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什么因素在阻碍孩子提高写作能力呢?
目前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写作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但这并不能说明现在的孩子就天生不善写作,他们能轻松愉快、一气呵成写就的日记或书信,用文学的标准看就是一篇不错的散文。但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时,情形却变了,内心的苦思冥想不是互相打架就是顾此失彼,曾经轻松的笔顿时重得难以下手。这时候,写作差不多成为一种苦役。
这种反差之所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很大原因是第一种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第二种则戴着手铐脚镣。
如果孩子不能自由写作,不能在写作中得到内心的快乐,所有的写作训练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能导致孩子讨厌写作。
1999年初,上海《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七所著名高校举办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作文大赛,冠名为“新概念”,之后又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不是说“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中有21位一等奖获得者被各知名学校破格录取,这里包括写《三重门》的韩寒,而是大赛提出了堪称经典的三条方针,这三条方针正是新时代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规范旧观念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究竟怎样的才是真正的“好文字”:
一是发自内心的,并且用嘴能说出来、能打动人的文字是“好文字”。
二是强调经验和感受的,谨防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文字是“好文字”。
三是简练而准确的,标点符号精当的文字是“好文字”。
四是真诚的文字是“好文字”。那就是把读者想像成一个朋友,正坐在对面想倾听你的心里话,这时你写出来的就是真诚的文字。
所谓的“文采”和“引经据典”,所谓的“中心思想”和“道德意义”等是不能强求的,一旦强求,很有可能就会使孩子陷进两难境地,提高写作能力就将成为空话了。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应当摒弃我们经常当做“宝贝”的“以小见大思维”,由于我们接受的传统写作教育习惯的问题,包括我们在内的两代人都有这个思维误区,喜欢牵强地将一个小事情比喻成大意义。
我们怎样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呢?按照前面所说的能力培养原则,可以分为三步:
(1)鼓励孩子积蓄写作条件
这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包括:
A.观察与区分。事物是有特点的,所以要引导孩子注重观察,在观察中分辨出事物细节上的差别。观察内容可以是自然万物,包括所有孩子感兴趣的树、虫、鸟,天空、宇宙、星辰等,也可以是人情世故,如人的表情,人的语言,人的性格,人的内心世界,更可以是阅读材料和电视电影作品。总而言之,要锻炼出“能区分”、“明亮”的眼睛。
B.引导孩子在体验中成长。体验是一种最好的学习,只有在体验中成长的孩子才有自己的切实体会,才能为写作提供一种鲜活的基本生活感受材料,建议父母亲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亲身经历。
C.记录一些好句子。歌德说过,人应该每天起码听首小歌,读首好诗,看幅好画,如有可能,说几句合情合理的话。孩子的写作要有品位,可能要记录背诵一些好句子,不要多,但要经常,比如“洁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一斧又一斧,终于砍倒大橡树”,“在朋友身上,我找到第二个自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风比马跑得快,但,马在风里跑”等等,也包括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古词、古曲。如有条件可以准备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可以吟咏可以朗读的好句子分门别类地记载下来,随时记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