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全真道初传四川地区小考

作者:郭 武




  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四川地区的道教活动自古至今绵延不绝,不过,随着张天师率领道民北迁,蜀地道教活动的声势似乎有所减弱,尤其是全真道于十三世纪在中国北方兴起后,蜀地道教更较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四川地区的全真道曾在中国道教界扮演过重要角色,如青城山、青羊宫等蜀中名山宫观多属全真道活动的重镇,而易心莹、傅圆天等四川地区的道长也曾成为中国道教界的领袖。然而,有关全真道在四川地区的传布历史却鲜有人进行过深入讨论,令人颇感遗憾。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全真道初传四川地区的时间考论如下。
  全真道之传入四川地区的时间,近来诸书多言是在南宋咸淳六年(1270)①,然语焉不详且不知所据。考《青城山志》与《青羊宫志》诸宫观山志,则或推元惠宗(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李道谦为“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之事②,或重清初陈清觉、张清夜等“龙门律宗”人物自武当山入蜀传道之迹③,其说虽有现存全真道祖庭(陕西户县重阳万寿宫)的《大元崇道圣训王告》碑为据,或有历代道教信徒的口耳相传为凭,但却未属确论。依笔者所见资料,全真道传入四川地区的时间当早于以上诸说,详如下。
  李道谦之受命为“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实早于元惠宗(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而全真道之传入四川地区亦早于此时。如《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令旨碑》载,元帝命李道谦“提点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时在至元十四年(1277)五月,授其“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兼重阳万寿宫事”则时在至元十七年(1280)正月④。此外的一些碑文,也能证明李道谦受“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确早于元顺帝时,如《楼观大宗圣宫重修说经台记》碑首题“宣授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古汳李道谦撰文”,末落“至元甲申岁阳复日后学夷山天乐道人李道谦斋沐谨述”⑤,此处的“至元甲申”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较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早七十余年。值得注意的是,在李道谦之前尚有全真道徒高道宽于至元丙子(1276) 得命提点“西蜀道教”,而高道宽在提点“西蜀道教”之前仅为“提点陕西兴元等路道教兼领重阳万寿宫事”,且姚燧撰《洞观普济圆明真人高君道行碑》曾赞之曰:“乃降教令,益之两川,蜀凡道流,曰始愿焉。”⑥这说明元廷最早令全真道徒管理“西蜀道教”的时间很可能就是至元丙子(1276)。在李道谦之后,尚有其徒孙德彧继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⑦,且元仁宗延祐(1314—1320)年间又有全真道徒领“四川云南道教提点”⑧,这说明元代中后期全真道继续在四川流传,并进一步传播到了邻近的云南行省。
  高道宽、李道谦等人之所以能得元廷委任官职管理“西蜀道教”,应与此前全真道在四川地区的流传有关。现存陕西终南山楼观的《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碑,首题“太原李鼎撰,海陵朱象先书”,末落“中统四年岁次癸亥三月乙未朔十二日丙午知宫王志安、聂志真建,元贞丙申岁重九日重上石”,碑文言元初全真道掌教尹志平曾因古楼观“祖宫隳圯,然于怀”而谓同尘真人李公(志柔)曰:“祖道中兴,玄功是勔,绍隆修建,公不宜后。”并“以观事付之”。而李志柔则不负众望,奋力在短期内修复了作为道教祖庭的楼观,至中统元年(1260)夏六月,楼观“以朝命易观为宫,仍旧宗圣之名”。为此,李志柔门人成志远、仕志安等议曰:“吾师重修之盛绩,独无纪述见于后,我辈出于门下者几三千人,于师之德不得为无负也。”遂请李鼎著文状其始末,而李鼎则在碑文中记李志柔兴造、传教事曰:“诸方建立,若宫、若观、若庵,殆三百余区,然皆以是宫为指南。故兴造之日,凡在门下者,莫不来自数千里之外,服劳效勤惟恐其后,是以功成如是之速也。”⑨尤为珍贵的是,该《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碑阴刻有“同尘真人门下宫观纲首名氏”,收录全国各地住持宫观的李志柔弟子姓名近三百位,其中有“成都府:观一、纲首二。青羊观李志柔、朱志辉”⑩字样。由此可知,全真道之传入四川地区当不晚于《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建碑之中统四年(1263)。考同尘真人李志柔事迹,其虽不如尹志平、李志常等元初全真道掌教著名,但亦曾为丘处机弟子,并恪遵丘处机“立观度人”之玄训而以“阐化为务”11,积极在各地传教度人,且有修复、住持道教祖庭楼观而令全真道“徒侣云臻,倍加畴昔”12之功。据《大元宗圣宫主李尊师道行碑》言,同尘真人李志柔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且未曾入蜀,故成都府青羊观的“纲首”李志柔应非终南山宗圣宫主“同尘真人李志柔”;不过,以同尘真人之“阐化为务”的门风,及成都府著名的青羊观之被全真道徒占据,可知当时四川地区的全真道发展虽不必如史家所说“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13,但也应有相当规模。而这种不小的规模,则是元廷委任高道宽、李道谦等全真道徒管理“西蜀道教”的重要基础。
  
  注:
  ①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宗教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8页,第21页。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宗教志》(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第10页。
  ②王纯五:《青城山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97页。
  ③李合春、丁常春:《青羊宫二仙庵志》(成都:四川省宗教事务局,2006),第15-18页。
  ④《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令旨碑》,见陈垣编纂、陈志超等校补:《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第592页。
  ⑤《楼观大宗圣宫重修说经台记》,见《道家金石略》,第642页、第644页。
  ⑥《洞观普济圆明真人高君道行碑》,见《道家金石略》,第619-620页。
  ⑦《皇元特授神仙演道大宗师玄门掌教辅道体仁文粹开玄真人管领诸路道教所知集贤院道教事孙公道行之碑》,见《道家金石略》,第787页。
  ⑧《通仙万寿宫碑》,见《道家金石略》,第752页。
  ⑨《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见《道家金石略》,第549-552页。
  ⑩参阅并转引自王西平、陈法永主编《重阳宫与全真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第106-113页。
  11《大元宗圣宫主李尊师道行碑》,见《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卷中,《道藏》本。
  12《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同尘洪妙李真人》,《道藏》本。
  13《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见《道家金石略》,第476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