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明清时期城隍信仰的官民分途
作者:王占华
可见,在危机时刻,城隍信仰还可以为民请命,解决因海寇动乱,官治不力而引起的民愤。
(三)争取自身利益
明清以来城隍信仰的变化,也为民众争取自身利益提供了动力。在一般民众观念中,对于官府的不公正行为,他们可以利用城隍信仰来支持自己争取利益的行动。
如,乾隆十三年(1748)在江苏通州发生了一起与城隍出巡有关的闹赈事件。据两江总督协办河务尹继善奏称如下:“切照上年七月内,沿海各场偶被潮灾,仰蒙皇恩,叠加赈恤,民社悉皆安业。乃有通州所属余西场沙地刁民,于二月二十四日聚集数十人,扛抬城隍神像,至场官衙署,吵闹求赈。”{12}
所谓“刁民”乃是封建统治者对民众的污蔑,实际上这是民众利用城隍信仰要求官府赈灾。
民众借助城隍信仰争取自身利益的行为,是明清时期城隍信仰为民做主的社会功能的突显。
注:
①关于城隍的发展, 可参阅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五十三“城隍神”。
②《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六十一《大学衍义补》,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7981页。
③(清)高维岳:光绪《大宁县志》 卷八《重修城隍庙碑记》,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④姚莹《东槎纪略》,《嘎玛兰厉坛祭文》。
⑤(清)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⑥(明)叶盛撰,魏中平点校:《水东日记》卷三十“城隍神”,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97页。
⑦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九《职官》,宗青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台湾方志集成。
⑧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⑨(清)袁枚著, 周欣校点:《子不语》卷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⑩(清)袁枚著, 周欣校点:《子不语》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1}《上海城隍庙碑记》,转引桂国林主编:《上海城隍庙大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12}中国人民大学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6页。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旅游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