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选译本,去年一下子有了两种:陈晓燕译的《人生随笔》和梁宗岱、黄建华合译的《蒙田随笔》。蒙田之著应该有全译本,如今的节译本只能救急、不能治本,但有两种又比一种要好一些。陈本用语录体节译原著,并围绕一些中心予以重新排列,在精神上,我以为与蒙田随兴之至自由游走、机锋到处妙语天成的文章可以相通。梁、黄的译本,序言交代了许多曲折,又可于“文革”摧残文化得一例证,只是体例不一,其咎只归于历史罢。
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如伊斯拉谟、拉伯雷与前期莎士比亚,都不例外地用满腔热情歌颂着人,肯定着人的价值,其方式常用夸张和充满激情的描述。到了蒙田,作为十六世纪法国后期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在人的认识上向前迈了一大步。他由肯定人发展到剖析人,深刻地解析着人身上固有的矛盾和弱点。与前期人文主义者把人当做神来看待不同,他是把神(圣人)拉到凡人的地位上来。初期的人文主义者,初发现人的伟大,必定同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一般,讴歌称颂,狂欢不已;而春潮漫过,神的伟大的外壳开始剥落,人成为神的可能性也便自然消退了。莎士比亚后期的痛苦,同样也是此种深化的结果。
由此导向蒙田思想的另一特点——怀疑主义。他的怀疑主义,逻辑上发端于对人的知觉能力的怀疑。由此出发,蒙田展开了对已知知识体系的怀疑,其中心是对宗教的怀疑。
宗教改革运动在历史上无疑是进步的。但矛盾在于:宗教改革家们为了完成自己的改革事业,往往更为固执地认为只有唯一的真理且在自己手上。而在蒙田旁边爆发的胡格诺战争,也是以信仰的唯一性为准则的。在此营垒分明的对峙面前,蒙田迥异于常人,展开了对宗教的全面怀疑。他嘲讽道:“人类肯定完全疯了,他甚至不能造出一只跳蚤,尚且想造就成打的神。”我们最不知道的事情最易于被神化,所以,无备的人更易接受神学知识,将自己的见解让位于信仰。这对于当时的宗教迷狂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沉的摇撼。
蒙田的怀疑与其说是怀疑,毋宁说是对绝对真理采取一种开放性的眼光。正因此种深刻的怀疑,蒙田对知识、对社会、对人生,皆表现出独特的宽容精神。他说:“没有任何主张使我惊讶,没有任何信念会触怒我,无论与我自己的主张或信念多么对立;不存在任何极端无谓和放肆的想象,以致在我看来不利于人类才智的产生。”他把一切罪行都归咎于自负,希望人人避免愚笨和荒谬,建议大家作长途旅行以开阔视野,以宽阔的胸怀改变自己的狭隘与固执。而他的主要矛头仍指向愚昧的宗教迷狂。就这样,今日若谈宽容史,便不得不道及崇高的蒙田。
蒙田的弱点是极明显的。“我的思想是不可屈的,虽然我的膝盖如此”,明确地道出蒙田自己思想与行为的巨大矛盾。他在思想时无拘无束,在现实中则谨小慎微。这自然可归咎于当时资产阶级的软弱。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向旧营垒冲击的往往有这么两类人:一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另一类则犹豫徘徊、只求怀疑。后者在坚定性上远逊于前,而深刻又常胜于彼。如若此说成立,那么,朋友,请不要偏爱一类而鄙弃另一类吧。
(《人生随笔》,陈晓燕译,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版,0.74元;《蒙田随笔》,梁宗岱、黄建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二月版,1.65元)
品书录
卢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