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当今各国培养和竞相争夺的第一财富。谁拥有高素质具有现代化知识的各类人才,就意味着在21世纪全球的新一轮竞争中,享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当代的中国大学生,将是21世纪前30年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和一支主导力量和生力军。能否在校期间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和实现。特别是作为传统的电大教育愈来愈向远程化、网络化、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各类年轻学生的素质教育,探索进行有效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应该讲现在包括电大在内各个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总体来看对一些传统的,貌似平凡的素质的教育培养却总是抓而不紧,而这些素质却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比较缺乏的,更多的教育流于形式。关键问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些素质将对新一代大学生的培养乃至今后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怎样重大的决定性作用。笔者认为在以下四个方面是现今素质教育中较为薄弱和教育实效较差的,应予以强化:
第一:吃苦耐劳
这是学生内在意志品质最外在的表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最为忽视的、当代大学生最为缺乏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德,无论是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争取翻身解放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时期,中国人民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优秀素质,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胜利。红军长征为什么会最终取得胜利?不就是因为我们红军指战员发扬了前所未有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吗。在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我们的科学家硬是用比西方国家少得多的时间,使原子弹爆炸、导弹上天,靠得是什么?还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而看看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且不说前些年曾经组织的一次中日两国青少年夏令营中,我国的小学生的日本小学生在自理能力,吃苦精神及文明礼貌上的强烈反差,给我们带来了忧虑。单看看每天中午、下午各小学门口那成群的迎候放学的家长;以及每每大学新生报到时,校门口成排的各色小轿车,以及肩背行李送儿上学的父母(不仅如此,还要帮助铺床叠被),有人问及这些家长,几乎都回答:现在生活好了,想让孩子少吃点苦。
在我们对部分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只有12%的学生选择了“吃苦耐劳”是大学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当真不需要吃苦耐劳了吗?我们中国还远没有到达可以让国民尽情享受安逸的时候。我国的平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只是发达国家的一个零头;我们中国人还在拼命踩着自行车追赶别人的奔驰轿车时,怎么可能不要吃苦耐劳?我们国家经济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准还比较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没有达到较高水平时,怎么可以不要吃苦耐劳?我们强国之路还将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时,怎么可以不要吃苦耐劳?在当今一个充满竞争,面临社会选择的年代,我们的大学生又怎么能不要吃苦耐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在智力因素恒定的情况下,往往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放眼世界,哪个经济上振兴的发达国家,不是靠着一种吃苦耐劳的韧劲取得的。我们今后的征途,其难、其险不亚于红军长征,我们要让新世纪的接班人懂得吃苦、学会吃苦、能够吃苦,让他们从小多吃苦,培养和锻炼他们对困难、挫折的耐受力和耐挫力。
要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素质,首先必须从家庭到学校强化培养吃苦耐劳的意识,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好逸恶劳、意志薄弱的现象要及时发现,及时加以纠正。其次,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宣传、教育、实践等方面的培训计划。把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和勤工俭学作为教学计划规定下来,使学生真正懂得劳动的重要和必要。五、六十年代大学里都设有劳动课,这种制度就很好,应恢复。第三,必须优化社会大环境,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并不是仅仅对学生们而言,而是当代中国人应具有的。只有当社会风气脱离了奢华、浮躁,当社会运作、竞争机制达到完备、合理,我们学校的教育才能更有说服力和实效。
第二、团结协作
这是学生社会交往、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逢会必讲,逢课必上的内容。但也许是讲得太多,太烂了,往往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标题,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个集体、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团结则兴,分裂则衰,这是一个真理;在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则更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中,有意无意地从十年动乱中抿灭个性的极端又走向了过分强调个性的误区。我们这个时代明星不少,名人不少,一旦成就功名,我们就比较片面地宣传他(她)如何如何白手闯天下、如何如何在孤独中奋起、如何如何在强手如林中脱颖而出;在反映改革大潮的影视、文学作品中,更是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片面地去理解改革竞争。
