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培将自己的博士论文整理成书,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弗赖堡经济学派研究》。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在与各种经济理论上下左右的比较分析当中,全面地评介了弗赖堡学派,使我们能在二十来万字的篇幅中对这个学派的理论内容和思想风格,有一较为全面的了解。
德国弗赖堡学派,也称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它的一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一套由艾哈德政府大力推行、产生了所谓西德战后经济繁荣的经济政策,我们或许已经多多少少有了些了解。而我们往往还并不很了解的,则是这个学派独特的经济学方法论。德国是个出思想大师的国度。在经济学领域内,它早年是鼓吹归纳方法、强调历史经验研究的历史学派的故乡,后来又深受边际主义创始人之一、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的演绎分析和数理方法的影响;在历史学派和边际主义学派之间发生过著名的经济学“方法论论争”;还产生了充满辩证逻辑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此而论,任何更晚近的在德国形成的经济学学派,也都是“命中注定”要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作出点儿特殊贡献的。弗赖堡学派也“命数难逃”。作为这一学派精神领袖的瓦尔特·欧肯,早年是个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后来又专心研究新古典主义的边际理论,深得各派理论、各种方法之真谛,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家们走过的思想道路作了一番前人未曾作过的总结、概括,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体系”。这是一笔堪谓丰腴的遗产,任何致力于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些启发,使自己在创作活动中更加“自觉”。
“首先忘掉第二个任务”。弗赖堡学派是与一整套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联系在一起的,并且,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承认,在当代经济学的各流派中,真正用自己的经济学说指导政府并取得了经济政策上的成功的,只有弗赖堡学派这一家,比整天叫嚷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都更为风光。因此,它绝无“脱离实际”之嫌。但正是这派理论家们,特别地强调了“纯科学”研究的重要性。W·欧肯认为,社会科学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研究实际的、历史上既定的世界”,把对事实的实证性的科学探讨与价值判断区别开来,不带偏见地研究现实。二是提出政策主张以实际地解决经济问题,“塑造社会”或“塑造各方面的秩序”。(这其实正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两方面的任务中,第二个任务无疑构成经济学的目的;真正的经济学家总是以“经邦济世”为己任的。欧肯特别地批判了当时德国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存在的那种“根本不想影响决策”、不想完成第二个任务的经院主义气息。但与此同时,他却指出,要想完成第二个任务,就要首先“忘掉它”,先致力于完成第一个任务;“摆脱经济政策上的愿望”,首先科学地对既有的现实世界进行理论分析。这样作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任何科学并可行的政策都只能来自对现实世界各种相互联系的正确、全面、规律性的认识;应该从理论分析中得出“政策方向”,而不是相反,“政策导向”地进行理论研究。欧肯还指出,任何政策都必然包含着一定的利益倾向和价值判断,而科学家的工作应该首先处于经济利益之外,客观地说明各种经济利益的由来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不知道欧肯们是怎么做到“忘掉第二个任务”的。经济学家也生活在总是不尽人意的社会当中;柴米油盐,功名利禄,要忘掉已属不易;“塑造社会”,叱咤风云,这样为国为民、“堂而皇之”的任务也要“首先忘掉”,自然就更难。但这些弗赖堡大学的教授们的确写出了一些“首先忘掉”的著作。看来书斋的魅力,只有坐进书斋里面的人才能说得清楚了。
