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专业考研与就业



  文/llljj

  一、现状

  软件工程硕士(MSE)学习的侧重点是工程,通俗点讲,工程就是指一组人(可多可少)聚在一起干一件事,大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软件工程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组织者即项目经理。当初这种想法主要来源于印度与欧美的软件发达国家,应该说初衷不错,只是现在35所软件学院参差不齐,顶尖的如北大、北航,它们的毕业生成为企业界的哄抢对象,而有一些却遭到猛烈抨击。毕竟,试点是有风险的。

  软件工程硕士的学习主要以应用为主,学习中涉及的理论不是很多,一般够用就行,而软件工学硕士应该侧重理论(和所有的工学硕士一样),主要为研究机构(政府或企业)培养科研人才,所以很多人对软件工程硕士的门槛很低大惑不解。从基础来说,工学的更为扎实,因此有人对工程硕士不屑一顾。其实这是两条线,除了入学门槛外根本没有可比性,正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不能说谁比谁强,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从2003级开始,MSE在培养方式上有了一个最突出的变化,那就是第一年不分配导师(全国大多数软件学院都是如此),官方的说法是双导师制,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不想太早给学生定方向,好让他们自由发展,另一个原因我估计与培养模式有关,MSE和工学的培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不分导师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实习的差别,工学的实习有的在教研室,有的在单位,但是他们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但MSE就不同,原则上全部在单位实习(其实MSE的组成很复杂,总的说来参加过一月份入学考试的人基础较好,而直接参加工程硕士考试的基础又要差点,而MSE又分为脱产的和在职的,在职的基本在原单位实习)由学校和单位协商,由单位派人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

  基于上述原因,所以第一年不安排导师。那么这样安排到底好不好呢?目前为止,至少由两个问题不容忽视,第一,没有导师学生就没了方向感,因为软件工程这个专业牵涉面很广,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任何一个方向都够你花费毕生精力,所以大家学起来不知该把力气往哪儿使,我想大家读本科的时候就有这感觉。第二,需要较强的自控力,没有导师而且课程都安排在周末,使得大家平时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如果你不想学习,你可能什么都学不到,因为太自由了,工学至少有导师管着,而MSE是百分之百的自由!

  二、问题

  我们知道,全国有很多的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人完全可以为软件行业补充新鲜血液,胜任各个岗位,又何必弄出个独立的软件学院来,设立工程硕士呢?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教育远远跟不上企业现实的需求,太多的基础教育往往窒息了人才的发展空间;2.教材落后于IT技术发展的前沿,课程讲授脱离系统工程的实际,课程体系设计不是职业化为导向,而是以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3.培养层次不清, 从清华、北大到普通市属高校,教材、教学大纲基本一致,缺乏层次性、灵活性与实用性;4.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不高,高校普遍的教育体制比较落后,每年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软件产业却不能马上投入工作。过分地强调学习、掌握知识却忽视了实践,没有达到知识传播、广泛应用的目的。在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方面,缺乏一种崭新的观念以及把知识和现实经济相结合的意识,传统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印度相比差得很远。虽说每届毕业生都有毕业实习,也往往是走走过场,学生走到社会还得从头再来。

  现在软件行业缺什么人呢?一是高水平的系统架构师;二是有管理经验的软件测试人员;三是有实践经验的行业需求分析师;四是有行业背景的咨询顾问,而现在毕业生连基本的软件工程知识都缺乏,更不用说达到上面提到的标准,而企业培养一个高级人员花费成本又太大!

  当然,这还不足以让教育部专门成立软件学院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在设立软件学院这个问题上,教育部有多方考虑。教育部希望通过一个试点,来引进社会上的一些闲散资金办学,尤其是让国内外的一些大企业来投资,以此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那么现在的35所软件学院又办得如何呢?我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乱”。无论是招生、学习,还是日常管理等,都显得比较混乱。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叫灵活。我们可以从报刊上看到各个软件学院使出浑身解数,到处争夺生源。但也有的学校只是把软件学院当作摇钱树,把学生当成了冤大头。所以,尽管才办学几年,已经有了不好的声誉出现。

  社会对软件学院不认同也还有其他原因。工程硕士原本是为企业界培养高层技术人才,培养方式是不脱产学习(即边学习边上班),所以不负责解决户口、医保之类的待遇,应该说开始还不错,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可后来学校为了创收,许多规定成了虚设,入学把关、学位授予都成了形式。以至给人形成工程硕士都是水货的印象。软件工程硕士和MBA一样,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强势学位,在国外还是比较吃香,只是没想到一引进来就变了味。当然,软件学院自身设置也有问题,从他的组织机构还有培养方式都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既然这么乱为什么却没有部门来干预呢?我们再来看教育部当初的文件,有两个词“试办”、“示范性”就说明了这一切。教育部的意思大概是先发展,等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再积极地进行管理。如果大家对软工有兴趣的话,选择学校一定要慎重!

  三、展望

  在2001年12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发布的《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中,就提到建立软件学院的一个初衷就是把软件学院的建设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因为目前不单是缺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问题,中国的教育非常滞后,同时盘根错节。软件学院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突破,比如说办学方式、双语模式、与企业合作、自主教材与引进原版、招生规模等,软件学院享受许多其他非35所学校不能享受的自主权,其中包括董事会、理事会等。也许教育部想借成立软件学院拉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可以这样认为,现在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是参考发达国家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能否培养出软件业需要的人才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用人单位。在这个问题上,企业界也是意见不一。但从大型外企的反应来看,都给了软件学院大力的支持。比如IBM、微软、SUN等国际大公司都积极参加合作办学。企业界对此还是比较关注的。

  现在首届MSE尚未毕业,谁也无法知道结果到底如何,毕业生到底是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单就学习的内容来看,学的主要是软件工程的思想以及软件开发的工具、方法等,具体如何操作(比如项目管理)也不可能在书本上完全学到。所以,第二学年的实习就很关键,将所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这将是完完全全的实战演习。

  最后,我想就关于“找工作时是否要向招聘单位解释”这一点做个说明,因为软件学院的就业基本上限于软件企业,而且软件学院的成立主要为解决企业目前遇到的问题,所以得到软件企业的重点关注,不用担心企业不知道软件学院。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软件学院的毕业生能否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社会看。

  作者Email:peaceful_grace@sina.com