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海岸加里福尼亚州是美国最富有的州之一,那里风景美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有好些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在洛杉矶有两所最著名的大学。一个叫加里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另一个则称为南加里福尼亚大学(USC)。前者位于洛杉矶的韦斯坞区,校园建筑非常漂亮,学生的成绩也很优良。这是一所官办的学校,而后者则是私立的。一八七九年由监理会教会建立,校园就在洛杉矾市城里。原先在本世纪初,那里还算是高尚住宅区,而如今有钱人把大房子整宅整宅地全搬走了,剩下的是一片荒芜。据说洛杉矶的警察对这个区最头痛,因为犯罪率有增无减。但是,南加里福尼亚大学却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学府之一。其学费之高昂是普通人家子弟所绝对负担不起的。每年学费可达两万美金。这学校的名字似乎就是财富、特权、纨<SPS=1575>子弟的别名。一位经济学讲师威廉·艾尔伍德说:“我想南加里福尼亚大学就有点儿像英国的牛津、剑桥那样。这学校肯定同特权有紧密的联系。学生们都从很有钱、很有权的家庭来的,有的则是从好莱坞家庭出来的。将来这批人很多都会有权有势,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占一席重要的位置。”
这些“前途远大”的学生们过的是一种什么生活呢?小说《比零还空虚》(Less Than Zero)就是描写这些人生活的一个侧面。这本小说一出版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并拍成了电影上映。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小说的技巧并不太高,语言又很平淡,但是它的确很真实地反映了这一代青年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因而打动了读者。作者布来特·伊斯顿·艾力斯(Bret Easton Ellis)是个大学生,就在洛杉矾出生,对那里的情形当然熟悉。他书中的主角也是个学生,回洛杉矾度假,就同当地的这帮青年混在一起。他们每天不是在家请客,在一起酗酒、纵欲就是到各个俱乐部、夜总会去,在那里也是酗酒、吸毒等等。物质生活上凡是可以享受的,他们都应有尽有。家里是带游泳池的花园洋房,开的是名牌汽车,口袋里大把零钱没处用。可是他们一点都不愉快,不幸福,他们都觉得活腻了。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大概只有一个法国字可以最适当地表达出来,那就是ennui(大意是烦恼),这就是《比零还空虚》这本小说中作者要表达的情绪。
实际生活证明小说并没有夸张。在好莱坞的著名的所谓日落大街(sunset Boulevard)上有很多夜总会、俱乐部。其中有一个叫做“塑料激情”,进门就是十五美金,每天过了午夜之后里面就挤满了青年人。烟雾迷漫的酒吧里人声嘈杂。有一个女孩子说:“我从前就像《比零还空虚》这本小说里的人一样。我的生活就像一部电影。我吸毒,我弟弟也吸毒。我爸爸在停车场里差一点儿把我妈给掐死。我学校里功课都荒废了,整天看性录像带,混得简直糟透了。”还有个男学生说:“我的生活就像那本小说里写的,简直就是那书中的一章。我在洛杉矾长大,对那儿的情形很熟悉。什么性交啦,吸毒啦我都来过;父母不在家时在好莱坞山上的考究别墅中狂欢乱闹的晚会啦等等我都尝过滋味。那时差点儿把我给毁了,真是糟到不能再糟了。”他的语气好像是一位成熟的中年人,其实他只有二十四岁。
混在这群人里面的还有一些从第三世界来的外国留学生。这些人当然都出自本国极少数特权阶级的家庭,手里也有的是钱,甚至比当地学生还阔气。这并不难理解,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别比一些工业国要大得多。有些国家盛产石油,财富集中在极少数家庭,这些家庭在世界范围来讲也是数一数二的富户。从第三世界到那里去上学的学生一般都想学一点先进的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想学一点社会的民主等等。但后者往往是学不到的,因为社会制度与人有关。人是活的,不像生产科学技术,各有各的想法。各国有各国的传统,所谓传统就是一套想问题的办法。往往是觉得别人想问题的办法不对。在对精华与糟粕的分辨过程中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就自然归于糟粕一类。有些第三世界国家来的学生看到了美国生活的阴暗面,觉得美国之所以不能解决问题是因为民主太多而集中不够,认为青年人的堕落是因为管教不严所致,而自己所处的特别地位则认为是理所当然与此无关。也就是说,他们完全不从社会的风气和是否公平来看问题,不见阶级的差别和矛盾。因此,我们看到在英、美或其它西方国家留学后回到自己国家的一些政治家变成了头脑里充满了法西斯思想,逻辑简单的独裁者,就不觉得奇怪了。
在加州也遇到了一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所谓“自费”的,其实并没有钱,而是想了各种办法来美国的。其中有不少想留在美国就绞尽了脑汁想了各种办法,什么假结婚啦等等无奇不有。他们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物质享受,但从事实来看这理由不能令人信服。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大都非常辛苦。他们都是学生身份,如要继续留在美国就得上学,交学费。他们不得不去打夜工。他们是学生身份工作不合法,因此只能在华人开的企业(大多数是饭馆)中偷着干体力活儿。这些老板利用他们是所谓“黑人”所以尽量压低工资。辛辛苦苦干一晚上挣不了几个钱。而据我了解这些学生在中国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都还是不错的,有的甚至是高级干部。他们的生活前途都有适当的安排。那么,他们在美国受苦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同这些学生谈话时提到了这本《比零还空虚》的书,他们当中也有人读过此书,或看过由这本小说改编的影片。在美国度过一段时间,对书中描写的情节都很了解,但他们只是微微一笑,有的说这种生活离我们太远,恐怕还没有受影响的危险。可是我认为如果追求物质生活,那么书中所描写的青年生活可以说是物质生活享受的顶点了。他们追求的不是这个么?当我指出“心怀祖国、放眼世界”这种精神的时候,他们一起大笑起来,觉得我是个花岗岩头脑的老八板,过了时的可笑怪物。我心中感到一阵凄凉,对这样迅速又激烈的反应茫然不知所措。
《比零还空虚》的作者布来特·伊斯顿·艾力斯写书时二十岁刚出头。虽然这本书对如何解决问题没有提出方案,但至少对这种生活表示了忧虑,觉得有问题。这是青年在美国这样一个社会里从实际生活中自己认识到的,而不是听了某人的说教的结果。这种自觉的领悟要比任何严格的规章制度,反复的说教(尤其是说教者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话),假意的宣传等等的效果好千万倍,那种觉悟是真的,毫无其它杂念的真觉悟。
中国的读者也许会觉得我的看法过“左”,但我想,如果一个社会能容许一些与流行的想法、正统的想法不同的看法发表,那么在这个社会里追求真理的条件,就一定会好得多。
十一月二十九日于伦敦
亢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