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终于被逼得变态了
对现在的大学生,社会上评价普遍较低,大学生的各方面表现都有令人失望的地方。
早些年,校园流行“三点一线”,学生生活清纯而单调,每天的生活就是从宿舍到教室再到食堂。后来开始流行“60分万岁”,你知道现在校园流行什么?现在流行“挂科”和“小抄”。“挂科”就是不及格,先挂在那儿,再补考。“小抄”就是作弊。现在作弊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灾难,每到考试学校就像防贼似的防学生作弊。记得有一位校长给学生做报告,有学生送上去一个字条,上面写道:“校长,我如果告诉你说现在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一种普遍现在,你相信吗?”这位校长当众念完字条后说:“我不相信。”结果会场上的所有学生都笑了,他们在笑这位“天真可爱”的校长。
学习不上心,只有补考和作弊。做人不地道,怎么办呢?记得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我遇到一位认识的女同学,她和男友坐在一起说笑。当然,见到我之后还是很客气地和我打了招呼。车上不算挤,但还是满员,我没有找到座位,只好站着。车过几站之后,我听那位同学对我说“老师,那边有个空位”,是有人刚刚下车,叫我赶快过去坐了。我能说什么呢?我还是说了声“谢谢”。我不单单是他们没给我让座就心有不快,关键是我觉得他们缺乏一种做人的姿态,对礼貌、社会美德的漠视。这种冷漠有可能就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毒瘤。
再说个最近发生的事吧。那天去一个高校的BBS上转悠,看到一个很热门的帖子,题目是《我现在终于被逼得变态了》,是一个应届生写的。说前几天看到一条消息,摔了一架飞机,死了50多人。他当时没有惊讶,没有痛惜,而是长吐一口气,心头一爽--又多了50个职位。帖子上“摔了一架飞机,死了50多人”指的是“11·21包头空难”。怎么看这个帖子?震惊?悲叹?指责?发帖人用了“变态”来形容自己的心理,显然他自己也察觉到了其中的扭曲。但这种心理的真实存在让谁也没法去回避。是沉重的就业压力“逼”出了这种不健康心理,还是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一直都暗藏了各种心理问题?
前面我提到过的,今年年初,放完寒假开学,我们学校一个大四女生返校当晚从宿舍跳楼身亡。悲剧的起因在于“处女情结”。这个女生小的时候糊里糊涂地曾失过身。等懂事了,这件事就成了始终纠缠着她的心理阴影。她曾经和朋友聊过,也咨询过学校的心理医生,却始终没有得到淡化或者消解,而且愈演愈烈,最终完全扼住了年轻的心,使她选择了轻生来实现彻底的解脱。我跟外地一个也是在高校工作的朋友交流起这事情,他告诉我说,就在前几天他们学校一个女生也跳楼了,也是大四的,求职失败了好几次,估计是受不了屡屡的打击就干脆从四楼跳了下来。
在大学里工作了这么多年,面对这些问题,真应该好好自我检讨: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大学出了什么问题?问题肯定是存在的,现在的学生到底在想什么?怎么会那么奇怪,那么脆弱?以这样的状态今后怎么踏上社会?而他们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就业的。
采访后记
听了吴老师的这些故事,其实我并不感到吃惊,因为近来社会上普遍对应届生存在一些看法,这些问题大都集中在知识结构、社会化程度、道德素质等方面。我有意和吴老师探讨一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学校!”吴老师说得十分肯定,“高校扩招,学校压力增加,教学工作不深入,思想政治工作不深入。各层次管理人员忙于应付具体事务,老师忙于应付教学和科研,没有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思想工作水平上。一部分老师忙于兼职赚钱,没有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学生自然而然就顺坡放羊了。这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浮躁在高校校园的一种反映。”
那天聊到末了,朋友说他的两个学生想到新闻单位见习,大三,文笔不错。问我那边有没有机会,我说可以先看一下。第二天下午,一男一女两个大学生就到我办公室来了,很活跃的两个学生,落落大方的,挺招人喜欢。聊到最后,女孩子问,老师你哪里人啊?我说是大连。女孩子惊讶地看着我说:“听你普通话那么好,还以为你是东北人呢?”
我张口结舌,还能说什么呢?怎么现在的大学生连这么粗浅的地理知识都不具备。虽不是以偏概全,但脑子直觉地又浮现出吴老师形容招聘会场面的时候所用的一个词:“人才汹涌”。真的很准确,庞大的声势背后水分也不可小觑啊。
潮来潮去浪淘沙尽
马先生,一家出版社社办刊物的负责人,本身还是位作家,在业界有相当的声誉。杂志发行量不错,深受读者欢迎。他想除旧布新,打通格局;他也一直想让杂志社吸收一些新鲜血液,让杂志变得更活,更有冲击力。他曾经相信过大学生的可塑性,但是事实教育了他,他失望了。几个个例在他心里形成了一堵墙,挡住了一大片……
你可能也知道,在我们这个南方省会,出版绝对算得上是高尚职业:工作体面,旱涝保收,单位经营状况不论如何,员工的待遇和福利都差不到哪里去的。所以,出版社的人才招聘会总是吸引大量的毕业生竞投档案,一般来说,每次的应聘和录用比例大致是200:1。
客观地说,我们这个出版社和许多其他“好”单位一样,存在很多不公正的问题,诸如在招聘问题上就存在很严重的走后门现象。这一时间无法改变的现状给没有背景的应届大学生们的应聘的确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但根据我的观察,单位通过公开招聘的那些大学生、研究生也好不到哪去。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出身名牌大学,一个个都意气风发,看起来都才华横溢;可进了门,干一段时间,得,问题都出来了。按理说,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研究生,处理个稿件总没什么问题吧?可他们中的大多数愣是无法胜任。
以前,我总以为问题出在负责招聘的人身上,是他们挑错了人;但后来轮到我自己,才发现:没什么人可以挑!乍一看都不错,真用起来又都不行。
2002年,我们这个省的出版局和出版总社分开了,以省出版总社为基础,成立了出版集团。总体说来,我们出版实力在全国排名,每次都不出前五名。但是,作为一个算得上出版大省的省份,作为出版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集团所属的社办期刊的经营现状却亮点不多,这与出版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领导常说,许多出版相对落后的地区,比如甘肃、江西,都有在全国打得响的名牌期刊,我们这里为什么就不能有自己的王牌期刊?
为了体现新领导的眼光和思路,集团在成立不久就提出了振兴社办期刊,抓好新的增长点的目标。我经过竞争上岗,当上了杂志社社长。我提出,在人员使用方面真正引入竞争的机制,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杂志社的班子。由于选人思路上的问题,我们的目标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烦恼。起初还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但经过几番折腾,我开始明白了,不是我选人的眼光有问题,而是我选人的定位有问题:我们当初确定的用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思路存在大大的误区,当我从这一误区中觉醒的时候,时间已被大大地耽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