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绿牡丹作者:多人
后记


  《绿牡丹》是明末著名戏曲作家吴炳的代表作。

  吴炳(一五九五~一六四八年),字石渠,号粲花主人;常州宜兴人(今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考中进士;崇祯时,官至江西提学副使。清兵入关后,流寓广东,曾任南明永明王的兵中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永历无年(一六四七年)八月,在武冈为清兵所俘;后押送衡州,在第二年正月绝食而死。清乾隆时,赐谥“节愍”。

  吴炳“十二、三岁时便能填词。《一种情》传奇,乃其幼年作也,恐为父呵责,托名粲花。粲花者,其司书小隶也。”(焦循《剧说》卷五)他一生创作的传奇,现在传世的有《粲花别墅五种》。其中《画中人》是他早年的作品,此后写了《西园记》、《绿牡丹》、《疗妬羹》,《情邮记》则是他最晚的作品,写成于崇祯二年。

  吴炳的剧作,大都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故事。由于他亲身经历了明朝末年的社会动乱,“睹势危难”,虽“沉静不露,而中耿介”(《南疆逸史》列传十九),因而在描写爱情的故事中,尚能涉及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抨击。但因他出身高门,对民间疾苦不甚了解,只能在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圈子里撷取题材,所以,他的剧作反映的社会面比较狭窄,思想境界也不高。

  在明末的戏曲作家中,吴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比较突出的。郑振铎先生曾推崇他和孟称舜、范文若“同为临川派的最伟大的剧作家”。(《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六十四章)虽然吴炳的思想情趣和汤显祖有很大的差距,但他在作品的结构、情节和文辞上,曾企图追步汤显祖,有时还能自出新意。他写得较好的作品,都有人物性格鲜明、关目细密、曲词文雅、对白生动等优点。他在文笔上追摹汤显祖的同时,也还注意学习吴江派作家在戏曲音乐和舞台艺术方面的经验,能“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使自己的作品适合于舞台演出。有的论者说他的传奇“可列之明曲第一流中”(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如仅从艺术表现着眼,不能说是过誉之词。

  《绿牡丹》是吴炳最成功的一部喜剧作品。剧中生动地描写了两对有才学的男女青年,克服了两个假名士的重重阻挠,终于美满结合的爱情生活,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明朝后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对当时科场考试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绿牡丹·帘试》出有一条托名“牡丹花史”的评:“嗟呼!今日秀才者有认真秉公如此女子者乎?甘心受其拘束耳!”从作者这里发泄的个人愤懑中,可以推断这部传奇当是他科场失意时写成的。这时明王朝虽然没有崩溃,但它的专制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作为封建上层建筑的科举制度,也已弊端百出。吴炳在剧中,虽然没有对科举制度本身进行正面的抨击,但他着力鞭挞那些文会中的假名士招摇撞骗、利用考试舞弊的现象,已经透露出当时的科举考试并不能秉公选拔真才的信息了。作者在《严试》一出,借沈重的口,提出“天下有真有伪,真者为伪所抑,就是真伪混淆,须要辨明才是”的主张,应该看作是他对明朝后期科场上是非颠倒、真伪不分的一种指责。这种指责自然是微弱的,但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吴炳是一个熟谙喜剧艺术的剧作家。他的《绿牡丹》几乎场场戏都有令人捧腹的喜剧纠葛,能把观众引入充满欢乐气氛的艺术境地。作者沿用了巧合、误会、双关等常用的喜剧手法,并注重从人物的不同处境和性格特征出发,不断地发掘人物之间可能产生的喜剧性冲突,使全剧始终在轻松的喜剧气氛中明快流畅地发展,组成一幅幅千姿面态的喜剧画面。对于剧中两个正面人物,谢英和车静芳,分别赋予他们以机警、诙谐、风趣、聪慧等性格特点,演出种种妙趣横生的喜剧场子。对于剧中的两个反面人物柳五柳、车尚公,则采用讽刺喜剧手法,使他们在一些重要场面上丑态百出,处处引逗笑料,尽情鞭挞嘲弄,收到了别开生面的喜剧效果。

  有的论者给了《绿牡丹》这类喜剧一个特有的名称,叫做“文雅的滑稽剧”(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如果说,这是指这出喜剧具备着如下的特点:场面不大,矛盾冲突也不十分激烈;剧情的发展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几个正面人物的身上都赋予了乐观的气质;对反面人物的讽刺也掌握了恰当的分寸,很少流露出那种闹剧的恶趣;那么,说《绿牡丹》是一出轻喜剧,可能要更恰当一些吧!

  现存的《绿牡丹》刻本,都是根据明崇祯间金陵两衡常刻本刊印的。我们这次校订,是用《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的本子作底本,并用一九二八年吴梅校辑的《奢摩他室曲丛》本加以校订。这两个本子共有的一些错讹或脱漏的地方,我们则根据上下文意加以校正。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31-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