤肾,肾伤则丧精损命。”(13)《太平经》对此亦有认识,如《钞》癸部《还神邪自消法》云:“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数怒喜也”(14)。《太平经圣君秘旨》也从“守一”角度给予阐发:“夫欲守一,喜怒为疾,不喜不怒,一乃可睹。”(15)对于触发喜怒之原因,卷71《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分析说:“时时怒喜,不能自禁止,皆为邪所误也”。(16)所谓“邪”,是指心中之情欲。而乐律则能使烦躁的心情归于宁静。《太平经》中所说乐律对治病的积极意义也正是借助于这一途径而发挥作用的。卷113《乐怒吉凶诀》说:“乐而得大角上角之音者,……凡物乐生,……肝气为其无病,……其恶者悉除去,……。南方征之音,大小中悉和,则物悉乐长也。……赤气悉喜,赤神来游,心为其无病。……故得黄气宫音之和,亦宫音之善者亦悉来也,恶者悉消去。得商音之和,亦商音善者悉来也,恶者悉消去。得羽音之和,羽音善者悉来也,恶者悉去”(17)。引文以五音(宫商角征羽)分配五脏,指出:迎合音律会使肝心等不出现疾病,并可将这些部位所患旧疾一律消除。这也恰契合于《吕氏春秋·音初》篇中所持观念:“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18)。
“怒”与“乐”,堪称是一对孪生兄弟。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情绪多会因为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于喜怒之间。据此,《太平经》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怒”与“乐”由于功能上的分歧而导致了彼此间的制约与克杀。如卷113《乐怒吉凶诀》云:“凡乐者,所以止怒也;凡怒者,所以止乐者也;此两者相伐,是故乐则怒止,怒则乐止。是故怒者乃生刑罚,斗之根也;喜乐者,乃道德之门也。故当从之,使生道德之根,勿止之也;止之,反且生刑祸之门也”。(19)古人已认识到,内心情境的抑郁或烦闷都不利于人体养生,更有碍于治疗疾病。音乐则能缓解心理压力、激发心情的愉悦,借此冲淡焦虑等不安情绪影响。所以,积极向上的快乐体验始终是音乐所追求的目标。诚如学者俭郁桦先生所说:“因为音乐是快乐的表现,所以只有理解快乐的含义才能清楚的理解音乐”(20)。现代医学证实,良好的精神状态不仅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也是战胜疾病的重要因素。乐律,经过由外而内的转化,得以实现其对生命的积极意义。
注:
①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11页。
②《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③④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4页。
⑤⑨{14}{16}{17}{19}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13页,第708页,第207页,第287页,第587~588页,第588页。
⑥{18}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266页,第335页。
⑦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83~184页。(标点略作修正。)
⑧⑩{11}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45页,第544页,第1016页。
{12}张家山汉简整理组:《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文物》1990年第10期,第86页。
{13}(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6~1247页。
{15}《道藏》第24册,第600页。
{20}(加)俭郁桦著,胡军译《人与宇宙间之桥梁——〈太平经〉中的音乐哲学思想》,《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30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