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道家式责任感简说

作者:刘笑敢




  为了实现高度的包容性,就必须避免各种外在的价值标准在人群中制造的对立和冲突。这就是道家式责任感的第三个特点,即价值的中立性或道德的超越性,提倡超越常规价值追求的终极关切。“道法自然”的名句说明道家的终极关切与其他所有宗教、哲学之追求的不同。道法自然以自然的和谐、自然的秩序为最高价值或中心价值,这就超越了其他各种思想体系中的最高原则。
  道家式责任感的特点或许可以以老子的“战胜以丧礼处之”的主张为例。三十一章说“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而以丧礼处之”。(帛书本)一般来说,战争胜利要开庆功会,要表彰烈士和英雄,老子为什么主张战胜要以丧礼处之?老子的文字非常简单,只说到因为“杀人众”。这里的“杀人”一词显然包括被杀的战败的敌人,而不是单指自己一方的牺牲者。因为“杀人众”“而以丧礼处之”是超于常人的襟怀,是跨越历史的远见。这样做,不仅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的理想旗帜,而且可以避免散播仇恨的种子,防止激化和延续矛盾,有利于社会与人类的长久和谐。
  显然,老子思考关切的重点不在于战争的指挥者、胜利者之主体性地位,而是对冲锋陷阵的将士之生命的惋惜;不在于歌颂胜利者的功绩,不在于彰显、宣示自己一方的伟大,而在于哀悯众多生命的不幸和人类社会的破裂。这是道家式责任感的对象性或非主体性特点,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其次,这体现了对敌我双方生命的同样尊重和怜悯,体现了不分敌我、是非、对错,不分地区、国别之界限的包容性。其关心的对象是不分彼此的所有人类成员的命运和状态,体现了最广泛的人文关切和包容性,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人道主义,也是真正的和平主义。最后,“战胜以丧礼处之”做法显然超越了、放弃了一切价值和道德标准所制造的人为对立,体现了价值的中立性或道德的超越性。
  
  注:
  ①老子的信念可以在马斯洛的理论中得到印证。马斯洛认为有机体自身有着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自我管理(self-govern-ment)、自我选择(self-choice)的趋向,也就是自发地选择健康、成长和生物意义上的成功。参见《老子古今》页594。
  ②此处原文以帛书甲乙本为底本,参考通行本校订之。下面一段引文同此。
  ③笔者将“圣人皆孩之”之“孩”字读作意动用法,即将百姓当作孩子,与众说不同。参见《老子古今》页493。
  ④六十五章也说“夫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知国,国之贼也;以不智知国,国之德也”。意思也是说社会的治理者不应与百姓竞比才智,而应该以淳朴之德为天下表率,不参与民间的竞争和攀比。
  ⑤类似的说法还见于三十二章“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⑥老子六十五章讲过“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帛书本),这里的“愚”字不是“愚弄”之意。二十章圣人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皆昭昭,我独若昏”。圣人自己也要“愚”,这是提倡上下皆淳朴无争的社会理想,绝非所谓愚民政策。参见《老子古今》页634-637。
  ⑦参见《老子古今》页608。
  ⑧这种辩证的否定在真实的生活中也是常见的。就在笔者撰写此文的时候,看到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总督David Trench (戴麟趾)说过“香港通行的放任自由主义政策,常是基于深思的决定,而非只是脑袋和意志的瘫痪”。(转引自洪清田《放任自由与积极不干预比较》,《信报财经新闻》2006年11月11日页7)。经过深思熟虑的放任无为与无所事事或无可奈何的放任无为的意义和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⑨如“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三章帛书本)“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四十七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七十五章),“不争而善胜”(七十三)。
  [10]引文以帛书本为底本据通行本校补。
  [11]引文以帛书本为底本据傅奕本校补。
  [12]详见《老子古今》页46-59。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