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成立的中国文化书院,经过三、四年努力,到今年发表了它的第一个成果:《论中国传统文化》(3.20元),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一集”,共收讲演稿二十三篇。这是一九八五年三月“中国传统文化讲习班”的讲稿汇编,从中国的哲学、历史、宗教、经学、文学、语言、地理学,一直讲到书法艺术、音乐文化。关于文化问题,有过种种讨论,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思想界的热潮。有人以为这个“热”十分必要,也有人觉得大可不必。但不论如何,要了解中国,总还不能不留心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汤一介教授在全书长篇序言中,条分缕析地指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他要求在中国“形成一种现代化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是对他的学院的学员的勉励,也可以说是他创立学院、举办讲座、出版丛书的宗旨。当然,这话过去、现在也许有人说过、讲过,但是认真地、踏踏实实地诲人、作文、出书,使读者可以从象这样一本书里那样具体地分辨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汲取必要的养份,却是不多见的。
由文化“热”所导出的另一个“热”——韦伯热,在三联书店的出版物中也得到了反应。这就是它组译出版了韦伯的基本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25元)。它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编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的情况,我们过去已介绍过。以青年哲学家甘阳为首的这一组织,他们对中国文化问题的关怀,往往是从介绍、分析西方现代智慧入手,因而大量译介、论述西方有关原著为其显著特长。《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大陆和台湾都已出过译本,按说三联书店不应再凑热闹。不过现在这个译本的特出之处是,它不厌惮烦,译出了占全书将近一百页的注释。这些注释虽然不是正文,却并非可有可无的东西。台湾学人杭之在他著名的《一苇集》中评论台译本《基督新教的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时指出:“这译本并不完全,书中对喀尔文教派以外之新教各派之讨论,以及份量不下于正文的注释都没有译出”。不译出注释而称之为“这译本并不完全”,则学者们对这类注释之重视可想而知了。
当然,在眼下的中国,是否真正有了韦伯“热”,还难说。因为无论韦伯长韦伯短,此人的基本原著的全貌尚未为人所见,总难说已经可以形成热潮。这就好比前一些年对萨特说长道短,但萨特的原著却少为人知。从这意义出发,三联书店不论种种周折,总还想为中国学人提供一些可以利用的思想资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不足是,它还只是从英译本转译,未能直接译自原文。这些缺憾只能以后逐步弥补。
“书话”之作,自然以周作人为第一,但是自他以后,也还不乏高手和力作。历史学家曹聚仁和他的《书林新话》(1.95元),也许算得上其一。此书的特色,在于它实践了作者自己的读书经验,即处处有自己的见解。六十年代中国作家写书话,往往带有时代的特点,即多空话、废话。本书作者此时居住海外,也就避免了这一缺点。而作者娓娓谈心式的叙述方法,又极易打动人心(读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并用以同任一本中国思想史相对照,即可觉出作者文字的魔力)。现在,报刊上多次呼唤“书话”的重新诞生,按理说它应该受到读者的欢迎。不过此书印数才五千,由此要推测出“书话”这种形式正在走向繁荣,还难。出版社亏本出“书话”,一年一种、二种尚可,要多,是办不到了。
美国记者白修德十年前写过一部闻名遐迩的畅销书:《探索历史》(1.40元),十年以后,中文节译本在三联书店出版,已经成为十足的“不畅销书”了(印数:二千一百册)。中译本出得慢是一个大原因,而在中国的目前,这种不耸人听闻的书名,大概也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不过,这本书还是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作者在抗日战争期问在中国生活、工作,作为一个正直的美国人,他的观察和叙述都是引人注目的。如书中叙述对周恩来总理的认识和了解,读来极为感人。
三联版新书此刻可以在市上见到的,大概还有几种,如《大熔炉两年》(刘宗仁著,2.10元),《松村谦三》(远藤和子著,1.75元),等等。前者谈作者在美二年的感受,由美国朋友沙博里向三联书店推荐。原作为英文,现在这个本子并非中文译本,而基本上是一种改写。这是一本在新时期里中美人民友谊纪录,作者说他“到美国后,凡有难处,总有美国朋友帮忙”。至于在美国的中国同胞,更是风雨共舟。后一本书是一位外国友好人士的传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预见到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必然趋势,为两国邦交正常化披荆斩棘,作了不懈的努力。多年以来,同外国交往益加频繁。要是过去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有点宣传的味道,现在说这话倒是更加近于实际。但朋友多了,老朋友还是不能忘记。我们出这两本书,就带有这个意思。
最后再交待一句:要购买三联版图书,外地读者,请写信到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三联书店发行部。邮购负责人:戴京。
《读书》服务日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