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经济计划化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国家用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方式。战后,法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局面,私人力量无力承担基础部门建设,因而要求国家扩大自己在投资领域中的作用,受资源限制,国家只能发展一些能起带动作用的部门,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组织经济及进行计划。法国早期工业化不彻底,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农业长期处在落后状态,牵制着工业发展。法国“左”派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影响极大,因而对法国政府来说,维持一个安定社会与保持一种高速经济增长同样至关重要。有着长期国家干预传统和保护主义习惯的法国出于现实和历史的考虑,第一个计划在一九四七年让·莫内主持下出台了。
从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八八年,法国共实行了九个中期计划,计划已从纯粹经济意义上的政府中期行动方案过渡到一种对经济及社会问题的通盘对策。经过几十年实践,法国计划化工作已经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有严密的理论依据和数字推导,建立了数学模型。法国计划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促进了战后法国经济的繁荣和高速增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六十年代,法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指导经济计划化。二元调节理论认为计划与市场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的,市场通过价格波动传递信息,对经济进行短期调节,计划提供长期决定,计划是市场的调节者。一个合理的权力体系应结合计划与市场对经济进行二元调节。受竞争理论认为在弱经济中受竞争部门不象受保护部门中生产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是决定于竞争条件,是由可实现的生产能力决定。凯恩斯主义以提高需求为主政策只适合于强经济,而在开放型弱经济中,它只能增大进口压力,减弱国内经济推动力。因此,法国要想从弱经济走向强经济,应该采取促进受竞争工业的供给,同时伴随着控制国内需求的政策。
法国计划化不单单是纯经济现象,它通过自身演变发展已从经济领域里渗透到政治、社会、文化诸领域中,是扩大了的国家干预。“法国计划化的精神就是试图走出一条介于官僚主义集权制的硬性约束与野蛮的资本主义完全市场调节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它试图走出一条介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计划是汇集各方面意见,各部门协商制订;计划不具有强制性,只取指导性作用,市场调节功能并未削弱;计划作为“总市场行情估计”,对可能发生的事情作最可靠的预测。我国长期偏重指令性计划,忽视指导性计划,计划作为一种硬性约束指标,过于僵硬,反馈慢,缺乏应变能力,计划完成作为衡量计划好坏的唯一标准。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发达。要建立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根据我国现行情况,有必要运用市场和计划双重调节。因此,象我国这样一个弱经济,在走国际大循环道路,进入世界舞台当中,更需要借鉴法国经济计划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第三道路——法国经济计划化的理论和实践》,车耳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2.45元。)
品书录
廖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