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话小说史》(尹慧珉译,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3.50元)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P.韩南的著作。他对中国白话小说的研究方法大体在“一个叙述分析的纲要”部分中表明。作者为研究中国白话小说的叙述问题,为自己设计了分析作品的七个层次,即:叙述者的、焦点的、谈话型式的、风格的、意义的、语音的或书写的,其中意义层次又分系列、构造、解释三层,作者以这十个层次为分析一部叙事作品的基本方法。本书译者提醒读者注意著作中以话本小说常用习惯语汇的发展变化确定作品写作时期,及对《醒世恒言》的编者为谁,《豆棚闲话》在白话小说史的重要地位等研究的新异之处,认为其中不乏有新启发,值得借鉴的地方。
重庆出版社新出版的《基督教与美学》(孙津著,6.00元),大概是第一部中国学者对西方中世纪美学进行研究的专著。作者从澄清我国美学界多把中世纪看成美学史上的空白这一点开始论述,以三十余万言探讨中世纪美学的再认识问题。作者认为“中世纪美学的真实含义,即作为内涵于基督教思想本身的某种理论美学,恰恰能为今天美学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突破性的启示”。作者在“上篇”中探讨这种理论美学的内容和特征;在“中篇”里分析中世纪的“审美”和“艺术”问题,认为中世纪审美活动和现象的主要类型是神秘主义、灵修文学和造型、建筑艺术,当时的拜占廷、罗马式和哥特式的“生活风格”决定了中世纪的拜占廷、罗马式、哥特式三种艺术特征。“下篇”讨论宗教与艺术的各自存在及其关系和中世纪理论美学的瓦解,并阐述它对今天美学研究的价值。这无疑是一部经过长期思考与准备的学术著作,因而也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但这毕竟是个鲜有人涉及的学术领域,希望有兴趣的人读读。
《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孔凡平、孙丽荣编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5.50元)是法国雕塑大师爱米尔一安托瓦尼·布德尔关于艺术与生活的随笔。这是一本经过整理的札记,通过这本札记,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博大深邃赋有巨大热情、灵性和创造力的艺术家眼中,生活、艺术、人生、大自然中的美与力量是何等的生动和辉煌。这本书能使读者感到,出自大师笔下的这些札记也像他的雕塑作品一样,充满了生命和激情,既有庄严、宏丽、崇高的力量,同时也典雅、和谐,洋溢出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震撼力。两位译者对札记进行了自己的编排和处理,他们把编译中遇到的困难和所采取的措施开诚布公告诉读者,为了译介这一份巨大的艺术财富,编译者的一些做法虽然冒险,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还可以说一本为中国表演艺术家立传的书《中国四大名旦》(许姬传、徐凌云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7.15元)。书前有翁偶虹先生的序文,他讲到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历经百年几代艺术家呕心沥血的创造革新,其中号称“四大名旦”的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贡献尤为卓著。这本传记分别以四位艺术家的家世、童年到学艺、艺术上的追求和成就、艺术生涯和人生经历及遭遇说到他们的性格、志趣、品德和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这几部传的作者是为传主的知交、弟子、秘书或研究者,因此材料翔实、丰富、生动,对于传主各树一帜的表演艺术也有深切的认识。这四部传荟为一册,对深一步了解京剧传统艺术的精华当有不小的帮助。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在国内的翻译与出版,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七十年代就已有了一、三两卷的中译本(内部发行版)。不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一工作未能顺利进行。八十年代重新开始的翻译工作,制定了“严格按照原著翻译”的原则,拟以七卷三十四册分期分批出版(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近期面世的为第一卷《导论》、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与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关于首次翻译出版的第二卷,去年《读书》第十一期何兆武《本土与域外》一文曾有介绍。正如何文开篇所谈到的“我们本国人读本国历史,总不免立足于本土;而外国人看我们的历史便往往立足于局外”,“这两种不同的途径所得出的历史构图,显然会有很大的歧异”,或者不妨说,对于我们,这种歧异正是本书的重大价值之一。它令人始而惊,继而疑,再而思——力求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以期获得一个新的解说。因这部科学技术史涉及的乃是中国历史的全面,故作为其中之一的科学思想史卷,讨论研究的自然也就不仅限于“科学”。实际上,作者是在以中西比较的方式追讨中国思想史的源流,寻找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与停滞的深层原因。对这位熟谙东西方文化的科学史家来说,进行这样的研究,是得心应手,也是令人信服的。这里,思想的把握是否准确,理解得是否正确,以及结论是否可作“标准答案”等问题,均非意义所在。重要的是,它使人发现了我们以往研究工作中的许多“盲点”。这一部空前规模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在西方学术界早已引起了极大重视,此固然是国人的欣慰与骄傲,却也未可由其专美于前:想必它不是后无来者的唯一一部,对于“永远的问题”,依然需要永远地寻求解答吧。
