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新年狂欢夜



  看来,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的并不在少数。

  从圣诞节开始冲刺12月25日

  暂停一天的雪,在湿漉漉的下午继续落下。

  走在厚厚的雪上,脚踩如沙滩的质地。

  牛肉面馆圣诞装饰灯光的闪烁,浓郁了节日气氛,它不让我逃避。

  圣诞节。

  女友到学校来找我,共进晚餐,聆听激励。脆弱的备考心态,容易为恶语伤害,也同样不难为激励和赞许而激动得热血沸腾,保持多日的学习热情。

  到未名湖上溜冰,许久没有像孩子一样快乐了。

  这段时间的日记明显缩短了篇幅,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在键盘上停留,百米冲刺的枪声已经响起。

  开始害怕失败12月29日

  手表由每天快五分钟,增加到几个小时便快了十几分钟。它的紧迫感迫使自己走在时间前面。它与时俱进般无法趋向平稳的步伐,令我担心考试期间如何掌握过于“自由”的时间。

  沈从文诞辰一百周年。

  今年试题是否会紧跟热点考试相关内容?比如以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为例论述诗化小说的流变历程,也都是有可能的。

  徜徉于北大图书馆高高书架间,我切近地感觉到这座亚洲高校最大图书馆的便利,我竟然有些留恋起来,是不是我潜意识中担心自己不能越过考研的樊篱,而不再有这样蛰伏于图书馆中读书的机会。

  考研的日子,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失败,失败之后会怎样。而今天,我却突然害怕起来,害怕自己会失败于长途跋涉之后到达的终点站,害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感觉如此清晰,伤心中没有泪水。

  新年狂欢夜12月31日

  Kaoyan网论坛上的网友们在某考研辅导班“20天20题”的扫描版出现在网上之后,有人号召将之录入成纯文本。于是,网友齐心协力,分工录入,终于整理出可供清晰打印的电子版。有人说,某某辅导班“淹没在了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阅读《现代文学三十年》课本最后一遍。

  走出自习的图书馆,已是夜里十一点。大讲堂广场上人声鼎沸,有青春在舞动。激烈的乐曲已经无法让我激动到身不由己。新年狂欢夜,淡然走过人群,面临一切热闹场面的感受,都和你的成功与失败有关。在前者还只是目标的时候,我一个人走,孤单却执着。

  走过2002无暇回首1月1日

  2003年元旦。

  现代文学史复习完毕。

  分析2002年试题,收获最大的是对于“诗无达诂”的理解,不仅仅是明确了一个词语的确切解释(诗是无法确解、不可言说的),而且同样领会了文学评论的精髓:尽管放开胆量去说,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因为任何作品都是没有唯一确定的意义的。

  《名作欣赏》有作者将收入中学课本的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个人化解读之后,嘲讽选编者未能明了其中“过客”心境与对庸常人世的摒弃。然“诗无达诂”,我们完全有理由将这首诗看作是海子最为明快的诗歌之一。

  2002年终于走过,无暇回首。

  阶段性时光的流逝总会在许久之后的回忆中呈现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让历史沉淀。新年快乐,祝爱人及家人!

  考研英语“漏题”1月3日

  政治,系统复习一整天。

  温度又低了许多。

  网上有人煞有介事地“漏题”:作文关于两个老人打手机,即歌颂改革开放;阅读:英国历史,美国经济,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介绍一个美国作家;听力:旅游。

  煞有介事,好像真的一般。到底是真是假,谜底只有到考试时才能揭晓了。

  购陈先奎《考前三十题精讲》。其实何止三十,每道题目下设分析角度十数个不等,如此算来二百题都有了。

  研究生院主页上公布考场安排:四教212。从号码看,应在后排,但愿没有坐前排。

  感冒的“和平鸽”1月9日

  感冒加重。

  中午至校医院就诊。开药将近80元(自费的缘故),医生不愿更改药方,好在药房帮忙。到图书城药店购买增效联磺、散利痛。

  傍晚感觉发烧,脸颊微红。

  复习西方文论。借阅《人类重要文学命题》。

  又有同学据某考研名师的暗示透露英语作文主题是:和平鸽。

  谣言四起的时期,让自己保持镇定的心态,不感冒于那些似真似假的小道消息,是保持考试心境平和所必须的。

  早知“此日六军同驻马”,

  何必“当时七夕笑牵牛”?1月11日

  感冒好转。阳光温暖。

  回顾自己学习中文的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阅读评论,吸取他人说法;第二,走出传统评说的圈囿,于定式之外别立一面;第三,阅读原始文本,验证他人观点;第四,自行阐发,建立属于自己的观点体系。

  逐鹿考研的时刻日益临近,仿佛一切知识点尽在掌握之中,又并未完全纳入脑海。时而出现记忆障碍,在回想起某知识点于书本中所在确切位置之后,依然无法清晰再现,较之不曾谋面的无知更为令人心焦。

  早知“此日六军同驻马”,何必“当时七夕笑牵牛”?

  懒散的拖延与计划执行的折扣,在开战之前露出了仓促上阵的马脚,虽头皮发紧,也只能“偏向虎山行”了。

  我们都是“中间人”1月19日

  考研终于结束,却没有太多高兴或不高兴的理由---未来仍然是个谜。2003年的1月18日、19日---看似普通的日子,必将给众多的人留下快乐的回忆或痛苦的伤痕。

  我的考号77所在的位置果然如当初的预想,是在靠近窗户的中间位置。这样就避免了人员走动所带来的思路干扰。当考卷发下来之后,一场和时间的赛跑就开始了。我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和试题无关的内容。无论我多么抓紧,都会在交卷铃声响起的瞬间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有更多时间,也许我可以表现得更好。综合两天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我甚至有一种希望渺茫的颓败感。

  在举行研究生入学考试最后一场的这个下午,面对熙熙攘攘、蜂拥而入四教的人群,一个句子浮现脑海:“我们都是中间人!”---在大学毕业生中,优秀者或出国或创业保研,余者自然以就业工作为生路,而不甘就业压力也无从觅求更佳方向的人便义无反顾地踏入考研洪流之中……一脸苦笑之后,我亦随波逐流。

  60年代文坛在对于柳青《创业史》中“中间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讨论中,邵荃麟提出“写中间人物”的见解。他强调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但两头小,中间大;中间人物是大多数,而反映中间状态人物的作品比较少。这些看法自然是正确的,但在一个黑白颠倒的年代,该见解被断章取义地理解为以“中间人物”反对“英雄人物”,被江青等人列入“黑八论”并遭到严重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