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援引了大量材料,对影响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研究范畴,诸如“影响”和“模仿”,“接受”和“创新”,一一作了认真的探讨。以影响研究而言,书中提供的各种对“影响”含义的界定,表明了比较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例如,他们注意到影响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创造性的源泉”,因此,应该寻找作家在没有读过前一位作家的作品,就不可能存在的那种东西;注意到影响对于创作的渗透性,以及作家接受影响的心理因素(如发生影响的作家与接受者精神上的“亲和力”或“创造性叛逆”等心理);还注意到影响的变形、衍发、“负影响”等形式与结果,等等。由于本书颇为详尽地介绍了对于“影响”、“接受”的各种理论阐释,这起码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对于比较文学来说,影响研究也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不应该象现在某些从事外来影响研究的文章那样,只满足于寻求事实联系和平行类似。
此外,本书还讨论了文学史上的分期、流变和运动、文学类型、主题等问题,这些都是属于文学理论的课题,韦斯坦因从比较文学学者的角度去探讨,也自有新的眼光和独创见解。例如对文学思潮的研究,一般文学史家注重其历史衍化的背景、线索及特征等,将文学发展看来混乱的现象编成序列,而比较文学的切入,则可以从对各种思潮流派的彼此影响渗透的角度以及平行比较的角度去考察,这就可能获取更为宏观而深入的视角。近两年的中国文学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很有生气,人们开始注重对中外文学思潮的互相影响、融汇作综合的宏观的考察,其中就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比较文学的眼光和方法。韦斯坦因这本书在这一点上,也会给人以理论启示。
这本书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如对东方文学所知有限,而且“对把平行研究扩大到两个不同的文明之间”持怀疑态度,某些观点显得较为保守、狭隘。但作为一本比较文学的导论,这本书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可接受性,当作教材也较适合。书的中译本封里印着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对此书的评价:“无疑是同类著作中最好的。内容丰富,布局明朗,叙述清晰,评论公允。极好的入门书。”我以为并非过誉。
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已经越过了一般倡导的阶段,眼下需要做的是,发扬严谨而又开放的学风,认真、系统而不是好奇、皮毛地了解和吸收外国比较文学理论,扎扎实实地在研究实践中建树有我国自己特点的理论和方法。看来,认真坐下来研读几本象《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这样有一定代表性的原著,是有益的。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一版,2.55元)
品书录
温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