作为《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的《园林与中国文化》(王毅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平]17.45元;[精]21.85元)虽问世未久,却已博得令誉。其以五十万言的篇幅,历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特点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成因;尤重探讨园林在中国士大夫人格完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高度自我完善及其对园林文化的影响。诚如作者自序中言,“这是一本篇幅不算太小、内容又很驳杂的书”,但由其始终贯穿了由“器”见“道”的思考,而昭示了一脉清晰的理路。虽援引的材料不外中国文史典籍中的常见之册,却因作者独具睿思,且每由细微处深相发明,而从中开掘出了新颖的论题。就中由对中国士大夫心理态势的审视而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尤觉有破的中<SPS=1318>之处。理想人格如何一步步走向其反面?传统文化如何一步步丧失其力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挚爱同对这一文化之必然终结的清醒认识交织在一起,使它显示了一种学者的冷静的识见。
初见岳麓书社最近出版的《毛诗说》(曾运乾著,周秉钧整理,3.90元),尚不记作者为谁,经友人提示,方知这便是金克木先生专文追记的曾星笠先生(见《比较文化论集》)。金文除介绍先生在文史方面的独特造诣之外,还提到,“他生前很少发表著作,逝世后至今也还未见有多少遗稿出版。我觉得这是件憾事,而且确实是学术界的一个损失”,今日此册的出版,可说是稍补缺憾了吧。先生阐发诗意,多以诂训为据。如开卷“诗之名称”一节,在引述《毛诗正义》、《春秋说题辞》、《诗纬》之后,乃道:“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为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队,故一名而三训也。”数语道出古来对诗的认识之大概。其他解诗各篇也多如此。虽然未必一一可通,但确有不少解惑之处。可知传统的治学方法仍有它的价值在,而这样的著述能够整理出版,是令人称幸的。
同为岳麓出版的另一部解诗著作是魏源的《诗古徽》(魏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16.50元)。这部清代今文经学派的重要著作,早为人们所熟知,即近年《诗经》的笺注者也多加征引,故对它的介绍,可以从略。当然作为魏源全集之一,它的研究价值又非止对《诗》的解说了。
《清词史》是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分体断代文学史”中的一部(严迪昌著,9.00元)。作者认为,文学流派的繁荣纷争,每每是一代文学或某一文体兴隆旺盛的鲜明标志,而清词流派变迁的走向则是与一代清词盛衰起伏的演化历程适相同步,故本书以词风流变为主脉,以词派消长和各时期重大的词创作活动及群体实践为骨干,从而经纬大家、名家创作成就的论评。以清词存量之巨,词人之众,及数量也可称宏的词论,这一发覆史料董理爬梳以勾勒概貌的工作,洵非易事。作者在不废前人著论、且尽量加以采用的同时,亦并自有树立。其对阳羡词派的分述,特别是其宗主陈维崧创作心态的述论,尤见特色。这是得力于作者为自己厘订的:“追综史实,借重理论,不废考据”的治学原则吧。只是书末缺少一份词人、词集和本著引用书目的索引,似为一憾。
读孟心史的《丁香花》,,便总以一览太清诗同为快,却终未能获。直至今日,方于长白丛书中得见顾太清诗词与桃花流水捕鱼人诗文的合刊(张钧、孙屏编注,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7.20元),而《天游阁集》与《东海渔歌》均已在编了。昔日评家尝谓,顾太清堪与纳兰容若比肩,而格调稍胜。今人著《清词史》则拈太清词中之句“谁把柔丝染嫩黄,大文章”以品评其风格。总之,“易安而后此居士”,有这一编诗词传世,已足可蔚其声名了。当然,太清诗词的印行,尚推功于“长白丛书”——据其序言可知:“吉林师范学院李澍田同志,于教学之余,搜罗有关吉林的书刊,上自古代,下迄辛亥,得书逾千,经过仔细筛选,择其有代表性者三百种,编为《长白丛书》”,陆续出版者已有:《吉林志书》、《金碑汇释》、《成多禄集》、《宋小濂集》、《徐鼐霖集》、《香余诗钞》、《吉林纪事诗》等。虽无缘一一得见,但这一部吉林文献的荟萃,想必会引起学界重视的。
前不久,曾向读者介绍过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川近代工业史》和《四川古代史稿》,现在,笔者又拿到了一本《四川近代史稿》(隗瀛涛主编,10.20元)。在比较短的时期内,一个出版社竟出版了三本同一地方的地方史著作,而出版这样的书籍对出版社来说显然“费力不讨好”,对编著者来说,“写这样的书稿是很困难的”。那么编著者、出版者为什么做这种“傻”事?如本书序所言:“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区域特征各异,史学界日益感到划分若干易于把握的区域空间,进行深入研究,是推动全国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向深度和广度进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地方史的研究可以为认识国情、省情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历史借鉴的。”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眼光吧。
