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成功在于选择



  发现孩子和解放孩子,是改善和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灵丹妙药。

  如何使我们的孩子更接近幸福?提出下列建议:

  (1)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孩子以后生活幸福,才是最重要的,父母要培养的是孩子能获得幸福的能力。

  (2)孩子是独立的,不是父母的附庸。按照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不要把自己的理想移植在孩子身上。让孩子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成功在于选择

  对于一个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而蠢才则是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是我几十年经历的深切感悟。

  当我做了一名父亲之后,我想,教育的成功也在于选择。实际上,我们无时无处不面临选择。譬如,选择什么方法教育孩子?为孩子提出怎样的发展建议?这些对每一位父母都是不小的考验。

  在我的印象中,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选择,对女儿的成长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选择乐学而不选择苦学

  我是苦孩子出身,从小在文化沙漠中长大。因此,我决心让女儿从小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

  在我的家里,有一架钢琴,她像一位高贵而失声的公主,寂寞地伫立在客厅一角。多年来,成为我心中隐隐的痛。

  1987年春天,女儿刚4岁多,是个令人陶醉的小天使。她爱说爱笑爱唱歌爱跳舞,一听到音乐就会跳起来。当时,我的第一本书刚刚出版,扣税后收到1837元稿酬,几乎是从未有过的一笔大收入。为了女儿,我们倾其所有,托人买回一架珠江牌114型钢琴。天真好奇的女儿充满惊喜,总在钢琴那儿弄出一些声响。

  说真心话,我们与许多学琴儿童的父母一样,并不敢奢望孩子将来成为钢琴家,而只盼着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当然,如果孩子万一走上音乐之路,那也是求之不得的事。为此目标,我们又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请了钢琴教师。每周两个晚上,孩子去老师家学琴。

  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既紧张又兴奋,挺快就掌握了简单练习曲的弹奏方法,回到家里也愿意练习。然而,现实渐渐击碎了我们的梦想。随着进度加快,女儿感到了学琴的难度,不大愿意去老师家,也不再主动练琴。其实,这完全是正常现象。可是,我们却犯了急躁的毛病,总训斥孩子不努力,怕吃苦。结果,加重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反而分散了已经较弱的注意力。

  一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妻又带女儿去老师家学琴。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女儿没记住上节课的要领,一上琴难免错误百出。那位中年女教师表示了明显的不满意,敏感的女儿愈发战战兢兢,更难以达到新课的要求。回到家,女儿被扯到琴凳上,在妈妈的厉声训斥中,不知所措地弹着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一颗接一颗的泪珠从女儿的脸上滚落下来,摔碎在象牙一般白洁的琴键上。我们无可奈何地走向了失败。

  同一年即1987年的冬天,我放弃了刚刚任命的副处级的职务,来到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身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开始了少年儿童研究工作。1996至1997年,我们做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时,特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博士周海宏先生,剖析了儿童学乐器中的有关问题。

  我们的调查表明,约50%的独生子女学过钢琴等乐器。同时,中央音乐学院也对3295名琴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有40%的父母在孩子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使琴童比一般孩子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从周海宏博士的研究中我发现两个要点:第一,在学琴过程中父母始终都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并且坚持“欣赏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的原则;第二,业余学琴不可走入专业化的误区。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的女儿已经成为一名大学生。她酷爱读书,喜欢写作,但她却依然不愿弹钢琴。我问及她童年学琴的感受时,她脱口而出两个字:“恐怖!”她又说:“没学会钢琴是个遗憾,但没有失去自由值得庆幸,它给了我选择与发展的机会。”

  从那时起,除了游泳之外,我几乎没给孩子报什么特长班,而是选择了多让孩子自由体验的发展之路。

  譬如,孩子上小学之后,往往会害怕写作文,因为孩子不知道写什么,也对表达感到困难重重。这实际上是一个坎,也是一个分水岭。喜欢作文的孩子,可能在文科上显示出才能,而害怕作文的孩子,也可能由此对文科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