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跟几个人不得不从一架破损的运输机上逃生,结果被迫降落在缅甸和印度交界处的森林里。当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印度走,全程长达140英里,必须在8月的酷热和季风所带来的暴雨侵袭下,翻山越岭长途跋涉。
才走了一个小时,我的一只长筒靴的鞋钉就扎了另一只脚。傍晚时双脚都起泡出血,象硬币那般大小。我能一瘸一拐的走完140英里吗?我们以为完蛋了,但是又不能不走。为了晚上找个地方休息,我们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走完下一英里路……
……
当我推掉其它工作,开始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心一直定不下来,我差点放弃一直引以为荣的教授尊严,也就是说几乎不想干了。
最后我强迫自己只去想下一个段落怎么写,而非下一页,当然更不是下一章。整整六个月的时间,除了一段一段不停地写以外,什么事情也没有做,结果居然写成了。”
“坚持走完下一里路。”便是这位著名地战地记者地成功之道。而世界著名的拳王阿里也曾经说他在拳击场上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还需要再打一个回合才能击败对手。”学习的枯燥和痛苦,应该不会比在丛林中光着脚走140英里更甚,高考的竞争,也不会比拳击场上的殊死搏斗更加残酷,所以,我们也就不应该再抱怨什么,不应该把学习的提高寄希望于奇迹的发生,唯有象西华·莱德那样去忍受痛苦,坚持走完下一里路,象拳王阿里那样坚持打完下一个回合,才能取得进步。
二、快与慢--学习的辩证法
世界上没有任何比踏踏实实,遁序渐进地学习更有效率,见效更快的学习方法。
最费力的方法就是最省力的方法。
最慢的方法就是最快的方法。
最笨的方法就是最聪明的方法。
--这就是学习的辩证法。
我在各地演讲的时候,有不少同学向我提这样的问题:“我某某门科目不太好,请问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的成绩尽快提高?”
这样的问题反应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态:寄希望有一种走捷径的学习方法,使自己能够成绩迅速提高,后来居上。我对这种问题的答案是:世界上没有所谓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的好方法。无论什么样的方法,要真正取得成效,都必须依靠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努力才能出成果。
拿破仑·波拿巴在远征意大利的时候写信给法国的督政们说:
“你们要求我创造奇迹,我做不到……只有谨慎从事,怀有智虑和远见,我们才能完成伟大的目标。从失败到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我从众多重大的事件中得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最终来说,决定每个事件的往往是个细节。”
实际上,后来的人们都知道,拿破仑实在太谦虚了,如果他的事业都不能算是奇迹,那世界上恐怕就没有奇迹了。而这种奇迹,所依靠的无非就是每天坚持不懈的做一些看起来非常琐碎的工作:在他成为总司令的前20天之中,光是解决军队供应的书面命令他就颁布了123项,对于如何处理盗用公款、短斤缺两、伪劣用品等问题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而且这些命令都是在行军途中,利用战斗的间隙发布的。
著名的营销专家汪中求在他的《细节决定成败》中在分析了世界上无数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后,这样说道:“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从拿破仑远征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奇迹的创造,无非就是每天都坚持不懈的从事一些细节罢了。
我在讲我个人的学习经历的时候,很多人都为我在高三冲刺阶段所取得的成绩的突飞猛进感到惊讶。其实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提高那么多,也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我只是每天都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认真的去做而已。每天晚上11:45上床睡觉的时候,我都觉得疲倦不堪,可是又想到明天又不能睡好,而必须在6:25起床,后天又是这样……确实令人绝望。但是我仍然一天一天挨过来了,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踏踏实实地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
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任何比踏踏实实,遁序渐进地学习更有效率,见效更快的学习方法。
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
“按部就班的做下去是实现目标的唯一的聪明做法;
想要实现任何目标都必须按部就班的做下去才行。”
所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学着拿破仑的样子,对自己说:“要创造奇迹,我办不到,我只有谨慎从事,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前进,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戒骄戒躁,每天按部就班的按计划学习,反而有可能取得不可思议的巨大进步。
比如说我的作文成绩,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半学期死活上不去,我想了很多办法,读了很多指导作文的书,也读了许多高考范文,还读了许多名家散文、诗歌、统统没用或者见效甚微,60分的作文老是拿个四十五六分。在高三下半期我只用了两周就迅速提高到每次拿52分以上。方法很简单,我把我最喜欢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阳关雪、洞庭湖、废墟、柳候祠以及其它一些写得好的段子背了一遍。就这么两周的功夫,比你费尽心思去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评分标准,老师的判卷心理都要有用得多。
最费力的方法就是最省力的方法。
最慢的方法就是最快的方法。
最笨的方法就是最聪明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