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由若干位出版界前辈创办的。陈翰伯同志作为全国出版事业的领导人,曾对《读书》的擘画、创办尽了很大的力量。陈原同志在领导商务印书馆、研究语言科学、主持中国语文应用工作之余,长时间担任本刊主编。三联书店负责人范用、倪子明、史枚同志,继承“三联”的传统,以副主编身份,带领若干年轻编辑,面授身教,并负责实际编务有年。文学家冯亦代和漫画家丁聪同志,也长期以副主编、编委等身份,帮助《读书》工作。此外如三联书店编审戴文葆同志、中年哲学史专家包遵信同志,都曾为《读书》尽力。当然还可举出一批顾问、编委的名单,限于篇幅,就不细说了。
按照当前对刊物编辑工作的一些规定,主编、副主编的责任,落到了两个也曾长期参与《读书》的工作却无甚“知名度”的人身上。沈昌文由于其在三联书店工作之便,几年来为《读书》处理种种全局性的事宜,而得以忝为主编。董秀玉也因其在三联书店工作,现调往香港,得以联络海外作家,使《读书》更加具有沟通海内外的作用,列为副主编。
《读书》的具体编辑工作由三联书店《读书》编辑室担任。那里有五位三十来岁的年轻编辑:吴彬,中国文学编辑;赵永晖(丽雅),外国文学编辑;杨丽华,哲学、美学、心理学编辑;贾宝兰,经济学编辑。五人之首为王焱,董理编辑室内的日常业务,并兼任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编辑。
值得提出的是,老一辈的《读书》创办人虽然已经不再担任日常编辑工作,但仍然在为《读书》操劳,仍然是《读书》大家庭中的一员。如本期卷首一系列老作家的文章,即为范用同志所辛勤组约。陈原同志将在近期推出他的专栏。冯亦代同志不顾高龄年迈,每期的文学稿件仍然逐一过目,还每期必定撰写海外书讯一则。丁聪同志仍然设计版面,画绘人像,而且效率之高,为所有老、中、青之冠……
《读书》之“班底”,大致如此。所以为此饶舌,不是想借以宣传《读书》如何实力坚强,而只是交代一下:《读书》并未改组,刊物办好办坏,也还是当年的这么些老的,中的,少的,男的,女的……
人是这么些人,刊物内容当然还想不断更新。读者可以从这一期的目录约略看出一些端倪。我们目前奋斗的目标是:在不降低刊物的品格、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它的可读性。这话已经说过许多次,也已作过不少许诺,但是仍然未能尽如人意。现在再作许诺意义不大,只是逐步做去就是。我们只希望读者时常就此给我们指点、帮助和监督。
在第十期《读书》上我们说过,从一九八八年起,要调整定价、减少篇幅。现在,定价仍按原议调整,篇幅则未减少,因为看到很多热心的读者的来信,他们对《读书》的那种真挚的爱,使我们不忍心这么做。然而,这么一来,如果一九八八年内纸张、印工还要调价,《读书》就将象一九八七年一样,出现相当大的亏损。现在只能祝祷一九八八年不出现这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