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国道教与和谐世界

作者:林其锬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支柱,是形成民族的重要自然力。中国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若从东汉汉安元年(142)祖天师张道陵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诸品经箓,正式创立道教算起,迄今已有1865年的历史。
  中国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尊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以“尊道贵德”教义为核心,强调重生贵命、济世利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追求身心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人类生存必须处理好的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基本关系的行为方式。所以,研究中国道教的基本教义理论基础,对当今世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道"为本体的顺生理论
  
  “道"是中国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道德经》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③“道”是什么东西?按照上引的内容,概括地说:“道”是空虚无形无声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在恍恍惚惚中包含着形象实物,它极为精微,自行往复,最为真实可信,而且用之不竭。它是“万物之宗”、“天下之母”。《道德经》进一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⑤这就是说:“道"作为“万物之宗”、“天下之母”,是依靠自己内部的力量自然发展,由无形到有形,由单一到繁多,从而衍生出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的。“道”衍生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道”的自化过程中的显现。因此,“道"是宇宙世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本源、存在的依据、统一的本体。
  关于“道"与“物”的关系,《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⑥王弼注云:“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何由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势也。唯因也,故能无物而不形;唯势也,故能无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及之,亦至道也;随其所因,故各有称焉。”又曰:“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尊,失之则害,不得不贵也”。⑦“由”,即由来、来源。物由道生,道寓于物,物有万千,至道唯一。万物得道之体而成形,故道呈现于万物之中便是德了。物是有形象的,名以定形是可以称名的;道则虚无混成,无形,是不可称名的。故《道德经》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⑧道之化物,“随其所因,故各有称焉”。所以道与德(物)的关系,是由一而多、由全而分、由隐而显的关系,宇宙万物,从无生无识的非生物,到有生无识的生物,再到有生有识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都是“道法自然”的化生、显现。
  道教大德和道家经典,对于《道德经》的道化思想和顺生天地万物的过程,都有精辟的演绎和描述。五代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谭峭(字景升,南唐时福建泉州人)在其《化书》中就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又说:“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而顾盼化揖让,揖让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掖卫化燕享,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竭,其去也力不可拔。”还说:“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⑨《太上老君开天经》对“无形大道”创造宇宙万物的过程从未有天地之时的自然空玄,到世界始分的洪元之时至于万劫,再到混元之后的百成,继之始有天地万物受一气而生的太初,都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总之,以道为本源,自化顺生万物,这是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与道同体乃是道教徒安身立命之所在。
  
  二、返朴归真的逆修方法
  
  宇宙绵邈,人生有涯,无限的客观世界与有限的主观个体生命,是人类面对的永恒矛盾。因此,如何解决生死实现超越,便成了宗教家哲学家千百年孜孜求索的终极关怀问题。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认为无分男女,只要信主行善,皈依上帝或真主,多做善事,灵魂都可以得救进入天堂得到永生。佛教认为形体本是因缘幻合实非真有,只能通过觉悟进入“涅槃”,这才真正超越生死得到解脱。儒家(或称儒教)则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以有限的生命做出最大的努力,以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人格的力量长存于人间。道教认为包括个人生命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道法自然”的化生显现,“道”是具体存在和人生的根据,从那里来,也可以回到那里去,沿着顺生的路,把握正确的修炼方法,返朴归真,回到生命的根源,与道合一,那就超越生死,与天地同寿,长生不老。所以,“长生成仙是道教的核心信仰,是它区别于别的宗教的特质之所在,是道教理论和方术的基础,缺少了这个核心和基石,道教也就不成其为道教了。”⑩
  “老而不死曰仙”,长生成仙是道教徒修炼得道追求的理想。也是人类生存追求生死超越的普遍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理想,道教作了长期的探索,经历了曲折,也付出了代价,但也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在秦汉时期的前道教成仙模式主要是以寻求天然的长生不老之药作为通向仙境的阶梯,从而达到长生的愿望,但并未获得成功,于是转向外炼成仙模式的探索。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以服食人工炼制金丹大药,希望借助金液、还丹永不败朽之性“假求外物以自坚固”来达到“举形升虚”羽化登仙的目的,这便是外炼成仙的模式,这种模式也称作外丹道。外丹道长生成仙的探索在道教化学制药学和道教服食养生学方面作出了贡献,曾在历史上盛极一时,但因服食外丹大药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也不尽其数,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唐宣宗等唐朝皇帝,皆因服长生药而丧命,外丹道遂遭社会怀疑和非议。经过隋唐五代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施肩吾、崔希范、陈抟等的努力,由北宋张伯端集大成的内丹道修仙模式确立了起来。[11]
  内丹道修仙模式是以人自身体内元真、元炁、元神“三宝”为药物,以“神”的力量(意念导引)使之在人体内“鼎炉”循环烹炼,在体内凝结成丹,“炼形合道,弃壳升仙",达到与道合真,超凡为仙。[12]
  内丹道是以道为本体,以道委之以气为现实的根据,修道即修气,通过道的中介物质气的修炼,寻求回归本体的道,达到与道合真超凡神仙的目标,这完全具备了可操作的实践意义。因此,按照钟吕内丹道的旨要,只要掌握修性炼命的工夫和手段,最后达致天人合一、与道同体的神仙境界是完全可能的。
  修性炼命,也叫性命双修,既修性又炼命,通过修心炼性、炼气修命,使人的精神和肉体产生根本变化,脱胎换骨,返老还童,永葆青春。若以世俗的语言表述,也可以说是通过修炼,达到个体生命,包括生理和心理的高度平衡和谐,保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达到延长寿命的长生目的。
  中医学界有人遵循中华民族“化繁为简,以简制繁”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中医中药的平衡定位学说,其内容就是“中医中药调平衡,平衡释放潜能,潜能自愈百病。”[13]认为“百病皆源于人的身体内部脏腑阴阳失衡。因此,治本需调理阴阳平衡。”所谓“失衡”,归根结底就是人体内部中枢神经和内分泌发生紊乱,不协调,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所谓“平衡”,就是从根本上恢复体内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的协调运行机制,使其释放出抵御和克服各种疾病的潜能,恢复体内脏腑的正常运行机制,实现人的身体健康。在道教看来,既然人生的根源在于“道”,循“道”而行,与“道”合一,就能保持自我身心的最高和谐,通过修炼,回到生命的根源,保持这个和谐自然便能长生成仙了。但是,在现实中,人生常是背“道”而行,迷于名利荣禄。“七窍徇于好恶,则精神驰骛而不守;志气糜于趣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腑壅塞于内,蔓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14]针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状况,按照“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逆修道路,“去甚、去奢、去泰”的方法,通过性命双修,反朴归真,实现个体生命身心的高度和谐,达到长生成仙的最终目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