“提炼经济理论”。这是欧肯提出的完成“第一个任务”即研究现实世界的基本方法论。所谓“提炼”,也就是从具体的经验现实中,抽象出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理论。这也就是所谓理性主义方法,即通过抽象的思维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欧肯批判了与理性主义方法相对立的经验主义,指出后者虽然观察具体、面面俱到,表面上接近现实,但实际上却由于不能准确地把握各种内在联系而脱离了现实。同时,“提炼”也不同于只靠经验进行归纳和例证的方法。因为就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现实中的联系往往具有偶然性,由多种因素造成,而要想揭示必然性的关系,就必须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
欧肯所说的提炼理论,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现实的各种经济制度中,提炼出“经济秩序的纯粹形式”,把历史上具体的多得不可胜数的“经济秩序”(经济体制)还原为几种简单而抽象的“要素形式”,形成理论上用来反映现实的“理想类型”(不是所谓“目标模式”,而是舍象了许多具体因素但仍反映现实秩序本质联系的“纯粹形态”)。欧肯根据它所认为最重要的体制特征即计划体制和信息结构,把历史上一切经济秩序归结为两种最基本的“类型”:“集中领导的经济”和“交换经济”;每一种基本类型又包含若干属于“亚类型”性质的纯粹形式。它认为任一地点任一时刻存在的具体的现实经济体制,都是由这些基本形态和纯粹形式当中的某几个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的。比如,欧肯举例说:一九四○年德国某工厂的职员A的家庭就同时在两个不同的经济秩序中进行经济活动:该家庭在花园里种植一部分自食蔬菜,是“简单的集中领导经济”;而他出去劳动,他的妻子外出采购,则属于“交换经济”中的环节。
另一方面的“提炼”,是在已经确定的经济类型和给定的其他“外定条件”基础上,推导出有关经济运行和经济变量决定的经济学“理论原理”。“外定条件”(data)一词,指的是人们在解决经济问题时所面对的不由自己控制的给定条件(左大培书中译为“资料”,笔者以前曾译为“背景条件”)。欧肯所认定的对一个经济系统的外定条件有六项:1.整体的需要(其实应为人们的效用偏好体系); 2.存货(主要指资本存量);3.劳动;4.自然(各种物质生产条件);5.技术;6.法律和社会组织,包括传统、意识形态等等。欧肯认为,经济理论原理,就是反映一定经济秩序类型下各种外定条件之间必然联系的一系列合乎“充足理由律”的“假言判断陈述”(A真;若A存在,则B存在)。这样“提炼”出的理论,是具有必然性的思维真理,只要前提条件存在,就是一般适用的。它们不一定具有现实性,因为其前提条件可能不存在;只有前提条件存在了,它们才能够被应用于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因此,经济理论原理的特征就是:它作为思维结论的真理性,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但它的适用性则要受时间和空间的现实条件的限制。
欧肯的这些观点,本身都是大可商榷的。比如他关于划分经济类型的标准,只是一家之言。早在五十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克劳腾就提出了用所有制作“横座标”、决策机制(计划体制)为纵座标的划分方法。在笔者看来,这种“提炼”方法就比欧肯的方法较能反映实际经济体制的本质差别。而他的关于经济理论原理的看法,则显然过于“静态”了。它根据“外定条件”的变化还会取决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事实,把关于这些外定条件本身变化之间的联系的分析和关于经济运行过程如何反过来引起外定条件变化的分析,统统排除在经济学范畴之外,并因此而否定“动态经济理论”的存在价值,其实只是反映了他所欣赏的新古典主义静态理论体系的局限性。
但是,欧肯这种提炼经济理论方法的一大优越性,就在于他清醒地看到了,经常被人当成认为普遍适用的一些经济学理论,其实只是在某些特殊的经济制度条件下才是适用的,看到了作为理论结论的“制度前提”的重要性。的确有一些可以在各种经济制度下都适用的经济学原理,那就是关于物质需要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投入一产出关系等等物质变换关系的理论;但是,任何物质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进行的;人们的经济选择、经济变量的决定,都不可避免地打着“社会关系的烙印”,因而脱离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那些一般性的物质变换关系并不能说明任何实际的经济问题。欧肯的明智之处,就在于他一上来就先“提炼”社会经济类型,然后再在不同的经济类型中提炼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原理。这就从根上避免了“滥用”经济理论,避免了把从不同经济制度条件下得出的理论原理和理论结论当成一般适用的东西到处套用的“理论笑话”。欧肯自己提炼出的东西是否正确,他是否准确地看到了制度不同所导致的所有行为差异,我们可以另当别论,但他的这种思维方法,无疑是正确的。