在高校教育,乃至中小学教育,也是一俊遮百丑,只要专业上有成绩,其他都是软杠杠。虽然同时我们也讲团结也讲集体主义,但事实上有些思想动态的现象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现象之一:在班集体中,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一届较一届人数为多,但班集体疑聚力和班集体工作实绩却有逐年下降趋势。谁都不服谁,总认为自己有俊才,对他人的成绩却嗤之以鼻。现象之二:缺乏同情心和互助友爱。即使在八个人的寝室集体中,也以2-3人的小群体为主,且互不干涉。对同学的事缺乏应有的关心和同情的人数有增加趋势。现象之三:学习、工作中只讲竞争,不求协作,乐当红花,而少有人甘当绿叶。这以上一些现象只是其中较为典型的,其他还有许多细小的事情,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中这方面精神和素质滑坡。
鉴于此,我们在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一、社会有分工、有竞争,但更多的是社会协作。没有任何一项工作、一项工程、一项事业,靠单一的力量是能够完成的;一台戏中必须要有主角、有配角,而必须各尽其职,通力协作,才能成为一台好戏。有益的竞争,健康的竞争,就是在团结协作基础上的竞争。离开了这个基础,竞争就是对物质、智能的无谓浪费。二、团结协作基础上的竞争,才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没有了团结、协作甚至是互相拆台,就不可能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易陷于浪费精力的争斗当中,这种竞争无疑是在原有基础上降低自己。三、集体大众的利益,同时也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障。这是一个非常通俗的道理,大河断流、小河枯,没有一种个人利益会脱离大众利益而存在的,即使在一时、一地能存在,但也不会长久的。把人际关系从利用型转为互益型,为自己所在的集体作贡献、争取更大的利益;为自己的国家、民族作贡献,争取更大的发展,也就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这是一致的。反之,离开了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协助,那就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四、要学会容忍。要让学生明白,存小异、求大同的意义。要讲团结协作,必须要容忍他人的个性,甚至是在你看来的缺点;要牺牲一点自己的个性,以求得集体的共性。一切以自己标准为标准,以个人喜好为宗旨的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团结协作。
第三、忠诚老实
这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最直接表现,也是极为可惜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慢慢消逝的一个素质。现在,社会上有那么一股“潮流”,就是轻视忠诚老实,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讲竞争、讲利益,如果老实了,那就是吃亏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潜意识中“老实”二字几乎就等于“无能”的代名词了。似乎一搞改革开放,一搞市场经济,非油头滑脑、见风使舵的人不能成功。于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一种信任,社会生活中缺少了一份坦诚,人们不管做事、说话,似乎都得多留一个心眼。制假、售假、钻国家政策空子、挖集体墙角的人屡屡得见,甚至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比如今年的“抗非典”时期,大发国难财的也大有人在。
“忠诚老实”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除了在少数特定场合还被着重提起外,很少再被人们所强调。这自然也影响到了对“社会气候”最为敏感的大学生们。在一次对七百二十余名一、二年级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只有1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忠诚老实”作为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比例是太低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反映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其一,虽然现在各个高校都在狠抓考场纪律,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上至国家教育部也非常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但作弊学生还是不见明显减少,作弊现象还是屡禁不止。相当一部分学生中甚至有这样一种想法——作弊被发现是运气不好;对作弊的同学缺乏应有的憎恶,相反隐隐还有些同情,而对监考严格的教师却有一种敌对情绪。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这种极不诚实的行为,缺乏应有的情感认识,并没有认为这是可耻的。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的一代人中相当部分人是因为不诚实得利而沾沾自喜的,我们的事业还有成功吗?其二,作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向被认为是高尚人际关系中的典范,但现在也有被玷污的危险。有的学生在同学面前一套,在老师面前又是另外一套;有的学生干部不讲实话,不干实事,而热衷周旋于各位老师之间,以获得好处;有的学生考试之前不是忙于复习,而是忙于找老师划重点,甚至以送礼达到让老师泄露试题的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一方面原因,是我们有些高校教师,甚至是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喜好阿谀逢凶,没有原则性;另一方面原因,就只能是学生自身素养的问题了。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第一、要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只有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改善。这不仅指高校教学第一线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包括从事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的干部职工,这样能使诚实的学生真正得到作为一个正直人所作努力的成果,也使那些品质不是很好的学生没有了市场,也促使他们更快地面对现实,改正自己的错误。第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社会中的事业前途和人际交往。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商品生产是建立在信誉基础上的,任何欺诈行为在步入正常轨道的市场经济生活中是不会得逞的。一个不诚实的人虽然可能一时得利,但最终得不到人们的信任,事业终究也不会成功。只有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干事的人,才会最终成为社会的中坚,成功不会亲睐投机取巧的人。