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试论张理易图学思想与道教的关系

作者:章伟文




  太易、太初之前,虽含虚至妙,则未见兆萌,太始、太素、太极之际,因有混成,乃混沌也。中有真一之精,为天地之始,为万物之母。一气既形,二仪斯析,然后有乾坤焉,有阴阳焉,有三才五行焉,有万物众名焉。故配乾坤为天地之纪纲,运阴阳为造化之橐籥。是以乾坤立而阴阳行乎其中矣,魏公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因托易象而论之,莫不首采天地真一混沌之气而为根基,继取乾坤精粹潜运之踪而为法象,循坎离否泰之数而立刑德,盗阴阳变化之机而成冬夏。阴生午后,阳发子初,动则起于阳九,静则循于阴六,乃修丹之大旨也。(彭晓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第133页。)
  彭晓的这段话,首先提出了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到太极,再从太极到阴阳、三才、五行、万物众名的宇宙演化过程;其次提出了道教修持是法天地造化之理而进行,天地造化之理以易理来表征,故修丹亦可托易象而论之;其三,易中乾坤精粹潜运之法象,坎离否泰之数,阳九阴六之说,实则蕴含有道教修丹之大旨。
  为什么彭晓在论述道教具体的丹道修炼之前,要先论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到太极,从太极再到阴阳、三才、五行、万物众名这么一个宇宙的演化过程呢?这主要是因为彭晓持“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提出,意义深远,表明彭晓在有意识地使内丹术向内丹学转变,内丹术不再仅仅是一种使人长生久视的法术,而是一种探讨天地和万物生成之前宇宙是怎样的存在状态?人和天地万物是如何化生的?天地间有没有一个主宰?永恒存在的东西是什么?人可不可以和天地合德,达成天长地久等问题的一种哲学思考,这种理论思考使得道教的内丹术由单纯的方术上升为一种宇宙天人之学。循着这么一种思路,彭晓构建了一个道教的宇宙发生论。他认为,天地万物生成以前,宇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五个演化阶段。其中,太易、太初为含虚至妙、未见兆萌的阶段,太始、太素、太极为混成中有真一之精的阶段,此真一之精,亦称之为天地真一混沌之气,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太极再到阴阳、三才、五行、万物众名,均是此天地真一混沌之气的演化。此一气既形之后,化为阴阳二仪,生天地人三才、成金木水火土五行。由此,大化潜运,万物生生而众名立。道教的修丹与天地造化遵循同一原理,既然天地真一之精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人也是秉此天地真一之精而生的,故道教内丹修炼首采此天地真一之精为修丹之根基,根基立定之后,法象天地阴阳之运,盗天地阴阳变化之机,修成还丹。因易乃表征天地阴阳造化之理的,故托易象来阐明丹道修持之要:配人之乾首坤腹为修炼之鼎器,循日月坎离否泰之数为修丹的火候,法天地阴阳运行之度数,循人体阴阳气血之动静,表之以阳九、阴六,午后、子初,来进行修炼。彭晓认为,以上所论乃修丹之大旨。
  联系陈抟与彭晓两人所处的时代,考察他们包括和他们同时代的道教钟、吕金丹派的著作(如《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等)的共同学术特点,可以看出,“托易象以论还丹”、确立道教的宇宙观是当时道教界建构道教内丹学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彭晓和钟、吕可能更多地倚重于借《易》的符号和思想体系来论内丹。陈抟则另辟蹊径,以易数导出易图,以易图的形式来论世界的形成和道教的修炼思想。陈抟《龙图序》中所论“龙图三变”和道教的修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的很多易学家把《易》的揲蓍画卦的过程,当作是天地演化的过程,画卦是通过七、八、九、六来确定老阳老阴、少阳少阴,从而组成各种卦象,因此,七、八、九、六四个数字在天地的演化中其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通过七、八、九、六可以演化出万事万物。道教易学循此同一思路,但演进的方向相反,是要使作为万物中一员的人通过七、八、九、六,逆此而回到画卦之前,即天地未生前的太极先天的状态。《周易参同契》讲九还七返,八归六居,就是说通过七、八、九、六阴阳的配合,进入到未画卦前的先天状态。陈抟《龙图易》讲“龙图三变”,从天地未合之数、天地已合之位到龙马所负之图,体现的是一幅宇宙顺生的演化图景,逆此而反观,就能与先天地生的“道”合为一体。不过陈抟的《龙图易》已佚,其《龙图序》中虽然简单地说了一下“龙图三变”的梗概,但还是有很多阐述不清楚的地方。对于道教来说,张理的贡献在于将陈抟“龙图易”所讲的“龙图三变”这一演化过程和原理揭示了出来,使得这一过程更加地清晰明白,更富有阶次性和操作性。
