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把周作人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三种早期著作编为一册出版,为读者了解这位既有功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又在历史面前难洗耻辱的作家提供了研究材料。三种著作收周作人自一九三○年至一九三六年的散文一百二十余篇。这些文章或谈学问,讲古书,或议论今人实事。其境界大多如作者自述:力求冲淡,虽然不时亦有很辛辣的讥刺蕴含其中;作者在书中谈自己的处世态度时,主张“忍过事堪喜”,但有时候看来也还是忍不住,也要对人对事批评几句,这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看到了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冲淡,对什么事物辛辣,又在什么时候讲“忍”,对哪些现象批评,是不是会使读者对周作人之所以是周作人更加深一些认识呢?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化史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较全面的古代文化史工具书。词典包括史前文化、历史地理、名胜古迹、宗法、礼俗、饮食、器用、教育、宗教、哲学、经学、文学等等四十六个门类,四千余词条。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新研究和估价,是许多人文学科研究者有兴趣的题目,但面对如此广博的领域,短期内是不太可能全面把握的,词典的编者先从最基本的铺路工作做起,应该说是一种值得赞扬的脚踏实地的态度。
比较文学一直是热门学科,文学研究者纷纷致力于“比较”,但热了一阵后,发现成果寥寥,由此始感到学术界对这门学科从理论准备到知识准备都欠缺甚多,还应该从扎扎实实的奠基工作做起。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即为此目的而编。刚刚出版的,由温儒敏、李尧编的叶维康(美)比较文学论文选《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选了叶氏八篇著名的学术论文,从中可以看出叶维廉教授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他研究的基本趋向。海外华裔学人在对中西文化异同的认识上具有更优越的条件,他们的学术成果,将会给中国学者们更深入地思考中国的比较文学发展路子提供养料。
我国古代韵文体裁大体以诗、词、曲、赋分类,诗有《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沅君著)、词有《词史》(刘子庚著)、曲有《词曲史》(王易著),长久以来,唯独赋无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出马积高先生的《赋史》,为文学史弥补了这一空白。作者把作为一种文体的“赋”在千年文学史中的发展脉络仔细作了清理,不仅对这种在中国古代曾高度发展的文体从形式到内容以至文学思想的演进作了研究,而且对某些传统观点如“汉以后无赋”、“唐无赋”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唐代不仅有赋,而且唐代的赋更能称为赋的发展高峰,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面貌具有独到眼光的见解。同时,作者对于与“赋”有关的各种文学现象和文体交互影响的研究,也表现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具有开创之功的专著。
中国古典形式的诗歌,有过灿烂辉煌的时代,进入现代,它的创作成就仍然是巨大的,但又被排斥在文学主流之外,这是时代变迁使然,是很自然的,无须多说。《中国当代诗词选》(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建国以来容量最大的旧体诗词选本,所选的诗词大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这本诗词集以作者众多、作品丰富表明了作为当代诗坛的一个组成部分,旧体诗词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由于旧体诗词更切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文字的特点,所以,它对某些特定领域的表现力,也可以说还是无可替代的。因此,作为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它不可能独占春色,但也不会凋残。
竹枝词起源于民间,自唐刘禹锡以后渐为文人掌握,成为一种纪风土、讽时尚的诗体。北京古籍出版社继《北京清代竹枝词》、《北京风俗杂咏》之后,今年又出版了雷梦水辑的《北京风俗杂咏续编》,这几本诗以竹枝词为主,描绘了自清以来近三百年间北京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四时节令、民间艺术等古都的地域文化风貌;也反映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个阶层市民的生活状况,其中所表现的生活形态、心理情趣、风俗史实都是文化古城历史的一部分,可供文史、民俗研究者参考。
古诗选本如《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皆可传世。近年的新选本也都体现着选家的不同标准,各有长处。最近齐鲁书社的《宋人绝句选》堪称宋诗选本中的翘楚。它的特点是不仅选了人们熟悉的好作品,更突出的是选了那些出于不见于史传的作者之手,从未被收入过选本的佳作,使长期被忽略的作品免除了遗珠之叹。
如果对乔治·艾略特的名字还不是很熟悉的话,那么,《米德尔马契》(项星耀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实是不妨一读的作品。据F.R.里维斯盲,英国小说的“伟大的传统”是由三位作家组成的,乔治·艾略特就是其中之一;而伍尔夫则把《米尔德马契》作为这位女作家小说成就的最高峰。小说通过平行发展的两条主线和几条支线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命运展示出一副人人处心积虑、盲目筹划、苦心经营、狂热追求而到头来阴差阳错、事与愿违、失败破灭的令人沮丧的景象。这位“用沉思和道德评价来对她所刻画的人物产生影响的思想家”,对人的内心和思想的活动所具有的洞察力,表现在作品中对人的理想主义和人的卑微琐屑的一些最为入木三分的分析之中,这使她在当时就被誉为心理小说的先驱,劳伦斯、普鲁斯特和伍尔夫都蒙其影响。
