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皂君庙话皂君

作者:文 刀




  在北京海淀联想桥以南,沿皂君庙路有一大片社区,这里是以历史上一座有名的皂君庙来命名的。
  竈(灶)君,亦称灶神、灶王等。因为灶神是主庖厨之神,常被炊烟熏黑,所以又称皂君。灶神之说最早见于《庄子》。而中国古代孟夏礼灶的习俗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在汉代以前,作为五祀之一的祀皂(灶)是作为中祀,在夏季进行。《后汉书·阴识传》记载:“宣帝时阴子房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房再拜受庆……因以祀之。”自汉以后,祀灶由夏季逐渐变成了冬季岁末进行。晋周处《风土记》:“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升天,白一岁时事。故先一日祀之。”魏晋南北朝以后,祀灶时间不仅定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节进行,而且“不以贫富,皆备蔬菜饴豆祀灶”。从此,都不再宰羊、杀鸡,全部改用饴糖、蔬菜来祀灶了。
  那么,灶君是谁呢?《淮南子》称:“炎帝作火官死而为灶神。”汪葵《事物会源》又说黄帝为灶神。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称灶君名隗,又姓张名单。《吕氏春秋》:“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其他还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灶王为祝融吴回更合逻辑。人类历史随着人工取火的发明,人类对火的依赖与崇拜逐步神化,以致灶神成为主司每个家庭生活的神,把它供奉在厨灶处,就成了灶神。每个家庭都有厨灶,灶神也就成了最普遍、最广大、品位最低、只管一户的神。也正因为如此,灶神作为五祀之一,传袭两三千年,很少有庙专享供奉。
  清雍正五年(1728年),北京西直门外七里处的篱笆房有一处倾圮破败的古刹,由御膳房总管出资加以维修扩建殿庑数楹,茶亭一座,植树百余株,另外购置墓地数十亩,这样就由一个古刹改成了专祀灶神的皂君庙。大家知道,御膳房是清朝专设的为皇帝服务的庖厨机构,其权力之大,级别之高超过了任何朝代。他们捐建的皂君庙当然也是最高等级的。灶、皂同音,皂、灶也有内在联系,用皂不用灶显现出北京皂君庙的超凡脱俗,与众不同。后来,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屡有修建,但始终不曾敕建或赐建,资金来源还是御膳房或信士捐献,这就保持了祀灶始终是民间信仰或民俗的性质。乾隆十七年(1753年)重修皂君庙碑记载:“民间庖厨之地例设神位,尊之曰东厨司命……岁末以牲醪而送之,谓之醉司命。至正月则迎之饧箫粥。”辞(送)灶是在腊月二十三,灶王上天“述职”,往返需时七天,所以迎灶是腊月三十或正月初一。户部侍郎曹文埴受御膳房之请写出了迎、送神曲。迎神曲:“献岁兮发春,吉日兮良辰。条凤兮前驱,玉雪兮洒尘。迓云车兮何所,瞻翠髻兮九。神之采兮福斯集,腊白凤兮脯青麟。”送神曲:“驾双螭兮上征,指仙阙兮瑶京。荐蔗饴兮枣糕,吹笛兮鹅笙。连蜷兮归止,杼寸兮精诚。愿遐龄无极,锡纯嘏兮玉清。”
  如今皂君庙已荡然无存,只在原址上保存了几座碑碣,给我们研究祀灶这一久远的民间信仰和习俗留下了可贵的文字(碑文)记载。
  (国家宗教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