《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马曜、缪鸾和著,云南人民出版社,5.95元)是作者几十年从事民族学研究的结晶。作者“长期从事民族调查研究工作,曾周历云南三千二百公里国境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民族学调查资料。并率领调查组,深入西双版纳数百个村寨进行历时八个月的社会调查,写成十余万字的总结报告,汇集了三百万字的调查资料。”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了西双版纳的封建领主社会,无论是在土地所有制形式上、农村基层组织上、剥削的方式上以及社会各阶级的关系和结构上,均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同于先秦以后中原地区的封建地区经济形态,又不同于欧洲中世纪的农奴制度,而是类似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上的封建井田制”。这一发现构成了本书的出版意义之一。之二为,徐中舒在书的序的结尾部分说的,它“肯定将对运用民族学资料研究先秦历史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于解决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关于金融理论的书籍出版了不少。我们也曾经介绍了一些。介绍中发现:翻译的著作多于本国专著;教科书性质的又多于专著。个中有其历史上的原因。目前这种状况算得上是一种过渡吧。这里,再向读者介绍两本新的金融理论著作,它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货币供求均衡导论》(殷孟波著,2.75元)。书中作者探讨了这样一些问题:货币流通规律不能完全理解为货币的需求规律。货币的需求规律应包括社会对货币的所有需求的内在规律;从信贷与货币的联系中,探寻信贷收入与货币供求之间存在的联系;摆正信贷收支平衡与财政收支平衡的关系;货币均衡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信贷平衡与货币平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照此观点,货币的供求应置得整个经济运行之中。《国际金融导论》(李树侠等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4.65元)从最基本的货币种类与外汇常识介绍开始,通过对国际收支,国际结算,国际货币与汇率制度,汇率行为,外汇交易与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利用外资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对国际金融理论的由来与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中国经济地理》(全国十一所民族院校合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2.25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经济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注意反映改革后我国生产布局的变化。为反映这种变化,在中国的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等章后增加了相应的内容。这就弥补了同类教科书中的不足。此书是了解我国经济布局的一本省时省力的书籍。
《社会学基础教程》(张世文、韦克难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4.10元)是奉献给“大专院校非社会学专业的师生”和“那些对社会学理论既陌生又向往的人的入门书。”和同类书相比,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主线条清楚,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强。全书分导论、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社会变迁四部分,沿着由抽象到具体,由静到动,由微观到宏观的脉络而发展。既继承了传统社会学的优点,又在理论体系上有所突破;二是内容完备、丰富,其理论观点有新鲜感。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高军等主编,华复出版社,13.5元)是一部以纪事本末体编撰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时间起止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书中评介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理论有二十多种。对这些理论作者并没有简单的加以否定和批判。作者认为,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应该认真、全面的评价,不能简单化。这种政治思想所依赖的中国资产阶级,其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形势不同,因而这个阶级的各派都‘人才辈出’,而且不断变化。有的为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以不同方式为国捐躯,还有的人与中国共产党人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长期合作、一直共同步入社会主义的。当然也有变节、堕落、成为人民的敌人。这种科学的态度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作一个风格。
金香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