克劳德·西蒙的名字是随着一九八五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而在一夜之间被世人所知的,但他的代表作《弗兰德公路》问世后,在一片“难读”的抱怨声中,似乎尚未同时获得普遍的承认。漓江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译本(林秀清译)为国内读者提供了认识这部作品的方便。小说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在战争的灾难和大自然的美景对比中人的处境和感受,它完全摆脱了传统小说顺时序的叙事方式,历史、回忆、想象、印象、幻觉等同时涌现,象许许多多彩色玻璃画面构成的万花筒。有评者认为,新小说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小说由“历险的叙述变为叙述的历险”,如果想到《弗兰德公路》进行文字探险的重要意义,想必读者不会因其没有“故事”而加以苛责了吧。
杜鲁门·卡波蒂的长篇小说《残杀》作为一种新的创作形式——“非虚构小说”,在美国引起轰动,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张增武、周嘉项译)使我们看到了这种“新新闻报道”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感染力。作品写两个囚犯出狱后用极残酷的手段平白无故地屠杀了素昧平生的富裕农民一家四口。由于这个犯罪案件缺乏明显的杀人动机,故案件发生后一时成为舆论中心。作者苦心调查和采访六年之久,然后用一种独特的新体裁对这个案件的发生、发展和审讯过程作了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分析。以“事实与虚构混淆不清”的手法,利用发生在现实生活里的社会题材来大显身手,它是否比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更具批判性?与《残杀》同作为“当代美国文学”丛书之一的《猫的摇篮》(陆凡译),是“黑色幽默”派小说家库尔特·冯尼格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猫的摇篮”是用一圈绳子绕在双手手指上,翻出叫做“猫的摇篮”这么一种花样来哄小孩玩的游戏。作者用它来象征一切骗人的、虚伪的东西,作品讽刺的对象,用书中一个人物的话说是“整个时代的问题”。复杂的情节、多层的线索十分恰当地安排在简短的章节和不大的篇幅之中,夸张到荒谬程度的手法把纷乱的社会现象和隐蔽的心理活动,以及作者的主观倾向浓缩为警策性的句子,因而语简言奇而含义深切。
二十世纪法国思潮,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然而以此为题的一部专著——《二十世纪法国思潮》(〔法〕约瑟夫·祁雅理著,吴永泉等译,商务印书馆),却只有区区十几万字的篇幅,这难免令人感到意外。作者对此作了解释:“这本著作既不是过去七十年间法国哲学的历史,也不是这一时期的哲学编年录。这两种打算都需要几卷本的著作才行。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只是考察和评价上述时期法国思想的几个最重要方面,因而把注意力集中于真正最重要的几个思想家和那些对社会历史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的思想家。”作者的阐释是简捷而透辟的,以一章篇幅论述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并非专家的读者来说,或许比读过洋洋数十万言的《存在与虚无》之后能够对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潮有更加明晰的了悟。而通观古今的考索与分析,生动又不乏幽默的叙述语言,亦在启人思智的同时复为之增添了阅读的愉快。同时问世的《一九○○年以来的伦理学》(〔英〕玛丽·沃诺克著,陆晓禾译)也同样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作者依历史顺序,按学派关系,从穆尔开始,以分析伦理学为主,兼顾思辨伦理学和实用主义伦理学两派,扼要论述了当代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当代欧美讨论的主要伦理学问题以及伦理学的最新进展皆在书中得到了反映。
《哲学史教程》(上卷,〔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是西方学者撰写的同类著作中的一部名著。作为弗赖堡学派的创始人,这部哲学史著作,正如它的副标题所示——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新康德主义观点来进行系统阐述的。而令人感兴趣还有这样一种论点:“所有的哲学体系都是个性的创造物;在这方面哲学与艺术作品有某种相似之处,而且也必须从创始人的品格的观点来作如是的理解。”“在这些纯属个人的创作中,美感必然代替了永恒知识的价值,而哲学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使人印象深刻事实上完全出于他们的‘理念诗’的魅力。”
宗白华先生的早年弟子张安治教授曾挽其师云:流云自在流水哀吟哲人其萎;散步无言散花留梦美学常新。值先生故去将及一载之际,读到《美学与意境》(宗白华著,人民出版社)一书,则更令人与撰联者同此心境。无怪此著甫一问世,即告售罄。评介宗先生的著作,非拙笔所能为,今谨将先生之言择录于后:“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乃能沉潜深入万物核心,得其理趣,胸怀洒落,庄子所谓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者,乃能随手拈来都成妙谛。”诚乃悟道之言也。而其中之深意,又岂绘事所独专!