  例如,张理在通过观“河图”、“洛书”所作的诸图中,有一幅《先天八卦对待之图》。张理认为,《先天八卦图对待之图》体现了“一本万殊”、“万殊一本”的哲学理念。这个理念也是对“龙图三变”这一演化过程和原理的总结。
  《先天八卦对待之图》中间的一个白圈代表太极。由太极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其中位于上方的阳仪所生乾、兑、离、震交于左,位于下方的阴仪所生巽、坎、艮、震交于右,组成《先天八卦对待之图》。张理认为,《先天八卦对待之图》体现了“一本万殊”、“万殊一本”的哲学理念。他说:“康节先生云,坤北、乾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者,指此而言。其中○者,太极也;(图略)者,二仪也。前象奇偶定上下之位,由天地、四象、八卦总之而会于中,所谓敛之不盈一握,万殊而一本也。此图阴阳列左右之门,由动静、四时、八方推之而达于外,所谓放之则弥六合,一本而万殊也。万殊而一本,由天地、四象、八卦而会于中,一本而万殊,由动静、四时、八方推之而达于外,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张理著《易象图说》,《道藏》第3册,第230页。)所谓“一本万殊”是从顺生的角度而言,表明宇宙的演化是由太极动静生化阴阳、四时、八方的过程。所谓“万殊一本”是从逆生的角度而言,天地、四象、八卦最终可归于太极之中。张理并以此“一本万殊”、“万殊一本”的哲学理念为道教的宗教修持服务。在道教看来,“一本万殊”可以说是重在讲作为本体的“道”向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而“万殊一本”则重在讲宇宙万殊之物向“道”的本体的回归。因此“一本万殊”、“万殊一本”实际上反映了道教内丹修炼得以成立的、顺逆结合的道教宇宙论思想。
  张理本人并不是一个道教学者,而是一个儒生,他的意图是借阐发陈抟的龙图易来建立一个具有儒学特色的图书易学体系。《易象图说》一书中,有许多处的论述反映了张理的这一立场。如他论《五气之图》说:“得其气之正且通者,为圣,为贤;得其气之偏且窒者,为愚,为不肖。然五方之习俗,又各随其所见而局于一偏 ,其嗜欲好尚,亦有所不同者矣。东方生地,日之所出,故习见其生,而老氏有长生之说。西方收地,日之所入,故习见其死,而佛氏有寂灭之说。南方明盛,阳之伸而神灵著焉。北方幽翳、阴之屈而鬼怪见焉。惟圣人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向明而治;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天下之至神也。周子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张理著《易象图说》,《道藏》第3册,第243页。)张理将道教的长生之说和佛教的寂灭之说分别看成是东方和西方之“习俗”。而他本人所推崇的“圣人”,实则是如周敦颐所说的“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儒者。因此,他是推崇儒家的。同时,张理在解释陈抟的易龙图的过程中,还将道德、性命、礼乐、政刑之道等皆纳入到图书之学中,以建构起一个上至天文,下至封建井牧之理,中至人体修养之理的图书理论的体系。这又是对陈抟的《龙图序》思想的一个发展。于此,我们对之不作详细论述。但是,张理在对“龙图易”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客观上对道教的“逆”的宇宙模式有非常明晰化的说明,这个明晰性得益于《易》的符号体系和思维方法的运用。这个“逆”的宇宙模式,既体现了道教的宇宙观,同时,对于道教徒而言,也是一个十分精炼的介绍内丹修炼路径和模式的图式。尽管张理本人的意图,是借阐发陈抟的“龙图易”来建立一个具有儒学特色的同时又包容万象的图书易学体系,但道教徒可能通过他的阐发,从中更能领会陈抟“龙图易”中蕴含的内丹学意旨,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宗教修炼。因为张理所阐发的陈抟的“龙图三变”思想,为建立起一个道教的宇宙模式以指导道教徒的内丹修炼、完善道教内丹术的学术体系、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内丹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总之,张理对陈抟《龙图序》的阐发,对道教而言,其价值就在于揭示了“龙图”各种图式对道教内丹学的理论启示意义,为道教提供了一个宇宙生化的模式和修炼模式。这对于道教的教义思想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