这种思维方法对于我们中国经济学家似乎特别地具有启发意义。在西方二百多年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提炼”出的经济学范式下进行“常态”科学研究的理论家们,或许根本无需顾及制度前提差异的问题;而我们,面对刚刚存在了几十年的公有制经济,要在这一特定条件下提炼出新的“范式”,首要的任务或许正在于要搞清楚制度特征、制度差异及其逻辑结果究竟是什么。
“着重强调的抽象”。这是欧肯对“提炼”经济理论时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所贴的“标签”。这种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的前提是观察具体的实际经济;第二,它首先强调研究个别事实;复杂的经济现象是由无数个别现象构成的,不精确地说明个别事实,便不能说明整个复杂的联系;第三,它着重强调个别现象的各个个别方面,把每个具体的经济事实分解为构成它的各个要素,逐一分别加以研究,以便最终从各个方面说明完整的现象。这种抽象分析的结果,便是各种纯粹的经济类型和各种经济理论原理。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运动思维的抽象力,经济科学就更是如此。这种抽象思维的结果,便是一个个简单的、为说明某一事物某一方面联系的“理论模型”;特别是在理论展开始初级阶段上,就更是如此;只有通过一个个抽象简单的理论模型,逐一说明了各方面的联系之后,才能最终达到综合的阶段,完整地说明复杂的经济现象。由此推论,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评判理论成熟性的标志:简单的理论不一定成熟,但成熟的理论必然能把复杂的问题归结为若干简单的理论模型来加以说明。经济理论从成熟到不成熟的过程,也正是概括再概括、抽象再抽象,使理论“空气”越来越“稀薄”、越来越具有“抽象美”的过程。这种抽象所导致的结果,自然是使理论往往看上去与现实大不相同,远离实际过程,并因此可能使某些理论家真的钻进“象牙塔”出不来,但这并不妨碍正确的抽象所具有的真实反映本质联系的理论力量。那些经验主义的、甲乙丙丁ABCD罗列现象的“理论”,正如欧肯所说,看上去总也不脱离实际,但并不能真正说明实际。
“具体地应用理论”。正因为理论原理是抽象的,只是反映着个别经济现实的某一方面的联系,因此在运用它们分析具体经济现象的时候,就应格外小心:第一、要注意理论所赖以成立的那个或那些特定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第二、要搞清楚一个具体事物究竟由多少个别经济事实、多少个别方面构成,因而需要运用哪些理论来进行说明。这就是欧肯所说的要“具体地应用理论”。在前提条件不存在的地方应用由该条件推导出的理论,是把理论用错了地方。而反过来,在前提条件不存在时理论不适用,不能说明问题的情况下,断言该理论是错的,就叫作“无的放矢”、“瞎批一通”,也说明下断言者还根本不懂理论是怎么回事。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应用理论说明具体现象,要比构造理论本身更难。确定一个前提条件,推导过程中逻辑上不出错误,得出的理论就总是具有欧肯所说的“观念上的真理性”。但要应用理论说明具体问题,就要作一系列复杂的研究,确定现实中究竟存在哪些具体条件,有哪些理论能够应用。这还仅仅是如何说明具体现象,而如果要预测未来或者制定政策、“塑造社会”,显然就更复杂,因为这时还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条件和原有条件发生的变化,作出事前的预期,从而又增添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个因素没有估计到,就会发生政策失误,甚至适得其反。
欧肯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中的许多内容,前人也都有所论述。但是,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作一番系统、详尽的阐述,在经济学家中是不多见的。并且,他不是就方法论谈方法论,而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为基础,更有现身说法、经验之谈的优点,给人以思维上的启迪。我想大概也正是由于注意到了这种特色,左大培博士才用了过半的篇幅,把评价欧肯的方法论体系,作为他全书的重点的吧。
一九八九、八、六 (《弗赖堡经济学派研究》,左大培著,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3.40元)
樊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