第三、在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现代意识同时,要大力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现在的大学生对一此外来名词能脱口而出,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甚至于达到轻视的程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至今仍为中外学者津津乐道,并不能因为近百年来我们落后了,就轻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反思历史,但对“忠诚老实”这样的传统,我们应该是发扬光大而不是丢弃。我们的教学部门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有意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强化教育,培养学生诚实为荣,不诚实为耻的情感和意识,到那时,象作弊这种现象就不会成为不治之症;而诚实对人对事,将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第四、遵守纪律
这是学生社会化程度高低的表现。社会要存在下去必须要有各种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国民遵守社会规范情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进度。所以说作为一个有现代意识的新世纪青年,具有遵守纪律规范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经济建设主力军以及能否成才与在校期间是否能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没有纪律观念的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就会对法制观念淡漠,最终会因违反社会正常规范甚至是法律而被社会所抛弃,成为落伍者。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是世界上纪律最严明的部队,但可惜的是,我们大部分国民却并没有象我们的子弟兵一样,而是表现出纪律意识相当的淡薄。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这方面的表现也并不能另人满意。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纪律、公德意识谈薄,违纪现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遵守纪律”是我们教育者经常对学生提的一个要求、却并不为学生重视,讲的多了,甚至连教育者本人也有些麻木了。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五:一、我们所制定的大部分规章制度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时代距离过大,针对大学生特点较少。拿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规章制度作一比较,就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形式、内容雷同,没有针对各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特点,制定相应的规范。对于现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也缺乏研究,没有能够有的放矢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二、现行高校学生规章制度中常规较多,具体化不够,从而可操作性也较差。虽然近些年高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修订出台了不少,但从实践的结果看,在科学性、系统化、可操作性上与实际需要还存在着不同的差距。有些规章制度由于本身的矛盾和缺陷,以及针对性不够,执行中有相当困难,学生也就不太重视。三、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由于各种原因,作为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的教师队伍不是很稳定,队伍素质也有待于大幅度提高。所以在执行规章制度过程中,存在着执行纪律不严格、不公正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规章制度的信任。四、学生对于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代大学生个性自由,外界信息吸收快而多,但对于遵守纪律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却认识不足,所以自觉性也相对较差。五、社会大环境及周围人群的影响。应该讲,现在我们国家整个社会人群中守纪律观念还相当淡薄,也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对违纪、违法现象也制止、处罚不力;大学生或多或少也受到影响,从而形成认为不守纪律没什么关系的想法。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制定大学生各项纪律、规范时,要注意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特点,注意规章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只有当制度本身是科学、正确的,执行才能有基础、有保障。其次,要加强遵守纪律、规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教育。不能够只管理,不教育,或是教育中不入理、不入情,只是做面上的工作。应该让遵纪守法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上相起共鸣,真正认识到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强制行为变为自觉行为。第三,在管理处理过程中,要力求公正、严格。在教育、管理、处理学生过程中,教师最忌欠公正、严格,这样只有起到反作用。一个学校学生违纪现象严重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和具体管理教师、干部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有关;不能一味责怪学生素质如何如何,更应该检查的是教师、干部自身在管理、处理中是否公正、严格。本着教育人的目的,不姑息、不迁就、不恂私情,公正、严格,应该是我们教育管理者在学生纪律问题上应有的基本态度。
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要想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实现经济腾飞的中流砥柱,要具备各方面优秀的综合素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忠诚老实、遵守纪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在这四个方面的不足,采取科学而强有力的手段加强教育和管理,争取为新一轮全球的人才大竞争,准备高素质的、数量众多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