齐鲁书社向以出版富于学术价值文史著作为学术界称道。最近该社又推出了老学者张维华的《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中国与西方的交通往来,导源甚早,有人认为早在古代希腊罗马时即有往来,但文献不足,渺茫难证。至明清时期,西方各国以舟楫帆樯之利,纷纷东来,给古老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巨大的影响。《简史》一书,大略分为交通、宗教、文化三部分,于有关史料,旁搜博览,展现了这一时期中西交往的宏大画面。同时出版的还有赵俪生先生的《顾亭林与王山史》。全书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为《顾亭林新传》,一为《王山史年谱》。前者是带发扬阐微的论著,后者则是纯粹考据的作品。著者三十多年前曾著有《顾炎武传略》发表,于今颇惭少作,故有《新传》的写作,而这仍不过是作者以有生之年写作《顾炎武大传》的一种准备工作。由此可使后学如我辈者从事领略老学者著论之慎重与精心。作者在书中说“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急于崭露头角的年轻人,甚至随手从最轻易处就可掇拾到手的材料中,随手掇拾几条就进行大题目的论证,我们在一旁看着,实在是有点‘心之谓危’了。”这对时下有些躁进的同伴,实不啻为一剂攻治之良药。
一九七九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舒尔茨于一九六四年发表了一书为《改造传统农业》,此书对如何认识和改造传统农业,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起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最近,商务印书馆已将它翻译出版。何为“传统农业”?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所以不能根据其它非经济的特征进行分析,而要从经济本身入手。“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根据他对这种均衡状态的分析来看,“舒尔茨所说的传统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译者序)对此,舒尔茨批判了两种流行的观点,一是认为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率低下;另一是隐蔽失业论。他认为,“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就是说,把生产要素配置率低下作为传统农业不能实现增长的原因是不能成立的。而那种认为“贫穷社会中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学说”(隐蔽失业论又称“零值在业劳动学说”,基本观点是:传统农业中有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是零。)也是错误的。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的贫穷落后及其不能为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在于资本收益率低下。同时认为,制度上的相应变化也是改变传统农业的条件之一。
美国现代经济基础丛书收入经济学主要分支的专著十二本,每本都着重论述本学科的主要问题,介绍当前的新知识。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B.弗里曼的《劳动经济学》(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七年三月第一版)是其中的一本。本书扼要的论述了美国当前的劳动力、就业与失业、工资福利、劳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介绍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政策和措施。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最大化行为和市场分析及劳资关系理论是本书作者依据的主要分析方法。弗里曼认为,每一种社会的一般劳动问题都是由四个主要方面构成:工资、就业和职业技能、失业、劳资关系和工作原则。在理解一般劳动问题时有这样几种研究方法:最大化行为和市场经济的方法、宏观经济调节的方法、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结构问题的方法、马克思的理论的方法。本书所提供的美国劳动问题和劳动政策的现状与趋向和本书提出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参考。
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已经出到第十一辑。此辑收入的是一组比较经济学的文章,包括七篇:克里斯·马登的《比较经济制度》、约翰·克鲁德森的《西方混合经济》、菲利普·汉森的《进口带动增长已经终结了吗?——苏联、波兰、匈牙利七十年代经验的评论》、戴维·A·戴克尔的《权力分散与指令原则——从苏联经验中汲取的一些教训》、雷蒙·W·哥德斯密斯的《金融结构和发展的国际数量比较》、弗雷德里克·C·莱恩的《政府在近代初期的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乔尔·莫克里的《十九世纪上半叶低地国家的工业革命:实例比较研究》。其中,第一、二篇提出了比较经济学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和比较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第三、四篇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提出集中管理不利于经济的增长。第五篇专就金融的国际比较方法论进行论述,分析了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两篇是比较经济史领域的文章,根据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历史经验,对政府的作用和某些国家工业化成败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讨。这些对我们了解最近西方比较经济学研究的现状有很大帮助。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